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密提上中下三策,楊玄感反隋為何選下策?李密起兵為何仍選下策

2023-12-09歷史

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朝禮部尚書、上柱國楊玄感(楊素長子)趁隋煬帝楊廣第二次東征高句麗之際,在黎陽郡(今河南浚縣)起兵反隋,很快楊玄感派人到長安把李密迎到黎陽,作為自己的謀士,李密給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北據幽州, 斷煬帝後路,高麗抗其前, 我乘其後,不旬月賫糧竭,舉麾召之,眾可盡取,然後傳檄而南,天下定矣,為上策;西入長安,據函、崤,東制諸夏,是隋亡襟帶,我勢萬全,為中策;就近攻東都洛陽,頓兵堅城下,隋軍理當固守。 引兵攻戰,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為下策。

上策:占據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 ,控制臨榆關(今山海關),把隋軍主力阻在關外,切斷隋煬帝的後路,高句麗在前攻擊隋軍,我們在後面阻擊隋軍,然後向南傳檄天下,則天下可平定。

楊玄感

中策:向西攻占隋都長安,占據關中,利用函谷關(潼關)與崤關天險與隋煬帝對抗,向東控制各個諸侯,這是隋朝滅亡的險要地勢,是我們可以取勝的地勢。

下策:就近攻打東都洛陽,頓兵於堅城之下,隋軍理所當然會固守洛陽,率領軍隊作戰,必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勝負就不可預料了。

楊玄感聽了李密的分析,認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理由是: 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如果不攻取洛陽,就不能影響世人,言外之意就是這些朝臣就不會臣服你,經過洛陽卻不攻打,那用什麽來顯示威力呢

楊玄感最終選擇了下策,也就是攻打洛陽,事實證明楊玄感的選擇是完全錯誤的,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個計策的優點和缺點。

李密

一、上策:占涿郡、據山海關、阻隋煬帝於關外

隋煬帝發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以河北涿郡為陸上軍隊的集結點與前進基地,以山東東萊為水上軍隊的集結點與出發地,以洛陽為總後勤部及總指揮所在地,以天下物資匯於洛陽,再分發到前線。

楊玄感在涿郡起兵,等於是扼死了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的前進基地,所以當隋煬帝聽說楊玄感起兵後,立即放棄攻打高句麗,命令各路隋軍即刻返回,隋煬帝擔心前線隋軍的補給被切斷,同時更擔心後路被切斷,也就是山海關。

楊玄感如果能占據涿郡與山海關,阻止隋煬帝主力入關,有可能直接面對隋軍近百萬主力,一方面是從高句麗南下的隋軍,另一方面是從中原北上的軍隊,風險是相當大的,有前後夾擊之勢,山海關還有險可守,河北以南則無險可守。

隋煬帝

但是上策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把隋煬帝堵在關外,時間一長,關外的隋軍得不到補給,就會自行潰敗,一旦關外隋軍發生兵變,俘虜或者殺了隋煬帝,就會導致隋朝更加混亂,這是楊玄感唯一能夠取勝的原因。

就是靠把隋煬帝堵在關外,在時間爭取天下發生更大的兵變與起義,拖死隋煬帝,隋煬帝一死,隋朝天下群龍無首,要麽各自為戰,要麽投靠反隋起義軍,這是一招險旗,但有取勝的可能,也有很大的風險。

二、中策:占長安、據關中、阻隋煬帝於關東

我認為中策才應該是上策,楊玄感起兵的時候,隋朝的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的,無論是在涿郡與山海關阻止隋軍,還是攻打洛陽,都會引來隋軍強烈的報復,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整個天下起義不斷,但不論是攻打洛陽還是阻隋煬帝於關外都有很大的風險。

隋末農民起義

楊玄感起兵之初,是有機會繞過洛陽,直接攻打潼關,轉而進入關中,就算不攻打潼關,也有機會從其他地方進入關中,比如南邊的武關,北面的黃河渡口,楊玄感想進入關中,要麽走河東(山西),要麽走河南,繞開洛陽。

楊玄感起兵不久就聚集了數十萬軍隊,是有實力打進關中的,關中隋軍空虛,隋軍主力在關外,水軍主力在山東,洛陽也是重兵把守,關中是絕對有機會打進去的,完全可以參考後來李淵從山西打進關中的例子。

只要進了關中,利用函谷關(潼關)與崤關天險把隋軍擋在關東,復制秦漢統一天下的路徑,是最好的戰略,況且關中還是楊玄感的大本營,他出身弘農楊氏,這個地方就在陜西華陰,離潼關很近,在潼關與長安之間,可以充分調動族人,招攬軍隊,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才能打進關中,這才是楊玄感和李密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個計策絕對比另外兩個計策風險要小。

關中地理位置很好,易守難攻

三、下策:攻洛陽,取天下之中,與隋軍硬碰硬

攻打洛陽是楊玄感最錯誤的決策,洛陽位於天下之中,四通八達之處,洛陽城池堅固,物資豐富,一時半會根本攻不下來,一旦攻不下洛陽,隋軍主力及全國隋軍到達之時,就是楊玄感失敗的時候。

楊玄感所說的理由根本就不是理由,他擔心朝臣會因為留在洛陽的家屬而舉棋不定,這是多余的擔心,都起兵反隋,橫豎都是死,擔心這個也沒有用,只要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獲取成功,楊玄感顯然失策了。

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洛陽沒攻打下,隋軍援兵就到了,前有城池攻不下,後有追兵,前後夾擊之下,楊玄感兵敗逃走。

楊玄感選擇下策攻打洛陽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能力有限,不能看清當前形勢 ,首先,楊玄感選擇反隋的時間就不能,操過之急,當時的天下雖然有很多反隋義軍,但都不成氣候,規模也不大,隋軍的實力也比較強,此時誰的規模最大,誰就是出頭鳥。

楊玄感顯然看不清形勢

比如秦末時期的陳勝、吳廣,他們最先大規模起義,迅速壯大,但他們也成為秦軍最優先打擊的目標,楊玄感也是,他發動最大規模的起義,因此也成為隋軍打擊的主要力量,盡管規模很大,但一樣失敗。

其次,楊玄感直到起兵都沒有規劃好戰略,還是派人從長安把李密接過來商議的,起兵這種事需要長期不斷地策劃,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提前規劃好戰略,但楊玄感起兵很隨意,他只是抓住了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帶走了隋軍主力的機會。

楊玄感的起義很隨意,起兵時,隋朝水軍來護兒甚至還沒有出發攻打高句麗,當來護兒聽說楊玄感起義後,立即率軍攻打楊玄感,這說楊玄感的情報工作也沒有做好,如此匆忙起兵怎能不敗?

洛陽位於天下之中,無險可守

最後,楊玄感這個人有勇無謀,當時的人評價他為癡,也就是愚笨的意思,李密就曾評價過楊玄感不懂得用人,他沒有父親楊素一半的能力,但是野心卻很大,當能力配不上野心時,失敗在所難免。

幾年以後,李密隨瓦崗軍起義時,也犯了楊玄感同樣的錯誤,就是選擇攻打洛陽,而不是選擇進入關中,李密在能力方面比楊玄感強了不少,他能為楊玄感提出奪取天下的戰略,他自己卻沒有選擇上策,反而跟楊玄感一樣,死磕洛陽。

李密雖然在洛陽屢次擊敗隋軍,甚至還打敗了宇文化及的驍果軍,但仍然敗在了洛陽,被王世充憑借洛陽城池的堅固擊敗,最終向西投靠李淵,後因為不甘心臣服李淵,想自立東山再起而被殺死。

李密為什麽會跟楊玄感一樣,選擇攻打洛陽,而不選擇進入長安的戰略?

李密起兵反隋仍然選擇攻打洛陽

當瓦崗軍攻下回洛倉時,其勢力達到了極盛,李密的部將柴孝和就曾經勸李密直取關中, 可李密卻說道:

君之所圖,仆亦思之久矣,誠為上策。 但昏主尚在,從兵猶眾,我之所部,並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 諸將出於群盜,留之各競雌雄。 若然者,殆將敗矣。

意思是:你所想的,也是我所思考很久的,這是上策,但是隋煬帝還在,追隨他的軍隊還有很多,我的隊伍都是山東人,既然知道還沒有攻克洛陽,哪裏願意跟著我向西進關中?各位部將都出身於綠林好漢,把他們留下會各自稱王稱霸。如果這樣,就全完了。

李密的出身並不比楊玄感差,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宇文泰手下的將領,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與李淵的家族一樣出身關隴集團,李密完全有資本進入關中與隋煬帝對抗,他只是擔心自己的將士都是山東人,不願意繞過洛陽進入關中,這明顯是李密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部將。

李密的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當年劉邦手下的人全是關東人,還不是跟隨劉邦進入漢中了,後來再反攻關中奪取天下,說白了李密還是缺少手段控制部將,他是投靠瓦崗軍起家的,後來被瓦崗首領翟讓推舉為首領, 李密應該是擔心翟讓不肯進關中 ,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後來產生了矛盾,李密設計殺死了翟讓,此舉也導致了瓦崗軍的分裂和失敗。

戰術上的勝利永遠無法代替戰略上的失誤,雖然李密在洛陽一直很能打,但在不斷的戰爭中,也不斷地消耗掉實力,最終還是失敗,他最好的戰略還是進關中, 李密一直無法完全整合手下部將與士兵,這是李密沒有選擇進入關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