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喜迎政委上任,見面後十分吃驚:你是我4年前的勤務兵?

2024-07-24歷史

許世友將軍之名,想必無人不曉。他乃中國人民解放軍之猛將,一生征戰,歷經戰爭數百場之多,建國前夕,便已是我軍高級將領。

然而在 1933 年的一日,大清早許世友將軍便立於門口,仿若在等候某人。此情形令門口站崗的兵士甚為詫異,畢竟能得許世友將軍清晨相迎之人,定然非等閑之輩。

許世友將軍向來以兄弟之誼與士兵相處,故而那名守衛毫無懼意,徑直提出自己的疑惑:「首長,是哪位重要領導要來視察嗎?我見您一大清早就立於門口等候。」

聽聞此守衛之問題,許世友將軍徑直斥道:「你這小子,操心之事倒不少,並非什麽大領導。乃是我們的政委將至,好了,盡好你站崗之責。」

聽聞此語,守衛即刻斂去玩笑之態,繼續值守。那麽,這位新到的政委究竟是怎樣的人物呢?想必大家與我一樣心存好奇,那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探究一番。

——【·焦頭爛額的許世友·】——?

眾人提及許世友將軍,皆贊道:「此乃猛將,於戰場之上,無人能及,其軍功乃以血淚鑄就,實非易得。」眾人無不心服口服。

毛主席曾如此評價許世友將軍:「許世友實乃天生的將才,於戰場之上堪稱能手,其諸多計策與構想甚為精妙,著實非凡,非凡。」

眾人皆知,毛主席軍事才能頗高,而許世友將軍能獲毛主席連贊兩聲「了不起」,由此足以彰顯許世友將軍的作戰能力之強,實乃中國開國上將。

然而世間並無完人,許世友將軍雖於作戰指揮方面頗具才能,但其在軍隊日常政治事務、士兵生活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卻並非專長。所幸部隊中通常有政委負責此類事務,故而未生事端。

然而在1933年4月,彼時許世友將軍為我紅軍25師師長,與其搭檔的政委因中央的統一部署調至軍部履職,而新政委尚未到任,由此產生了一段空當期。

然而,部隊的日常事務需有人操持,畢竟眾多戰士的生活需得到保障。故而,在新任政委到任前,我們的許世友師長只得暫代政委之職。

這著實令許世友師長頗為困擾,許世友師長此人性格豁達,行事果斷,命他持槍作戰尚可,然要其擔任政工幹部,豈不是讓這位「粗人」犯難?

許世友師長代行政委職責一月有余,不堪其負,遂致電解放軍軍部,言:「首長,我部25師政委何時能到?我許某人之手乃執槍之手,實難勝任執筆之務。」

軍部首長對許師長的脾性甚是知曉,聞此言語亦展顏而笑,「許師長啊,政委即刻便至,你且再忍耐幾日,身為師長,你當借此契機,多多關懷士兵之生活。」

聽聞此言,許世友師長言道:「領導,並非我許某不關懷戰士們,實乃力有未逮啊。」通話完畢後,許師長獲知了軍部首長的確切答復,方才安心。

在許世友師長兼任政委的時期,全師大小事務皆需他處置,諸如士兵的冬裝供應,乃至當晚的飲食安排,這使得許師長承受著極大的身心壓力。

眾人細想亦是如此,一個師人員眾多,每日的常規事務繁多,讓許世友師長這位行伍出身之人來打理,必然是手足無措。自此,許師長每日最為期盼的便是新的政委能夠盡快到任。

直至 1933 年 6 月的某個清晨,許世友方獲知了新政委將於當日抵達的訊息,由此才有了起初許世友師長等人在門口等候的那一場景。

自新政委到任後,許世友已然徹底擺脫束縛,僅需專註於戰事。正因如此,許世友迫不及待地在門口迎候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政委是勤務兵?·】——?

當許世友於門口與守衛交談之際,不遠處傳來一陣馬蹄之響,許世友明白定是新的政委前來報到,遂即刻整肅神情,準備予以迎接,畢竟此人堪稱是自己的大救星。

果然,依著許世友的視線方向,遠處的馬蹄聲漸近,不多時便望見馬背上有一青年身影,此人騎馬直趨 25 師師部門前,而後一青年自馬背躍下,行至許世友跟前。

「許師長,您好!我乃陳海松,為我部25師新任政委,望日後多多關照。」敬完禮並做完介紹後,許世友將軍方意識到眼前這位年輕之人便是自己所期盼的政委。

然而,許世友看清這位政委的面容後,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熟悉之感。思索片刻,他終是開口道:「是你啊,陳海松,原來你便是新來的政委。」聽聞許世友認出了自己,陳海松憨然一笑。

「師長,您可算認出我了,正是我。」陳海松同誌與許世友曾共事已久,稱得上是舊相識,四年前,陳海松曾為許世友的勤務兵。

1929 年,許世友並非紅軍 25 師師長,彼時,作為紅軍團長的許世友率部與敵人在戰場鏖戰,因戰況慘烈,其身邊的勤務兵不幸於戰場捐軀。

無奈之下,作為一團之長,總需有勤務兵,於是許世友選定了一個小夥兒來擔任此職,此人為當時的陳海松。

彼時,陳海松尚未成為正式的紅軍戰士,他懷抱著一腔報國熱忱來到許世友的部隊,且恰好被選中。

陳海松頭腦機敏,且勤奮好學,當其為許世友擔任勤務兵時,屢次向許世友求教部份軍事知識。鑒於此般之人,許世友對其頗為喜愛,遂時常對陳海松予以指導並加以錘煉。

因戰事之需,許世友僅於當地短暫停留未滿一年,便需隨部隊前往其他戰場。而彼時的陳海松並非真正的紅軍戰士,故而無法隨意隨許世友離去,二人遂此分別。

許世友離去後,陳海松愈發篤定自己投身革命、從軍入伍的信念,而後陳海松加入紅軍。他憑借自身學識及英勇無畏之精神,於戰場屢建奇功,僅用四年時間,便從許世友的勤務兵晉升為 25 師政委。

在革命時期,從軍年齡普遍較低,而年僅 19 歲便擔任師部政委的陳海松,無疑是令人極為震撼的。他是當時我軍最為年輕的政委,無人能及。也正因如此,許世友見到他時,才會那般驚愕。

誠然,不單許世友為之震驚,就連毛主席聞知陳海松的年歲後,亦深感震撼,言道:「此陳海松當真僅十九歲?果真是英雄年少啊。」足見陳海松之實力非凡。

或許是上天忌才,陳海松雖年少成名,卻未能如許世友將軍那般見證新中國的誕生,而是早早地在革命戰爭的征程裏獻出了生命。

——【·革命烈士陳海松·】——?

1914 年,陳海松誕生,他是湖北籍人士。其出生的村落極度貧困,不僅如此,該村落所在的縣城乃至整個區域,皆為著名的貧困地區。

該地多為山地,土壤貧瘠,著實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然而彼時他們別無他途,唯有將期望寄予種地之上,可僅憑那幾畝山地,鮮有人能果腹。

常言道「貧困家庭的孩子更早成熟」,陳海松自幼便明白若要飽腹唯有依靠自身努力。為貼補家用,他時常上山尋覓食物,各類野菜野物皆不排斥,正因這般,陳海松年紀尚小之時,便練就了一身好本領。

陳海松於當地頗具聲名,當地一眾孩童對其頗為擁戴。彼時國家深陷危亡之境,中國共產黨於國內各地宣揚共產主義理念,期望凝聚一切可團結之力。

十余歲的陳海東為共產主義所勾勒的美好願景所吸引,且共產黨的部隊在民眾心中乃百姓之部隊,由此,陳海松堅定了加入紅軍的革命誌向。

1930 年,年僅 16 歲的陳海松已是當地童子團的大隊長。彼時,他雖非正式的紅軍戰士,卻始終引領著一眾童子團成員為紅軍效力,正因這般,陳海松被許世友選為勤務兵。

在許世友的部隊撤離後,陳海松投身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 年,時年 17 歲的陳海松獲批準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陳海松自投身軍教起便擔任部隊政委,由連政委至營政委,再從團政委到許世友所率 25 師政委,皆是憑借自身努力與才能逐步晉升的。

在戰場上,陳海松果敢堅毅,年少之時便身處部隊前沿,屢次負傷。在部隊中,陳海松大力開展政治思想宣傳教育工作,對士兵進行安撫,以振士氣,著實做到了前線與後方兼顧。

故而,陳海松得以在 19 歲時成為許世友將軍的政委。陳海松擔任政委後,將許世友的 25 師管理得秩序井然。他們二人協作無間,引領該部隊屢次獲勝。

1934 年,於長征行程中,許世友與陳海松,一人從正面牽制敵方火力,一人帶領少量兵力直攻敵方後部,為渡江戰役的獲勝立下了卓著功勛。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陳海松這樣的將才,於1937年的梨園堡戰役中,為掩護部隊撤離,英勇捐軀。彼時的陳海松年僅23歲,以當下情形來看,甚至尚未大學畢業,如此年輕的生命就此消逝。

陳海松同誌乃中國共產黨忠實的革命鬥士,其短暫的一生全然獻給了中國的革命大業,他的人生雖短暫,卻恢宏壯闊。在革命戰爭中,如陳海松般的人士眾多,他們皆應被我們永世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