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棣偏愛長孫朱瞻基,長子朱高熾為何不受寵?背後真相驚人

2024-04-12歷史

「過來把他放進缸裏。」北京皇城西安門,明宣宗朱瞻基前來探望二叔朱高煦。缸頭朱高煦。

「啊……」朱高煦天生神通,居然舉起了銅缸。看到這一幕,朱瞻基似乎想起了自己對這位叔叔的恐懼,嘶聲道:「把火點燃,我不想再在世上看到他的蹤跡,把他的兒子都殺了,鏟除掉。」

漢王朱高煦因野心慘死,全家被殺。

時間追溯到洪熙元年農歷五月初十。明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熾病重,生命垂危。

「快招太子回京。」朱高熾喘著粗氣,吩咐太監在一旁等候。朱棣一生鄙視的長子,當了十個月的皇帝。

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監國,往返大約需要十天時間。但這兩天,朱高熾卻不願西行。重臣夏元吉等人決定等朱瞻基回來後再秘密宣布喪事。

得知訊息後,朱瞻基和簡琮乘著輕型汽車趕回京城,挫敗了二叔朱高煦的伏擊計劃,成功繼承了皇位。

朱高煦自然不想失敗,他要效仿朱棣,與世界和諧相處。但朱瞻基不是朱允文。禦車親自出征,朱高煦部下不敢再戰,紛紛投降。

令群臣不安的漢王朱高煦,不戰而被俘。朱棣生前所擔心卻無法解決的兄弟之仇,卻被朱瞻基輕易澆滅。

如果朱棣看到自己這麽能幹的孫子殺了自己的叔叔,他會作何感想?

因為朱瞻基殺人的果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自於朱棣的喜好,是一步一步教出來的。那麽朱棣為何如此偏愛這個孫子呢?

聖孫的誕生帶來好運

朱棣一生最害怕的兩個人是他的父親朱元璋和他的大哥朱標。如果不是被朱允文逼到絕境,他也不敢造反。讓他下定決心平定靖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朱瞻基的出生。

朱瞻基出生的年份是建文元年。朱棣對他的侄子而不是他的兄弟和他自己成為皇帝有一些反對意見。當我無事可做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朱元璋把皇帝的寶座讓給他該多好。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晚上,朱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向嚴厲的朱元璋,臉上帶著慈祥的微笑,遞給他象征著天下力量的大圭,並告訴他:「子孫萬代,永遠昌盛」。

沃倫·朱棣我從夢中高興地醒來,立即收到了我的孫子朱瞻基出生的訊息。

想起夢中所見,朱棣欣喜若狂,一路小跑去看孫子。剛出生的嬰兒,無論多漂亮,都會有皺紋。但此時,朱棣的眼睛已經內建了濾鏡。他覺得朱瞻基和自己很像,於是微笑著說道:「這是明朝之福。」

古人相信各種吉兆,再加上是他的孫子帶來的,朱棣自然相信。在權衡各種因素後,靖難之戰終於發動,他成為了永樂皇帝。

這是朱棣青睞朱瞻基的第一個原因。

兒子們各有所長,唯獨孫子脫穎而出

朱棣從軍起家,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奪得了王位。他的武功是他的心理支撐,所以他註定是一個非常開拓的君主。

他可以用嗎統治世界,他可以用筆和平天下。這就是他心目中皇帝最完美的形象。

但除了幼年夭折的第四個兒子外,剩下的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個兒子雖然各有各的能力,但沒有一個符合朱棣對於接班人的要求。

長子朱高熾肥胖,身體不好,沒有英雄氣質。我通常會盡可能地坐著不動。我很喜歡儒家的仁愛、愛民、以權治國的思想。更何況朱高熾的武術很差。當朱棣征服世界時,朱棣帶著他的二兒子朱高煦。此人勇敢善戰,多次將朱棣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朱高熾自然不如他的兄弟那麽耀眼。

這樣的人治國並沒有什麽錯,但他註定是一個保守的皇帝。

次子朱高煦,身材高大,力大無窮。但他性格冷酷,不愛讀書。當朱棣遭遇災難時,他也擔當起沖鋒陷陣的角色,立下了許多戰功。

為了鼓勵他,朱棣還給他畫了餡餅:「沃倫·勉之!王子病得太重了。」說明大兒子身體不好。你要更加努力,將來王位可能會傳給他。

雖然朱棣覺得朱高煦更像他,但朱棣心裏知道,這樣的人,當亂世將軍綽綽有余。說到文明治理,他很可能做不到。所以雖然我不喜歡朱高熾,但我不太喜歡朱高煦。

至於老三朱高燧,那就更慘了。他可以學武術、武術,但都是入門級的,根本不會被朱棣考慮。這個人自己也很清楚,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皇帝,而且他一直都比較老實。

總的來說,朱棣對這三個兒子都不滿意,各有各的缺點。但沒有其他辦法。不管怎樣,總得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找個太子收養吧?

這就是「家庭世界」的弊端。

然而,1402年朱棣繼承王位後,宮廷正在討論設立合法繼承人的問題。

當時,以齊公邱父、永春親王王寧為首的荊南將領紛紛上書,認為在白溝河、東昌、浦子口等關鍵戰役中,朱棣的軍事實力處於絕對劣勢,轉而投降。敗為勝。應該立朱高煦為太子。

感覺二兒子朱棣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樣,突然動搖了我立朱高熾當王子的決心。

朱高熾雖然不受朱棣青睞,但他長期負責處理行政事務,待人溫和、大方,因此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因此,兵部尚書晉忠反對立朱高煦為太子,認為「立嫡系可以長壽」。「規則是不能打破的。

這個時候,朱棣又遇到了麻煩,於是他向謝晉、黃淮和尹昌隆尋求建議。然而,他沒想到,這三個人也支持朱高熾。但朱棣仍然有未定,又問,暗召顧瑾,再問。

瑾曰:「皇長子仁慈孝順,天下還鄉。」「皇上不應該嗎?」金又頓了頓,說道:「真是一位偉大的聖人。」他被稱為玄宗。皇帝點頭。

正是因為這次密會和謝晉的「好聖孫」,朱棣才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然而,因為謝晉和其他人過於明目張膽地支持王子,也引起了朱棣的懷疑,因此,在離開京城之前,朱棣特意規定:「所有參觀東宮的官員必須一起進」、「出」,不允許任何人有個人意見。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防止拉幫結派、自私目的、險惡用心。

不得不說,朱瞻基的存在給了朱棣另一種選擇。

當初朱棣帶著朱瞻基一起訓練只是出於親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朱瞻基的表現越來越讓朱棣感到驚訝。

朱瞻基外表瀟灑,身材修長。他不僅喜歡讀書,還對戰鬥非常感興趣。我和朱棣去蒙古打仗的時候,回來後常常會獨自深入,和爺爺討論戰術。

於是,朱棣的想法從單純的溺愛孫子,變成了現在培養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明史】據記載,九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孫。當然,所有的檢查和探險都會隨之而來。學者胡光等奉命在軍中講授太孫經史。

具體表現是,即使朱棣帶著朱瞻基遠征漠北,他也會有大學學者胡光等人陪同,只是為了教導朱瞻基。即使在戰鬥,也不能丟下作業。

有這樣的爺爺在桌,朱瞻基的學生時光過得無比充實。

既然我們認真對待,就沒有失敗的余地。朱棣第二次征戰漠北時,朱瞻基被瓦剌人誘入軍,重重包圍。朱棣得到訊息後,也沒時間過多擔心,便派出了自己的騎兵前去救援。如果奧拉人從東邊和西邊進攻,後果將是巨大的。

人們越重視某人,他們就越喜歡某人。

所以,朱棣雖然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高熾,但是卻非常疼愛自己的長孫朱瞻基。不過,如果他想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就必須先傳給他的父親朱高熾,而不能將這個位置傳給其他任何人。

經過深思熟慮,朱棣在自己撫養的大孫子和性格殘暴的二兒子之間選擇了自己的大孫子。因為這個大孫子成長得太快了,也太優秀了。

朱瞻基文武雙全,受朱棣訓練這麽多年。這成為朱棣青睞朱瞻基的第二個原因。

孫聖文武兼備

作為皇帝的孫子,朱瞻基要做的事情很多。他必須處理好與祖父朱棣的關系,並維持父親在兩個雄心勃勃的叔叔中的權威。要懂得籠絡人才,遠離小人。我們一定要了解群眾的真實情況,不要被當局欺騙。

所以朱棣帶他去北京旅遊的時候,會給他看看農民種地用什麽,平時吃什麽。在戰爭中,他會一步步學會如何排兵布陣、在進攻時救敵,從而在軍中樹立威信。

選拔人才時,也會詳細說明這樣做或那樣做的真正目的。朱瞻基本上就是一個天才,再加上永樂皇帝一對一的輔導,他的水平突飛猛進。

長大後,朱瞻基殺人果斷、堅決。他有父親的善良,也有祖父的熱情。他立下赫赫戰功,頗有名氣。在朝堂上,他與重臣講和,深得民心。

這一切都讓朱棣非常滿意。

有一天,這將是和平皇帝。

朱棣經常對朱高熾說這句話,可見他是多麽認同朱瞻基的觀點。

大多數古代王朝的壽命只有兩三百年。有個好孫子,就意味著百歲無憂。朱棣怎能不喜歡朱瞻基呢?

如果朱元璋因為寵幸朱標而立朱允炆為皇帝。朱棣擁朱高熾稱帝,是因為他偏愛朱瞻基。

那麽對他寄予厚望的朱瞻基當上皇帝後做了什麽呢?

平定漢朝叛亂

朱瞻基即位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他虎視眈眈的二叔朱高煦。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正式發動叛亂。

他先派人秘密到北京去會見英國公公張輔。後者作為高貴的貴族,不應該過上好日子。他對朱高煦的承諾充耳不聞,當場抓住了朱高煦的人,並報告給朱瞻基。

叛逆是一種驚喜。如果被人發現了,高興就沒有意義了。

朱瞻基不怕二叔造反,就怕他不知道什麽時候造反。既然確定了,事情就簡單了,我們開始解決吧。他沒有立即出兵,而是寫信勸朱高煦停止出兵。

朱高煦拒絕後,朱瞻基不願連累親人的形象就確立了。隨即命欽差親自出馬。訊息傳出後,各地驚慌失措的人們都平靜了下來。

得知朱瞻基要親自出戰後,朱高煦毫無主意,留在樂安等待侄子出戰。大軍包圍城後,朱瞻基讓士兵將投降書用箭射入城內。

內容很簡單:「現在就投降這座城市,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現在全城的有權勢的人都想擒獲朱高煦獻給朱瞻基。幸運的是,朱高煦沒有被抓住,多虧了他的侍衛。他索性派人寫了一封信說要出城投降,朱瞻基就答應了。

朱高煦投降後,大臣們勸朱瞻基最好還是對付趙王朱高燧,這樣諸侯王的麻煩就結束了。朱瞻基雖然已經做好了出手的準備,但他還是不願意背負殺叔的罪名。他只是委婉地向諸侯們表達了奪回兵權的意圖。

吸取了朱高煦的教訓,包括朱高燧在內的其余諸侯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

至此,明朝諸侯的災難結束在朱瞻基的手中。

他不再有任何束縛,可以全力以赴。

文武兼備,內外

朱瞻基解決了諸侯問題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執政政策的選擇。就像朱棣爺爺一樣,不斷搞大計畫、大戰役,走擴張之路。還是應該像我們的父親一樣,休養生息,實行仁政,不貿然發動戰爭,采取收縮的防線?

最終,朱瞻基選擇了父親的路線。

因為明朝人民已經受不了酷刑了。

朱元璋執政時,對外戰爭不斷,各種新的國內政策時好時壞。朱允文時代,安生沒堅持多久,朱棣就被翻了個底朝天。

朱棣即位後,為了證明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不斷做出大動作。對外屢戰屢戰,對內遷都北京,修築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巨大的積極因素。但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這些驕人成就的背後是人民的力量。光靠提供錢和人是不可能過上穩定的生活的。

對於官員來說,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非常暴力的。法庭上籠罩著血腥恐怖的氣氛,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松下來。

朱高熾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在他短短十個月的當皇帝期間,就定下了仁政愛民的基調。

朱瞻基選擇了父親的路線,但他並沒有完全照搬。對外,他經常親內建兵巡邏邊境,蒙古烏裏阿哈部落見了他就害怕。他們下馬跪地求降,不敢輕舉妄動。

在海洋方面,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得到了朱瞻基的大力支持。可以說,朱瞻基在位期間,明朝無論內外都呈現出寬松、輕松的風格。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朱瞻基也不例外。

他很聰明,很厲害,但他也喜歡藝術,更喜歡好玩。

為懶惰而建立的制度

牧童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不願意與群臣分享權力,於是煞費苦心地廢除了宰相制度,鞏固了自己的權力。軍事和政治權利。

可是這麽大的疆域,每天都會發生那麽多的事情,一個人怎麽解決呢?

無論朱元璋如何努力,他還是頂不住。於是他找了一些大臣來做他的秘書。由於他們在宮中工作,這些秘書組成的組織形成了後來影響明朝走向的內閣制度。

到朱棣時代,內閣只是一個顧問機構,沒有實權。當時的做法是,當皇帝對某件事不確定時,他會征求他們的意見,最後做出決定。

這種情況下,皇帝還是很累的。朱瞻基不高興了。他仍然想畫畫、玩蟋蟀。

著名的「蟋蟀皇帝」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聖旨或者投票的方式,讓內閣學士們先宣讀各個官員送出的奏章,然後寫出自己的具體意見並送出報請皇帝審查批準。。皇帝覺得沒有問題後,就批準了這個決定,並送監事執行,無需進一步審查。

這樣,皇帝就不用再計劃一切了,節省了很多精力。內閣學士有決策機會,但沒有決策權,不會影響皇帝的權威。

但是這樣還是很累。朱瞻基不滿意,要求太監們參加。為他閱讀奏折和選票,然後為他批準。但這些太監受過教育的人並不多,所以派翰林學士到宮裏教他們讀書。

還有負責禮事的太監、丙弼太監、負責封印的太監。這些職位後來擁有巨大的權力。

朱瞻基是一個有前途的皇帝。在他的麾下,這些太監自然不能上躥下跳,但也能騰出他的時間。但一旦遇到不愛管事的皇帝,比如明朝戰神朱祁鎮,這種做法的弊端就出來了。

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均以該批批準為準。如果皇帝什麽都不做,那麽拿著掌印和筆的人就相當於皇帝。這些人將涉及官員任免、稅收、國庫支出、軍民民生等事務。

土木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朱瞻基的制度給了王振「成魔」的機會。

後來文官宦官鬥爭,皇帝居中,成為明朝的基本格局。整天陷於內鬥之中,自然什麽事都做不好。

從這一點來看,朱瞻基有點對不起朱棣的喜好。不過,如果把後人的無能歸咎於先人,未免有些牽強。

畢竟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私欲。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

歷史沒有假設,只有判斷。

自朱瞻基以來,明朝再無聖王,國家逐漸衰落。

但這足以證明他是難得的,無愧於「好聖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