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太平天國:史料說話,林鳳祥北伐軍,能否打贏關外八旗

2024-04-14歷史

1853年3月,林鳳祥、李開芳、黃益蕓、吉文元等猛將充當「踹門」武器,攻克南京外城,清軍傷亡一萬余人。接著,太平軍圍困滿城,強攻兩天,4千多八旗兵敗亡,太平軍拿下了南京全部。

1644年清軍入關,滿、蒙、漢八旗兵丁總計20余萬,采取集中駐防方式,在全國重大城市或者戰略要地駐守,維持清朝統治。其中,燕京、南京、杭州、鎮江、德州、西安、成都、廣州、荊州是關內八旗的重點防區。

「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清朝初期的八旗非常能打,號稱東亞勁旅,即便與同一時代的瑞典步兵相比,也不落下風。但是,康熙之後,關內八旗逐漸衰落腐化,沒了昔日雄風。

與關內八旗相比,駐防關外的八旗兵丁待遇很低,過著祖輩們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卻保持勇武善戰之風。那麽,如果遇到巔峰狀態的太平軍,他們誰能取得勝利呢?

勝保,晚清一位很有「故事」的「名將」,地位顯赫,卻成為太平軍名將的制造者。勝保給鹹豐皇帝一份奏折,說出了此時雙方戰鬥力的差距:「旗營官兵,從此氣懦膽怯。」

1853年11月,太平軍來到天津,林鳳祥、李開芳距離燕京很近了。但是,太平軍遠離後方,孤軍深入,沒有得到後勤補給,對天津發起試探性進攻後,便駐紮靜海、獨流,等待援軍到來。

太平軍北伐,總計兵力2萬,一路廝殺過來,也發展了一些新兵,彌補戰鬥中的損失。清軍方面,主要是勝保、僧格林沁軍團,總計在6萬左右。

清軍的構成,大概是三部份:勝保從江北大營帶來的綠營兵、關內八旗兵一萬余人,以及僧格林沁率領的從蒙古、關外調來的一萬多八旗兵,還有附近團建武裝兩萬多人。

從戰鬥力上看,這6萬清軍能打的就兩支:關外八旗,以及團練。要知道,林鳳祥進攻天津,對手就是謝子澄的團練;沒有謝子澄,也許太平軍就拿下天津了。

清軍有人數優勢,武器也更加先進,有擡槍、鳥槍、火銃、火炮。太平軍以冷兵器為主,以及少量的「土炮」,陳舊火銃,裝備低劣。

後勤補給,太平軍孤軍深入,補給是「零」,經不起消耗。清軍則不一樣,朝廷可以從各地籌集物資、糧食、彈藥,兵力的補充也更加容易。

僧格林沁紮營王慶坨,阻止太平軍襲擊燕京;勝保駐紮良王莊,以主力圍攻獨流鎮,西陵阿率兵攻打靜海,雙方連日戰鬥。

林鳳祥、李開芳都能征善戰,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很有一套。太平軍在靜海和獨流構建的木城,與堡壘沒有什麽區別。

對太平軍作戰,勝保算是「經驗豐富」,知道林鳳祥不好對付。如此,即便兵力占據優勢,勝保也是挖掘壕溝,構築堅固營寨,圍著太平軍木城,但沒有進攻。

勝保膽子小,鹹豐很惱火,斥責他畏懼賊寇,浪費糧食。數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食、餉銀眾多,卻沒有一點戰績,怎麽說得過去?鹹豐的臉往哪裏擱?

皇帝一再催促,勝保只好發起進攻,先用數千斤重炮轟炸,然後派步兵、團練發起沖鋒。太平軍依托堅城作戰,炮擊時躲進地下工事;炮擊結束,則出來開槍射擊,從炮眼處射殺清軍。

太平軍的防禦手段,勝保太了解不過,強攻不會有效果,只是應付鹹豐罷了,但僧格林沁卻不這麽認為,他也覺得勝保膽子小。

為了早日結束戰鬥,鹹豐下令僧格林沁移營,與勝保聯合進攻。僧格林沁才初出茅廬,且對關外八旗、蒙古八隊太過自信,便連日發起挑戰。

僧格林沁敢沖殺,正是林鳳祥、李開芳所希望看到的。太平軍沒後勤,打持久戰吃不消,清軍正面強攻,這才有機會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

林鳳祥派兵挑戰,主動向清軍發起進攻,激怒僧格林沁,吸引清軍重兵出擊,然後打一場埋伏,給對手當頭一棒。

太平軍殺來,謝子澄率團練迎戰,八旗、蒙古馬隊在陣地後方觀看,試圖尋找合適的機會突然進攻,摘取勝利果實。

看到太平軍逃走,八旗奮起追擊。鑲黃旗蒙古副都統佟鑒來到木城下,準備乘勢殺入城內,林鳳祥的大軍早就埋伏等待,從雪地裏突然殺出來。

雨雪天氣,又突然被襲擊,清軍陣腳不穩。激戰中,佟鑒墜落馬下,被太平軍當場斬殺,謝子澄見狀,急忙趕來增援,也被打死。

佟鑒、謝子澄陣亡沙場,清軍不由膽寒,紛紛後撤。太平軍乘勢反殺,清軍一敗塗地,被繳獲火炮八門,以及數百支擡槍。

潰逃的八旗更是狼狽,丟棄馬匹、武器、衣物,四處逃走。饑腸轆轆之下,這支曾經的「精銳」,只能向民間討要食物,填飽肚子,「向民間討食者」。

關外八旗打了敗仗,還這麽狼狽,鹹豐痛心疾首。勝保奏折:「旗營官兵,從此氣懦膽怯。」更讓鹹豐怒火中燒,當即勝保、德楞色克楞等前線將領拔去頂戴花翎,降四級留任。

八旗悍將達洪阿,遇到挫折後畏手畏腳,坐視佟鑒兵敗而不救,更是丟人。鹹豐更是惱火,便將其革職留任,並查封家產,以示震懾。

鹹豐處置了一堆八旗將領,但並未起到作用,一點效果都沒有,他們正如勝保所說的「旗營官兵,從此氣懦膽怯。」此後,清軍幾乎不出擊,而是堅守營壘,堵住太平軍,拼消耗。

靜海、獨流之戰,前後一百多天,關外八旗起初信心滿滿,但一次戰敗就心灰意冷,不敢在強攻,也害怕跟北伐軍打硬仗。

僧格林沁奏折說:「各營隊備嘗艱辛,兼之身昌鋒鏑,傷亡較多,以致日形懦怯,臨敵不免退縮」。我兵徒多傷亡,未能得手」。可知,八旗膽戰心驚。

停留三個多月,林鳳祥、李開芳等不到援軍,便突圍而出,前往阜城。此時,清軍依然是尾隨,沒有發起進攻;太平軍入城,清軍也紮下營寨,挖掘壕溝,采取圍困戰術,拼消耗。

高唐之戰,李開芳麾下兵馬不足700人,勝保的兩萬多清軍打了幾個月都沒能搞定,鹹豐便將其捉拿回京。僧格林沁接管所部,繼續圍攻,又在馮官屯耗費了兩個多月,最後靠水淹村莊,才搞定不足三百人的太平軍。

從北伐軍的戰績來看,關外八旗勁旅已經不如祖輩們能打,不是此時太平軍的對手。林鳳祥、李開芳敗給了後勤,僧格林沁拼消耗取勝,作戰沒多大亮點。

多隆阿,麾下也有關外八旗,戰鬥力比較強。但是,多隆阿能打勝仗的前提,是與湘軍混編,接受胡林翼指揮。如此,除了胡林翼,許多湘軍大帥都瞧不起多隆阿,不給他面子。

安慶之戰,多隆阿率馬隊、湘軍駐紮集賢關外面,與陳玉成死磕。曾國藩弟弟曾國荃則圍攻安慶,與葉蕓來拼消耗,最後破城而入。

論戰功,多隆阿第一,因為他承擔的任務最重,壓力最大。沒有多隆阿擋住陳玉成,曾國藩的「圍點打援」戰術也無法奏效。但是,論功行賞時,曾國藩把首功給了弟弟,多隆阿賞賜很少,只能鬧脾氣,不配合作戰。

多隆阿賞賜不多,關鍵還是他直屬的八旗馬隊沒能多少實力,如果不是與湘軍混編,想要獨自與陳玉成廝殺,結局估計比李續賓還慘。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湘軍才是真正的勁旅。初期太平軍,尤其是從兩廣出來的老兄弟,在信仰的加持下,戰鬥力超強,曾國藩差點就栽在他們手裏。

天京事變後,老兄弟損失殆盡,陳玉成、李秀成瘋狂擴軍,太平軍的成分非常復雜,戰鬥力大打折扣。但是,陳玉成、李秀成的骨幹,也是數千老兵,一旦他們受損,敗亡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