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紅軍前途如何?徐帥回憶:已經計劃第二次長征

2024-01-29歷史

「就算沒有西安事變,我們也早就準備好了第二次長征。」徐帥在回憶西安事變時,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為什麽要準備第二次長征呢?紅軍為什麽不能安定在陜北呢?

三大紅軍主力在陜北會師後,兩萬五千裏的長征結束了。雖然粉碎了國民黨的陰謀,但軍隊本身損失慘重。

為了能更好的發展革命隊伍,毛主席等人連續開了幾天會,最後定下從陜北轉移的方針。

之所以不能長期留在陜北,最重要的原因是陜北太貧瘠。根據記載,陜北地區最多能供養三萬多人的軍隊。

當時三大主力會師後,紅軍的人數在8.5萬人左右。大量人口湧入陜北,陜北貧瘠的土地根本無法供養這麽多人。

而蔣介石也並沒有因為紅軍長征而退讓,紅軍到達陜北後,蔣介石就將張學良的東北軍調到西北。

張學良來西北,是帶著蔣介石剿滅紅軍的任務來的。但張學良對蔣介石的命令卻不贊同,蔣介石的一封「不許抵抗」的電報,幾十萬東北軍撤到了關內。

東三省被蔣介石拱手讓給了日本人,張學良從此被扣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帽子。

張學良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並不贊同,蔣介石對張學良也不是全盤信任。因此他把張學良調到西北,當時陜西的省長是楊虎城。

對於張學良這種靠父輩蒙蔭的軍二代,白手起家的楊虎城顯然看不上。蔣介石之所以讓張學良來西安,也是為了制衡楊虎城。

但蔣介石不知道的是,張楊二人已經對長久的內戰厭倦。

張學良到西北之後,並沒有聽從蔣介石的話,立刻開始向紅軍發動戰爭。相反,張學良對中國共產黨非常感興趣。

當時紅軍被東北軍、西北軍、馬家軍聯合圍困在陜北。國民黨圍困紅軍的力量達到幾十萬人,而陜北的紅軍主力只有八萬多人。

在完全劣勢的情況下,黨中央決定開辟河西走廊根據地。以紅一、四方面軍組成的兩萬多人,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當時紅軍面對的,是和長征時一樣惡劣的環境。 戰士們缺衣少食,也沒有太多的武器補給。

西北民風彪悍,馬家軍更是行事殘暴。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浴血奮戰,祁連山下灑滿了紅軍戰士的血。

在馬家軍的圍堵下,開辟河西走廊根據地的計劃流產。面對巨大的威脅,中央不得不計劃第二次長征。

就在紅軍即將走投無路之時,一封意想不到的電報拯救了絕境中的紅軍。

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給中央發了一封電報,希望紅軍能留在陜北,等待一兩個月。

這封電報來意如何,張學良究竟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關於張學良的提議,眾人各抒己見。最後還是毛主席做了決定,先聽張學良的。

早在張學良剛剛進西北的時候,他就已經和中央透過信了。張學良希望聯合紅軍抗日,但他改變不了蔣介石的想法。

對於蔣介石下的圍剿令,張學良在西北也就是做做樣子。

張學良很清楚,蔣介石對他並不信任,同樣的,蔣介石也不信任楊虎城。不然的話,蔣介石不可能讓東北軍在西北軍的地盤上橫插一腳。

楊虎城也很清楚蔣介石的態度,所以他也沒有聽蔣介石的命令,對紅軍趕盡殺絕。

張楊二人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自然對他們心有防備。可蔣介石看到毫無效果的圍剿,到底還是坐不住了。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親臨西安督戰。這個決定對蔣介石來說,是錯誤且致命的。

蔣介石到達西安之後,紅軍的壓力倍增。胡宗南和馬家軍都開始打擊紅軍,再加上外部環境的惡劣,在陜北停留的每一天,都讓紅軍遭受著巨大的威脅。

蔣介石不知道的是,他將目光放在了紅軍身上時,他自身也處在了巨大的危險中。

張學良和楊虎城都希望蔣介石能夠放棄內戰,一樣的目標讓他們聯合在一起。多次勸諫蔣介石無果後,張楊二人決定發動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張楊提出八項救國主張,通電全國。

中央得知此事後,第一時間派出周總理前去談判。經過幾天的談判,蔣介石接受了部份救國主張,國共達成了初步合作。

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囚禁了張學良,逼走了楊虎城,卻沒有再對紅軍趕盡殺絕。

七七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蔣介石已經無法將希望寄托在外國勢力上,只能熄滅不抵抗的心思,準備全面抗日。

淞滬會戰後,蔣介石嫡系部隊損失慘重。 雖然成功拖慢了日軍的腳步,卻給了國民政府重大的打擊。

蔣介石無奈之下,只能改編紅軍武裝為八路軍、新四軍,國共第二次正式開始。

但蔣介石始終對紅軍心存忌憚,一直在防著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對於發給八路軍的軍餉和裝備,蔣介石總是拖延。

不僅蔣介石忌憚中國共產黨,日軍也忌憚中國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的隊伍還是慢慢壯大了。

蔣介石看中國共產黨悄悄壯大,心中對中國共產黨的忌憚更多了。

1941年,國民黨發動了皖南事變,新四軍根據地被摧毀,葉挺被蔣介石囚禁。

盡管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數次打壓,可中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成功將國民黨趕出大陸。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建立新中國。

新的太陽正在升起,全新的東方古國將會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