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已滅亡111年,清東陵守墓人仍在堅守,背後故事讓人驚訝!

2024-01-01歷史

前言

皇陵守墓人,消失的職業嗎?

皇陵守墓人,曾經是令人向往的鐵飯碗。清朝時期,守陵制度達到鼎盛,守墓人不僅地位崇高、薪水豐厚,還具有極大的升遷空間,許多官員甚至曾擔任過這一職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行當是否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些曾堅守崗位的守墓人,又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守墓人,清朝皇陵中的鐵飯碗

清朝皇帝非常重視皇陵的建設和保護,皇陵中不僅有豐富的隨葬品,也充滿了歷史文化價值。為了防止盜竊事件的發生,清朝設立了守墓人這一體系,負責長期駐守和巡邏。

憑借著優厚的俸祿和世襲制度,守墓人成為了當時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正黃旗守墓人的年薪高達一千三百兩白銀,幾乎相當於一個知州的俸祿。此外,皇帝還給予守墓人設定酒館的特權,讓他們可以經營副業,並將守墓人一職世襲給子孫後代。

在權力和地位上,擔任守墓工作也意味著直接為皇室效力,有機會獲得皇帝的賞識。清朝共有四百多名七品或以上文官出身的守墓人,近五百名五品或以上武官擔任這一職位,可見守墓人的社會地位之高。

這樣的制度安排讓守陵職業無論從經濟還是名利上都成為了當時的「鐵飯碗」,深受八旗子弟的歡迎。甚至連某些藩王也心甘情願地放下身段,來到偏遠的皇陵駐守。他們雖然出身顯赫,但為了鐵飯碗也願意到陵區 防守。

擔任守墓職務,代表了直接受皇帝委托完成使命。守墓人們常常設身處地為皇上和先皇帝想,時刻提醒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麽宏大。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湘贅守陵,他擔任裕陵和清東陵的守陵大臣長達四十年,忠心耿耿。

湘贅本是一品頂戴,卻心甘情願來到東陵郊野駐守。他利用業余時間研習典籍,許多皇陵建築布局都出自他的設計。可以說,沒有他的治陵貢獻,就沒有今日壯觀的清東陵群。

湘贅身體力行踐行「死生以陵社稷為歸宿」的守陵人信條。在他心中,自己的命運早已與皇陵緊緊連在了一起。正是這種精神風貌,代表了守墓人最高境界,堪稱典範。

末代守墓人,堅守與背叛的抉擇

然而好景不長,清朝在鴉片戰爭一戰之下節節敗退,國力日益衰弱。原本優渥的守墓待遇也隨之削減,俸祿縮水一半,生活日漸拮據。

這一批守墓人原本過著小康生活,許多人都娶了漂亮嬌妻,兒女成群。他們平日只需在陵園周圍巡視,工作輕松愜意。可一朝權利失去,許多守墓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面對生計難以為繼的窘境,這些守墓人也產生了動搖。是咬牙堅持守墓使命,還是另謀出路自食其力?這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抉擇。

一部份守墓人選擇棄守回鄉,透過務農自給自足。他們反正已經一無所有,與其在陵區挨餓受凍,不如回到故裏穩定生計。這批人中也有心存僥幸的,希望國家江山興旺之時,還能恢復守墓體制,到時再立功邀功。

另一些守墓人出於生計所迫,選擇了更極端的方式。他們不僅放棄守衛,還與盜墓賊勾結,參與掘掠皇陵的行徑。這些本守陵的守墓人,利用自己對陵墓的熟悉,作為精靈帶領盜墓者進入皇陵竊取文物。

對守墓人而言,這無疑是背叛了自己的天職。但面對瀕臨破產的窘境,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自暴自棄加入掘墓行列。這些墮落的守墓人成為了皇陵最大的內部威脅,直接導致無數皇陵遭到毀壞和洗劫。

比如孫殿英,這位國民革命軍的將軍,不但沒有制止盜墓事件,反而出於私利帶兵掠奪慈禧陵墓,可謂背叛了守墓人的天職。面對利益和正義的選擇,他最終選擇了自己,置國家文物於不顧。

在這樣的亂象下,清朝守墓體系名存實亡。隨後接手皇陵防守工作的北洋政府軍隊,也很快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人馬四散離去。這批「新守墓人」來得匆忙,散得也匆忙。

守墓人的後裔,傳承與使命

新中國成立後,清東陵先後經歷了七次洗劫和盜掘。幸好,仍有少數忠心的守墓人和他們的後代選擇留守陵區,發揚古老的傳統。

這些守墓人後裔使用先人積累的墓葬知識,為文物部門的修復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幫助。他們居住在陵區周邊村莊,世代承擔守護職責。在他們心中,這是神聖的任務,更是驕傲的榮光。

守墓人後裔樂樂現在已經八十高齡,但他還每天起早貪黑巡視陵區。在他眼中,守護陵墓是自己的天職,就像長輩們教導的那樣:「我們的命運跟這些陵墓連線在了一起」。想到祖輩淚水和汗水打造的陵寢就在腳下,樂樂牢記血脈相連的責任。

如今,在清東陵景區和博物館裏工作的員工中,不乏守墓人後裔的身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繼承和發揚著這一行當。政府也給予這些「新守墓人」以物質支持,由國家負擔其薪資。守護先人陵墓,不只是責任,也是一種精神寄托。

2021年,清東陵舉辦了主題展覽,向人們展示守墓人的生活點滴。這一持續千年的古老職業,正透過這些展覽活動得到重新的認知與尊重。歷史並沒有將其遺忘,守墓人的精神也將由這些身懷使命的後人傳承下去。

結語

當今社會,許多傳統行業和職業正在日漸衰微,有些甚至已經名存實亡。然而守墓人這個職業卻歷經滄桑,以另一種形式在現代得以延續。

這些現代「守墓人」並不像先人們那樣直接參與皇陵的日常防守,但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堅持著使命,守護著歷史。這也授權以給那些正在消逝的行業一點啟示,傳統與創新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在不同時代轉型生存下去。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只要有人懷揣著使命,傳承著信念,一些看似消失的東西,也許就真的沒有離我們而去。歷史的鏡子裏常常倒影出我們當前的影子,當我們凝視過去,也就看清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