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1年海明威和妻子來中國存取,有人悄悄問:想認識周恩來嗎?

2024-07-28歷史

前言

許多文學愛好者都熟悉【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美國文學巨匠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而他本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享譽西方世界。然而,除了他的文學才華,海明威還以堅決反對不義戰爭和他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支持而聞名。

盡管海明威的文學作品讓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但他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的立場同樣引人矚目。他一生都反對戰爭,特別是反對不義戰爭。在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當世界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堅定地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他不僅捐贈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中國的抵抗,還親自前往中國采訪,以宣傳中國的抗戰努力。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1941年,海明威存取中國的過程中,他曾經有機會與中國共產黨的傑出領袖周恩來進行一次非官方的會面。

盡管這只是一次非官方的采訪,但是海明威還是被周恩來的風采所折服,並預言出抗戰之後中國將會由共產黨領導。

一、懂得戰爭痛苦的作家帶任務來華尋真相

1941年2月,美國著名作家厄尼斯特·海明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瑪莎·蓋爾霍恩來到中國,進行一次看似平常的采訪之旅。

對外宣稱是紐約【午報】的特約記者,但是除了撰寫報道,海明威還暗地裏帶有美國政府的特殊任務——收集中國的軍事及政治情報,以協助美國制定對華政策。

本世紀初,海明威就曾在一戰期間擔任救護員,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這種親身體驗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也讓他樹立起反對戰爭的堅定信念。

當時歐洲戰場上槍炮與硝煙彌漫,成千上萬的士兵在戰壕裏與死神擦肩而過。海明威目睹戰友一個個倒下,卻因為醫療條件有限而無能為力。這些慘痛的經歷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使他下定決心,要用文學之力揭露戰爭的殘酷,呼籲和平。

20年代初,海明威遠離戰火,過著平靜的文人生活。這個時期他主要創作一些短篇小說,筆下的人物大都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對愛情和自由的向往,隱含著對戰爭的抗議。

但是到了30年代,世界各地又燃起戰火,海明威再次穿上戰地記者的外套,先後到歐洲和西班牙報道當地的戰亂。他不忍看到更多無辜的普通人被卷入戰爭漩渦,重新拾起了記者的筆桿,希望喚起世人對和平的珍視。

1936年,海明威還曾公開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呼籲美國政府援助西班牙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懷揣正義信念的文人。

而海明威的新婚妻子瑪莎,也是一位優秀的女記者。她此行是受【柯利爾】雜誌之托,前來中國采訪報道。瑪莎丈夫老去新婚,新婚妻子又要獨自外出采訪,心裏固然有些忐忑。但她還是鼓勵海明威一同前往,共同見證這重要的歷史時刻。

瑪莎的母親還恰好與羅斯福的夫人是好友,這種關系使海明威夫婦此行另有政治目的。當時的中日戰爭陷入相持狀態,美國政府急需派人深入中國了解實際情況,以決定其在遠東的政策取向。海明威便成了不二人選。

作為傑出的作家,海明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到的洞察力。而他身為文人的他又比政府官員更易獲信任。再加上夫人瑪莎的人脈關系,海明威是這個任務最合適的人選。

二、見證戰亂:前線之行讓作家看清中國軍民的苦難

為避開日軍封鎖,海明威夫婦乘坐小飛機經香港偷渡到廣東韶關。

韶關是抗戰最前線,海明威要求先來這裏采訪,以真實了解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傷痛。

當他看到使用草鞋和光腳的中國士兵時,內心不禁湧起無比的同情——這種環境下,他們仍然英勇抗敵,保家衛國。海明威不禁想到,這些可憐的士兵與歐洲戰場上那些敵我難分的年輕人並無不同,他們都不過是權力遊戲中的犧牲品。

本不擅演說的海明威,在韶關的軍校數次登台發表演說,用簡單的英語鼓舞士氣,祝願戰士們打敗日寇。他希望這些付出生命代價的勇士,能換來最後的勝利。

他還親自參加了一次對日軍營地的夜襲。在戰友的掩護下,海明威悄悄摸到崗哨,結果親手殺死了一名日軍。

這成為他一生中唯一的實戰經歷。海明威異常激動,因為他早就對侵華日軍的暴行充滿仇恨,這次算是為中國人民出了一口惡氣。他也體會到這些中國士兵心中的怒火,這股熱血支持著他們頂著炮火沖鋒。

離開韶關後,海明威夫婦又先後遊歷了桂林、昆明等地。

在風景秀麗的桂林,他們卻目睹成千上萬的難民躲藏在巖洞中,原本寧靜的七星巖也回蕩著轟炸機的轟鳴。這景象更加證實了戰爭給中國百姓造成的巨大苦難。

海明威感嘆,中國的山川雖美,卻落入戰火。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國人民能重拾寧靜,這片熱土也能恢復生機。

三、重慶之行:權貴奢靡與周總理驚鴻一瞥

4月上旬,海明威夫婦終於抵達重慶,開始他們采訪之旅的高潮部份。

重慶當時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也遭受過多次日機轟炸。然而除了偶爾的空襲警報和城中一些殘破房屋,這裏的生活似乎還維持著平時的繁華景象,絲毫感受不到戰爭的氣息。

為拉攏海明威,國民黨高官們紛紛設宴款待,海明威夫婦住進了宋子文的高級別墅。

然而,奢靡的宴會和頂級住所並沒有讓海明威感到榮幸,反而對這種權貴生活極為不屑——中國百姓在戰火中遭難,他們卻還享受奢侈。

其中令海明威最為反感的,是財政部長孔祥熙的盛宴。孔祥熙曾在美國寄居海明威家中,二人算是老熟人。然而席間,孔祥熙的夫人宋靄齡那張鋪滿鉆石的旗袍,徹底激怒了海明威——這與當時中國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鮮明對比。

海明威認為,身為政府高官,理應以身作則,不能安享榮華富貴而忘記人民疾苦。可這些國民黨權貴們想的只是如何討好美國,獲得更多援助,根本不將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

其他國民黨高官如蔣介石也熱情招待海明威,企圖透過他影響美國對華政策。但是海明威夫婦並不會輕易被金錢收買立場。

這些紙醉金迷的權貴只會讓海明威對國民政府更加反感而已。他認為,一個政權如果失去人心,其統治就會變得極為脆弱。

就在海明威對重慶之行失望之時,一個機會落入他夫婦眼中——一個神秘的金發女子悄然而至,問他們是否願意采訪周恩來。

起初瑪莎並不知周恩來是何人,但很快海明威便說出了他的姓名。原來,周恩來是海明威的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尤裏斯·伊文思口中的「中國朋友」。

此前,伊文思曾多次想采訪延安的中共力量被國民黨阻撓。現在有機會接觸中共領導人,海明威自然激動不已。他相信,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發現,或許能給他的中國之行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驚鴻一瞥:偉大的周總理給予作家深刻印象

在神秘女子的帶領下,海明威夫婦穿梭小巷,終於來到一處地下室。那裏已經等待多時的,是周恩來總理。

他穿著樸實的白襯衫與黑褲子,絲毫不像國民黨官員的威嚴,卻散發出無比親和的氣息。「我被這位中國人深深吸引住了。」多年後,瑪莎仍這麽形容她對周恩來的第一印象。

兩人用法語進行了輕松的交談。周恩來流利的外語和淵博的知識,也給海明威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意識到,這個看似樸實的中國人內涵極為豐富,絕非表面那麽簡單。

海明威向周恩來詳述了此行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國民政府的失望,以及對中國人民勇敢抗爭的欽佩。他說,這趟旅程讓他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有了更立體的了解,改變了他原有的一些片面見解。

周恩來則溫和而理性地向他詳細解釋了中共的主張,特別是「皖南事變」的真相。他並沒有對國民黨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太多憤慨,而是著重闡述了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

在此之前,蔣介石曾多次向海明威抱怨「皖南事變」是中共方面的錯誤。現在聽到另一種說法,海明威豁然開朗。他意識到,自己此前僅聽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面之詞。

兩人還就中美關系等問題暢所欲言。海明威提出,美國不應僅支持國民黨一方。周恩來也表示,希望中美之間能夠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

盡管只有短短一面之緣,但偉大的周恩來給予了海明威和他的夫人深刻的印象。他們認為,周總理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民的希望所在。而且他那種從容不迫的氣度,也讓海明威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結語

此行讓海明威對中國政局和戰局都有了清晰認識。歸國後,他向美國政府送出了兩點重要預言:

第一,中國必將取得最後勝利,因為日本是不義的侵略者,而中國人民堅毅頑強,一定能戰勝入侵。海明威認為,中國人民正義的抗爭一定會得到上天的眷顧。

第二,中國的未來屬於中國共產黨,因為只有共產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才是中國的出路所在。海明威看到了共產黨人的純樸和無私,相信他們能給中國帶來新的希望。

事實正如海明威所預見的那樣。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證明了中國必將戰勝日本的預測;而新中國的成立,也證實了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

盡管海明威沒有再訪華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但他的兩大預言已經為中國人民的勝利立下了偉大的見證。它展現了海明威的政治預判能力和歷史眼光。

在短短一次采訪中,偉大的中國人周恩來就用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動了這位來自西方的作家。可以說,海明威之行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旅程,也開啟了他對中國的歷史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