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不贊同宣傳「陳謝大軍」,謙虛表示:我怎敢和劉鄧、陳粟並稱

2023-12-21歷史

1947年7月中下旬,為了策應西北野戰軍以及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中央一改之前將陳賡縱隊調來陜北的想法,而是讓四縱、九縱以及起義的西北民主聯軍38軍 、太嶽軍區第22旅 組成一個集團,南渡黃河到豫西去。

在當時,國民黨軍在豫西的兵力空虛,對陳謝集團南渡是非常有利的。

應該說到解放戰爭進行到中期後,國民黨軍逐漸頹勢,而我軍逐漸進入戰略反攻。

當時整個中原戰場上,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粟率領華野西兵團挺進豫皖蘇,陳賡兵團挺進豫西,三大戰略集團呈「品字形」經略中原,使得蔣介石疲於奔命,不斷的來回抽調兵力。

陳賡挺進豫西後,在潼關、洛陽之間來回作戰兩個多月,把國民黨軍拖的十分疲憊,甚至兩次打到洛陽周邊。

當時,我軍出於宣傳的需要,稱劉鄧大軍、陳粟大軍、陳謝大軍三個戰略集團挺進中原。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樣的提法並沒有過分的地方,但似乎陳賡很反對這樣的說法:

「前一段時間,通訊社和報紙出於宣傳的目的,稱我們為陳謝大軍,我陳賡何人?!怎麽敢和劉鄧、陳粟相提並論?!」

不僅如此,陳賡還禁止部下在軍中這樣稱呼,甚至每次有人提到這件事時,陳賡都會幽默一笑,隨即豎起小指說:

「我們是這個,一路小軍。」

陳賡不贊同提「陳謝大軍」的說法,是出自於【向守誌回憶錄】。

1947年6月30日,劉鄧首長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後,另外以各軍分區獨立旅組建了八、九、十、十一、十二縱,向守誌的獨二旅是在8月被改編為九縱26旅,向守誌仍然任旅長。

向守誌記得很清楚,就在劉鄧首長率大軍挺進大別山後不久,他們九縱也跟隨四縱一起進入豫西作戰,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26旅當時是作為九縱的前衛部隊出發南渡黃河的。

陳謝集團進入豫西作戰後,蔣介石慌忙調集重兵尾隨包抄而來,當時向守誌率領26旅負責把守黃河渡口,掩護陳謝集團主力展開。

9月上旬時,駐守洛陽的武庭麟的整編15師五個團猛撲橫水,計劃封鎖黃河渡口,切斷我大軍的補給線,考慮到掩護主力作戰,打擊敵人校長氣焰,向守誌召集全旅官兵,決定在國民黨軍必經之路的中嶽地區設伏。

「利用該地兩側山區起伏的地勢,將敵人攔腰斬斷,在局部取得優勢,是有可能戰勝敵人的。」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向守誌所預料。

9月9日,武庭麟的整編15師出動發起試探性進攻,遭到我軍頑強阻擊,當時武庭麟以為,我軍阻擊部隊不過是小股遊擊隊,因此放心大膽的率軍前進。

一場聲勢浩大的伏擊戰,向守誌利用26旅3個團,全殲敵整編15師一個團,武庭麟驚慌失措後撤,我軍趁勢收復橫水。

以一個旅的兵力全殲敵一個團,並打退了敵5個團,在全軍中可謂是開創了先河。

陳賡聽聞訊息,也十分高興,在戰鬥間隙便找向守誌來司令部談話。

一見面,陳賡就很興奮:

「你們26旅打得不錯嘛!3個團消滅敵人5個團中的一個團,以少勝多,以劣勝優,是個模範戰例,應該受表彰。」

說這話,陳賡端上來一鍋狗肉,兩人大快朵頤起來,也就是在吃飯間隙,陳賡提到此前宣傳中稱他為陳謝大軍的事兒,並對向守誌說:

「為了宣傳的需要,都說我們陳謝是大軍,其實呀我們是小軍,是劉鄧大軍的一部份。劉鄧才是實實在在的大軍。」

陳賡之所以反對稱「陳謝大軍」,主要是認同他的四縱是出身於劉鄧首長麾下129師,晉冀魯豫軍區。

這個說法算對,但是也不完全對。

不過,真要是細細考究,其實「陳謝大軍」的說法還不一定是誇張的說法。

抗戰勝利之初,晉冀魯豫軍區為了對抗入侵根據地的國民黨軍,以各軍分區主力部隊成立野戰縱隊,後來晉冀魯豫軍區野戰部隊一縱、二縱、三縱、四縱也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

1946年7月,全面內戰爆發後,根據中央指示,晉冀魯豫軍區成立野戰軍指揮機構,當時這個野戰軍指揮機構下轄 第3、第6、第7縱隊(後增加第2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野戰軍(當時1縱尚在晉察冀軍區未歸建,後來歸建後同七縱合並)。

從一開始晉冀魯豫野戰軍下轄就不含陳賡的第四縱隊。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第四縱隊一開始承擔的就是專門的任務,負責經營晉南解放區,可以說在被安排挺進豫西之前,四縱在晉南搞的風風火火的,發展的一直很不錯。

如果不是後來執行中央的戰略計劃,挺進豫西,也許解放山西的必然會有四縱,但以當時我軍的實力,四縱又是作為比較強的部隊,必然要執行更為艱難的作戰任務,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中央對陳賡,對第四縱隊實力的認可。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賡四縱以及九縱奉令組成陳謝集團,南渡黃河到豫西。

盡管陳謝集團部隊都是劉鄧首長指揮的晉冀魯豫軍區,但他們此時奉令執行中央的戰略計劃,是直屬於中央軍委指揮的戰略集團,理論上陳謝集團當時不接收劉鄧首長的命令,兩個集團在戰略上是屬於相互配合。

當然,還要加上一個,即陳粟率領的華野西兵團挺進豫皖蘇。

是以解放戰爭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後,我軍是三大戰略集團挺進中原,深入敵人統治中心地域發展,將戰爭引向蔣管區,減輕根據地人民負擔。

應該說這個戰略非常成功。

劉鄧大軍雖然沒有成功在大別山站穩腳跟,部隊損失嚴重,但也並沒有被敵人消滅,而且還零星的建立起來幾個小根據地,相比之下,陳謝集團、陳粟的華野西兵團分別在豫陜鄂、豫皖蘇地區建立起了根據地,為後來在中原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大俠了基礎。

陳賡挺進豫西後,成功在豫陜鄂地區建立起了根據地,並成立了豫陜鄂軍區,還接濟了從大別山地區轉出來已經很疲憊的劉鄧大軍。

盡管陳謝集團兵力上要少,但並不妨礙他們執行的是戰略任務,陳謝集團與 劉鄧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以及陳粟率領的華野西兵團是屬於同級。

到1948年年初,中央醞釀新的計劃,讓粟裕率領華野一、四、六三個縱隊渡江南下,成立東南野戰軍,在計劃第二次躍進的同時,還計劃組建豫陜鄂野戰軍,並同時組建中原局豫陜鄂中央分局。

在這個計劃裏,陳賡不僅擔任豫陜鄂軍區司令員,還同時兼任豫陜鄂野戰軍司令員。

不過,這個計劃並沒有實施。

粟裕一封「子養電」改變毛主席的想法後,並沒有再南下,而是留在中原,所以後來的豫陜鄂野戰軍沒有成立。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陳謝集團回歸中野。

由此來看,陳謝集團長期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執行戰略任務,稱一聲「陳謝大軍」不算過分。

不過,一直以來,陳賡大將都很謙虛,他對加諸在個人身上的榮譽始終不是很看重。

1948年3月,宜川戰役後,洛陽兵力空虛,當時陳謝集團會同華野陳唐兵團共同發起洛陽戰役,陳賡考慮到此前平漢路破擊戰中打楊幹才的整編20師,中野(姑且這麽稱呼)、華野聯合作戰並沒有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於是在此戰之前,陳賡特意提出讓陳士榘作為戰役的總指揮。

其實論資歷,陳賡還要在陳士榘之上,他本來應該當仁不讓的接過指揮重擔。

只是陳賡考慮比較多,他名義上雖然是陳謝集團的指揮者,但因為沒有成立相應的兵團指揮機構,所以實際職務仍然是四縱司令員,而陳士榘當時職務是華野參謀長、唐亮是華野政治部主任,從職務上看,兩人都是野戰軍首長。

考慮到兩軍配合,陳賡讓出了指揮位置。

整個洛陽戰役,陳賡指揮部隊始終配合華野作戰,哪怕是在面臨部隊自身火力不足的情況,卻也堅持在戰術上配合華野指揮。

洛陽戰役後,中野在豫西召開總結會,陳士榘也出席了會議,並在會上大談了炮兵在攻堅中的作用,弄得許多中野的指戰員很不以為然。

劉鄧二位首長對此自然不會多說什麽,倒是陳老總後來聽說了此事後,特意在豫東戰役後,發了封措辭很嚴厲電文,電文中批評,華野在豫東戰役中只是強調了自己,沒有說明中野的配合,並批評華野打仗過分依賴炮兵,容易養成唯裝備論的習慣。

事實上,陳賡在豫西的總結會上,就察覺出這一問題,在面對真理上,他並沒有顧忌面子,而是直接指出問題,並親自致電粟裕、陳士榘:

想到幾件事告訴你們。

「根據中野各同誌反映,三縱在洛陽戰鬥的突擊前炮擊時間長達1小時至2小時,陳士榘後來在總結洛陽戰鬥中,又過分誇大炮火作用,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這樣一來,容易造成部隊對炮彈的過分依賴,影響攻擊敵人的信心,同時,又會養成揮霍炮彈的毛病。所以,即使戰鬥勝利了,仍應領導各部隊進行使用炮火的正確檢討!」

無疑,從一些小的細節上,也能看出陳賡是有大局觀的,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許多戰略上的想法,都和中央一致,甚至能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是許多後提拔上來的縱隊司令所不能比擬的。

也難怪陳老總在給中央的電文中說

「我認為中國共產黨廿多年來創造接觸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