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皮定均日記】說豫東戰役後部隊「殘廢了」,下方註釋並未殘廢

2024-01-01歷史

關於豫東戰役,網上常常有人參照【皮定均日記】中的一段話來論證「豫東戰役不算勝仗」,日記內容如下:

七月十一日 定陶東北三十裏四大王廟村鎮.

……後勤工作要另行計劃,不但不能取消,而且要能很好的加強計劃。

此次戰役,我們殺傷敵軍也很大,要談起來,我們就是殺傷了敵軍一個整師,但是我們「三弟兄」(按: (華野1、4、6縱))都殘廢了。

指揮上的落後,不善於多研究敵軍,我們都要發現我們的缺點,在火力組織上,我們時常失去我們的火力時機。

問題在於,皮定均的這段日記真的表達是「豫東戰役不算勝仗」的意思嗎?答案恐怕並不是。

結合前後文來看,皮定均的著眼點並不在於豫東戰役的整個部署,而在於反思後勤、指揮、火力組織、戰場偵查等方面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不可否認,豫東戰役是一場硬仗、惡戰,但戰爭是必然會有傷亡的,不能因為一場戰役傷亡大,犧牲嚴重就認為這場戰役是失敗的,這屬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比如塔山阻擊戰,其激烈程度和傷亡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都位居前列,但能因此說它是一場敗仗嗎?再比如東北初期的四平保衛戰。

什麽是敗仗?一場勝利的戰爭可以是戰術的勝利(用比敵人少的代價,殲滅了更多的敵人),也可以是戰略上的勝利,而戰略上的勝利,是不惜以在某一局部付出比敵人更多代價來完成的。

更何況,在豫東戰役中,我軍不僅完成了戰術上的勝利——華野以損失33000人的代價換來了殲滅國軍86000人的勝利,連同阻援在內,攻殲敵94000人——也完成了戰略上的勝利,預演了後來淮海決戰。

除了【皮定均日記】外,還有一則出自【粟裕戰爭回憶錄】中的史料常常被人參照,就是濟南戰役前,粟裕向中央匯報說:

「西兵團七個縱隊,自開封、睢杞兩戰役(按:即豫東戰役)後,所補俘虜不夠補償傷亡,部隊極不充實(每連只四至六個步槍班),尤其幹部傷亡太大,至今無法補充,許多營連有政幹無軍幹,有軍幹無政幹,而營連排幹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補充之新兵已當副連長),班排幹部俘虜成分不少,因此團級(老的多)與營以下脫節現象甚嚴重……」

「依部隊軍政情況,東兵團打一個月至兩個月進攻無問題,但西兵團擔負一個月阻援,則很難完成任務。」

一些參照者想用粟裕本人的這段話來說明「豫東戰役不是勝仗」,這又是一個常見的謬誤。

豫東戰役從6月16日打到7月6日,中間歷時20天,戰後華野撤向魯西南休整,此時的華野外線兵團真的喪失戰鬥力嗎?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份電報:

7月13日,豫東戰役結束後7天,毛主席就給粟裕連發了一封電報,電報的大意是:豫東戰役後,估計敵人會趁著你們疲勞,集中向你們壓迫,讓你們不能安心休整。為了分散敵人,似乎讓許世友、譚震林率部進攻濟南是「最有效」的辦法。(【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 514頁)

7月16日,毛主席一天之內給許世友、譚震林連發4封電報,要他們盡快完成攻城準備。

看到主席的電報後,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便聯名向軍委回電表示:

「如果該部署(指打濟南)主要為了分散敵人,以幫助我們取得時間來休息,則我們意見不必如此。因此間各縱,除4、8縱外,疲勞已大體恢復,僅彈藥尚未得到補充,正爭取分別補給中,半月至二十天內大致完成。」(【粟裕文選】第二卷523頁)

粟裕等人建議,山東兵團可以和外線部隊共同休整一個月,然後協力攻濟並打援。

可見,豫東戰役帶來的傷亡並沒有一些人誇張得那樣大,以至於連打援都打不了了。

粟裕為什麽說:「東兵團打一個月至兩個月進攻無問題,但西兵團擔負一個月阻援,則很難完成任務。」他這段話強調的是,濟南攻堅如果要打一到兩個月,我們該怎麽辦?他真正擔心的是,我軍在城市攻堅中傷亡大,消耗多,那就不如在運動中殲敵更劃算。一年前的南麻、臨朐戰鬥的經驗,粟裕記憶猶新,在攻濟打援上他持謹慎態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如果要打濟南,外線兵團要承擔的任務一定是比內線重的,外線要面對的是從魯西南、固鎮和新安鎮增援而來的邱清泉、李彌、黃百韜兵團,這三個兵團加起來大約有17萬人,而華野的打援兵力是18萬;內線濟南的守敵數量為10萬余人,加上空運來的約為12萬,而華野攻城的兵力是14萬人。

論敵我對比,論部隊素質,論頑固程度(濟南戰役中,吳化文率2萬人起義),外線兵團承擔的壓力都大於內線,這才是粟裕說「東兵團打一個月至兩個月進攻無問題,但西兵團擔負一個月阻援,則很難完成任務」的原因。

豫東戰役不是「平手仗」,不是「消耗仗」,更不是敗仗,而是一場大勝仗。

從戰略層面來看,一些人又指出:豫東戰役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非常成功,先是出其不意打下了開封,又出其不意全殲了區壽年兵團,但第三階段,在全殲區壽年後,還要繼續打黃百韜,就有些問題了。

在說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搞清楚,黃百韜兵團是怎樣從外圍殺到粟裕身邊的。7月2日,隨著區壽年兵團被全殲,粟裕已經開始組織部隊結束戰鬥,但此時東邊的情況突然發生變化,黃百韜的25師突破了中野11縱的防線,已經推進了帝丘店。

戰前,東線的山東兵團負責進攻兗州,吸引黃百韜25師到兗州外圍,使其不能加入豫東戰役。

許世友回憶錄記載,開封戰役和兗州戰役同時打響後,徐州之敵不知該增援哪裏,左右為難。到6月22日,我軍拿下開封後,黃百韜的25師才決定增援兗州。到6月25日,黃百韜到達滕縣一帶,「我圍兗州部隊過早松圍南下,暴露了打援的意圖。」

而此時,圍殲區壽年的戰役又打響,黃百韜於是決定不管兗州,向豫東挺進。

黃百韜推進很猛,7月2日抵達距離粟裕部只有10公裏的帝丘店。黃百韜在粟裕東側,正好擋在粟裕撤退的路線上,如果不給他以有力打擊,我軍在攜帶大量傷員的情況下,很難順利撤出,即使撤出,也會被尾隨追擊。

於是,粟裕決定趁著敵軍尚未全部展開,率先對其發起進攻。也就是說,打黃百韜並不是粟裕主動選擇的,多少有些敵人打上門的被動在其中。

粟裕剛剛全殲區壽年,部隊雖然疲勞,但士氣正旺;黃百韜雖然氣勢洶洶,但長途跋涉,尚未展開,我軍未必不能一戰。

於是,粟裕給全體指戰員寫了一封信,強調打黃百韜的必要性:「部隊傷亡,消耗,疲勞是事實,但敵人傷亡更大,消耗更多,疲勞更甚,處在四麵包圍,隨時準備就殲的恐怖中。我們必須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不要讓遲到口邊的東西給溜掉了。」

「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本來就是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之一,粟裕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果斷措施,掉頭打黃百韜,實在沒有什麽值得指摘的必要。

從後來的事情看,華野距離吃掉黃百韜也僅有最後一步。帝丘店之戰中,黃百韜這個兵團司令被逼到親自登上坦克指揮沖鋒,身邊的兩個衛士被打傷,一個團長被打成重傷。

戰鬥進行3天後,也就是7月6日中午,黃百韜兵團已是岌岌可危。史料記載:「帝丘店是個方園三裏的土圩子,村內只有一眼水井,一個小水潭。時值盛夏,天氣酷熱,數萬人只有喝帶著泥漿的水解渴,糧食告急,空投的食品藥品還不夠近萬名傷兵使用。」

當時杜聿明坐飛機在上空視察,黃百韜說:「我自19年剿匪以來,從未叫過苦,但是今天我不能不告急,免誤全域。」

杜聿明飛走後,黃百韜命令燒掉檔,槍殺俘虜,顯然已經不抱任何生還的希望,準備好了要戰死。

然而,在同一天下午,粟裕也接到了西邊的邱清泉繞過我軍阻擊陣地,攻擊我側背的報告。邱清泉的這個冒險之舉,挽救了黃百韜的性命。

在一天前,粟裕就得到了中野的通報,胡璉18軍已經抵達太康,劉汝明也抵達了商丘,粟裕當時並未改變全殲黃百韜的想法。但邱清泉這個近在咫尺的威脅,讓粟裕不得不重新判斷局勢。

經過深思熟慮,粟裕最終決定撤出戰鬥向北轉移。而後續的事情也證明了粟裕當初決定打黃百韜的正確性:我軍撤退後,邱清泉率部一路尾隨,讓我軍損失了數百傷員,這還是和我軍戰鬥了8天之久的邱清泉,如果是未曾參照的黃百韜部加上邱清泉,我們只會損失更多。

豫東戰役後,毛主席在接見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時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可見主席對此戰戰略意義的肯定。

如果我方的觀點不足以說服一些網友,那也可以看看國軍自己的評價:

「匪軍及時另辟戰場,竄犯開封,誘使國軍救援,使國軍對匪粟裕兵團之攻擊功虧一簣;並創造圍殲區兵團及黃兵團之戰機,國軍則奔馳應援,陷於被動,匪軍之指導甚為正確。」

盡管此時華野部隊對國軍並不占優勢,而是處在劣勢,但粟裕大膽指揮,考慮周全,主動出擊,運籌帷幄,將運動戰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華野將士上下用命,奮勇沖殺,連續作戰,不怕犧牲,最終獲得了豫東戰役這一影響重大的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