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成立時有十個團,團長在建國後授予什麽軍銜

2024-04-14歷史

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中國共產黨將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其中,陜北紅軍改編成第八路軍,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

相較於1937年8月就迅速改編的八路軍,南方八省遊擊隊因為分散各地,聯絡困難,因此到1937年10月才陸續開出遊擊區接受改編,江南各遊擊隊到皖南歙縣之巖寺集結整編,江北各遊擊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七裏坪和河南確山縣竹溝集結改編。全軍編為4個支隊10個團(含四支隊手槍團),共1.03萬余人,各種槍6200支(挺)。

那麽,這十名團長建國後都被授予什麽軍銜呢。

先來看看一支隊一、二團。

第一支隊約2300人,司令員陳老總 副司令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由湘鄂贛粵四省遊擊隊組成。

第一團由湘鄂贛遊擊隊編成,前身是湘鄂贛蘇區主力部隊紅十六師,團長傅秋濤。

傅秋濤,1907年8月生於湖南平江程家園一個貧農家庭。10歲後到地主家幹活。1925年參加雇農工會,曾任工會委員長,參加過平江暴動。1929年3月入黨,後調到湘鄂贛蘇區,任軍區政治部主任。主力紅軍長征後領導湘鄂贛邊區軍民堅持鬥爭,重建紅16師,用盤旋式兜圈子的戰術對付敵「清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挺進到高淳、當塗、溧水交界,建立蘇南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初,傅秋濤任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奉命向北轉移。在隨即發生的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浴血奮戰,並果斷決定分散突出重圍。最後帶著僅剩下的11人突出包圍圈,1942年任新四軍第7師副師長。1943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奉調山東,任魯南軍區政治委員、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山東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等職,最大貢獻就是親自排程組織了三百多萬民工參與淮海戰役支前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傅秋濤調到軍委,任軍人復員委員會主任,參與領導數百萬復員軍人的安置工作。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第二團(由湘贛、粵贛和贛南、贛東北等地遊擊隊編成)團長張正坤。

張正坤,原名樂典。1898年出生於湖南瀏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26年在家鄉積極投身農民運動,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任瀏陽遊擊隊第一支隊支隊長。所部編入湘東獨立師後,改任湘東獨立師三營營長。曾率第三營攻克國軍一個營堅守的縣城。1934年被派往紅六軍團紅十八師,先後任五十二團、五十三團團長、紅十八師師長

紅二六軍團到達陜北後,被送進紅大學習。抗戰爆發後被派回湘鄂贛省委工作,任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遊擊隊副司令員、任新四軍一支隊第二團團長。1939年春,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參謀長,1940年冬調回新四軍軍部,任命為渡江指揮部副指揮長,負責為北上的新四軍尋找渡口。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宗不幸負傷被捕,囚禁於上饒集中營。在獄中堅決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鬥爭,並組織越獄暴動。最後在越獄暴動中,中彈犧牲。

值得一提的是,張正坤升任一支隊參謀長後,接替張正坤當團長的是未來的開國中將——王必成。

第二支隊約1800人,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大將,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整合。由福建和浙江紅軍組成。

第三團由閩西獨立師1、3營和閩贛獨立師2營組成,團長黃火星。

黃火星,1909年7月出生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早年在景德鎮瓷器廠當學徒。1930年5月,紅軍攻克景德鎮,黃火星參加了紅軍。次年入黨。曾任弋陽遊擊大隊政委、第十一軍第一團政委、福建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二縱隊政治委員兼第五支隊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贛東北蘇區反「圍剿」和閩西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團長、第七師政治部代主任、第十九旅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副政委、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29軍政委等職,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建國後任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檢察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四團由閩西、閩南、浙南遊擊隊編成,團長盧勝。

盧勝,1911年11月出生於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縣),早年在海南島加入共青團,後被組織上派到廈門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底參加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任四連一排排長,經常帶20名紅軍戰士神出鬼沒,後帶40名四連紅軍戰士開辟雲(霄)、(平)和、詔(安)閩粵邊根據地,任閩粵邊獨立營營長。

改編新四軍時,閩粵邊獨立營被編為保安大隊,大隊長何鳴受國民黨當局欺騙,率部下山,被強令收繳槍械。盧勝帶著十余名骨幹越獄成功,將沖出來的一百多名紅軍戰士重新整編。國軍不顧國共合作協定,派保安三團圍剿,盧勝指揮所部痛殲敵軍,迫使國軍讓步。

抗戰爆發後,盧勝率部北渡長江,開辟天長、六合、儀征、揚中抗日根據地,先後參與救援半塔、馳援郭村、決戰黃橋等戰役,後任蘇中軍區四分區司令員,建立了南通、如東、啟東、海門革命根據地。使新四軍的勢力與汪偽南京隔江對峙。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七縱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一師一旅政委,四縱十師師長兼政委,四縱副司令員,在魯南戰役中率部活捉了整五十七師師長周毓英。1949年,任二十三軍政委,率部殲滅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敵五個軍的大部。1952年率部入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三支隊約2100人,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淩波,政治部主任胡榮佳。全部由福建紅軍組成。

第五團由閩北遊擊隊編成,團長饒守坤。

饒守坤,1915年9月生於江西省德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1年2月參加方誌敏領導的贛東北紅軍,1933年6月入黨。曾先後在新紅10軍任排長、連長、營長,參加了閩浙贛蘇區第五次反「圍剿」。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所率紅56團第1營與上級失去聯系,獨立輾轉於江西資溪、貴溪、牛田和福建的邵武、建陽一帶堅持鬥爭。1935年1月,與中共閩北分區委取得聯系,所部編入閩北獨立師,後任該師2團6連連長、2團團長,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在閩東北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3支隊5團團長、新四軍第5支隊8團副團長、15團團長、2師13團團長、淮南軍區路西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參加了淮南根據地的遊擊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獨立旅副旅長、旅長,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8師師長,先遣縱隊副司令員兼第7支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30軍副軍長。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豫東、渡江、上海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奉命組建海軍,點名要饒正坤擔任華東軍區海軍第7艦隊司令員,後調到吳淞要塞區任司令員。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

第六團,由閩東、閩西一部編成,團長葉飛。

葉飛,大家都很熟悉,菲律賓華僑家庭出身,在福建當過地下黨,參與建立閩東根據地和閩東紅軍獨立師,在三年遊擊戰爭期間多次和優勢國軍作戰,不僅在相對富庶的閩東創造了許多塊遊擊區和根據地,也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改編新四軍時,閩東遊擊隊擁兵1300多人,人數僅次於活躍在鄂豫皖的紅二十八軍。

抗戰爆發後,葉飛編入第二支隊,從此跟隨粟司令員南征北戰。1944年車橋戰役,粟司令員將前線戰役指揮權交給葉飛,葉飛不負所托,以一個團主攻,一個團+一個營阻擊,三個團埋伏打援的方式,重創日軍一個大隊,殲滅日偽軍一千多人,並且首次活捉日軍大隊長(後傷重而死)。初步顯示了葉飛指揮局部戰役的能力。

1949年3月,全軍大整編,葉飛出任十兵團司令員,率部橫渡長江,與宋時輪九兵團一道形成鉗形攻勢,吃掉了未來得及南撤的國軍五個軍。之後直插上海,大戰吳淞、寶山,幾乎承擔了所有惡戰。

漳廈戰役,葉飛指揮所部大膽佯動,派十兵團戰鬥力最強的濟南第一團、第二團假戲真做,強攻鼓浪嶼,擺出切斷廈門守軍退路的架勢。湯恩伯果然判斷解放軍的主攻方向在廈門島南部。於是將全部機動兵力向南調動。葉飛抓住時機,以3個師強度大海,從北部登陸廈門島,迅速向南進擊,第二天完全解放了廈門,除湯恩伯率一個師逃跑外,3萬國軍有2.5萬人被殲滅。1955年授上將軍銜。

新四軍第四支隊由紅二十八軍和豫南紅軍遊擊隊、鄂東北獨立團組成,約3100人,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第七團約900人,由原紅二十八軍八十四師二四四團改編而成,團長楊克誌。

楊克誌,1916年11月出生於著名的將軍縣——金寨縣。幼時讀過幾年私塾,毛筆字寫得很好。1929年跟隨伯父楊光臣、楊光炎參加紅軍。後任紅二十八軍軍長高敬亭的秘書,深得高敬亭的信任。1936年1月5日任紅二四五團政治委員。紅二四五團撤銷後,楊克誌擔任紅八十二師二四四團第一營營長,。

所部改編為第四支隊第七團後,進入廬江縣金牛鎮、盛家橋和巢縣以南地區抗日。有人檢舉楊克誌在攻打定遠縣敵偽武裝時有貪汙行為。高敬亭當即令楊克誌率七團回舒城幹叉河整訓,撤銷楊、曹職務。

深知高敬亭對軍紀處分之嚴的楊克誌帶著一個警衛班投奔桂系軍閥廖磊。任桂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部附員。後桂系懷疑楊克誌私底下和新四軍仍有往來,將其槍決於響山寺。

第八團約1300人,由豫南紅軍遊擊隊組成,團長周駿鳴。

周駿鳴,1902年出生於河南確山普通農民家庭。7歲上學,17歲中學畢業後恰逢馮玉祥率部進駐河南,大招中學生入伍,家境貧寒的周駿鳴投筆從戎,加入馮玉祥部,在孫連仲麾下當兵。參加了直奉戰爭、馮奉戰爭、北伐、中原大戰等。

中原大戰後,西北軍瓦解,原來的將領紛紛投蔣,孫連仲也不例外。所部投蔣後被改編為國軍第二十六路軍,周駿鳴作為老資格軍官在二十六路軍中當營長。改編後,二十六路軍很快被老蔣派去江西打內戰。不願意和紅軍為敵的季振同、黃中嶽等人在寧都發動起義,加入紅軍,所部被改編為紅五軍團,周駿鳴被任命為紅五軍團團長。中國共產黨特地委派周駿鳴回原籍河南確山打遊擊,1934年夏被河南省委派到鄂豫邊遊擊根據地組建遊擊隊。1937年7月,遊擊隊擴編為鄂豫邊紅軍遊擊大隊,人數已經達1300余人。

抗戰爆發後編入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東進抗日,後以第八團為基礎擴編成立新四軍第五支隊,周駿鳴任副支隊長兼第八團團長,率部開往淮南津浦路兩側,開展遊擊戰爭。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周駿鳴任新四軍第二師參謀長兼淮南軍區參謀長,師長是未來的開國大將張雲逸。周駿鳴協助張雲逸、羅炳輝等人開辟和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周駿鳴在抗戰期間最出名的就是半塔集戰鬥。1940年3月,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調集10個團1萬余兵力,向路東根據地猛撲。當時,駐守半塔的新四軍只有1000人,還有不少是沒有拿過槍的學生兵和女兵,由周駿鳴統一指揮。周駿鳴以100人的特務連、一個重機槍排、一個騎兵班、30人新兵排死守半塔集八晝夜,等來了援軍。

1943年春,周駿鳴赴延安黨校學習。解放戰爭初期任淮南軍區司令員兼新四軍第二師師長、華中軍區參謀長、華東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等職。率部參加華東解放戰爭的作戰和負責淮海、渡江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副參謀長、水利部副部長、林業部副部長、河南省政協主席等職。

第九團約600人,由鄂東北獨立團組成,團長顧士多。

顧士多,1914年出生於河南羅山,1928年參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任鄂東北獨立團團長,1938年初,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九團團長。同年春,率部挺進長江北岸,指揮大小戰鬥數十次。其中蔣家河口伏擊戰殲敵20余名,棋盤嶺兩次戰鬥斃傷日軍小隊長以下70余名,俘敵4名,毀敵汽車50余輛,打響了新四軍抗日的第一槍,1939年11月,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受訓。畢業後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第二團副團長。1940年8月,所部在安徽無為縣與進行「掃蕩」的日偽軍遭遇,當即指揮部隊應戰,激戰中犧牲。時年25歲。

手槍團約300人,由紅二十八軍手槍團組成,團長詹化雨。

詹化雨,1911出生於著名的將軍縣——安徽金寨人。1929年出任鄉蘇維埃主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紅四方面軍離開蘇區後,隨省委機關於鄂豫皖蘇區堅持鬥爭。先後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排長、分隊長、團長。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手槍團團長、第九團團長。率該團開辟了淮南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調任第四支隊參謀長。1942年初任新四軍第五旅副旅長、1943年2月任新四軍第二師副參謀長。

解放戰爭初期,任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參謀長,參加在膠濟線西段和東段的膠縣和高密、平度和安邱、魯南和萊蕪、南麻和臨朐、兗州、濟寧、淮海等戰役。

詹化雨最大功績是在淮海戰役時期,率七縱極速前進,包圍了台兒莊,促使第三綏靖區所屬第五十九軍全部和第七十七軍大部共2.3萬人起義。之後馬不停蹄切斷了黃伯韜兵團退路,可以說打響了淮海戰役第一槍。

1948年4月任華野七縱副司令員。1949年2月任第25軍副軍長。1949年夏任25軍政治委員,指揮部隊參加渡江作戰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戰役。新中國建立後,調任中央軍委總參作戰部軍務局局長、不久改任測繪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