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局部集權的威權君主體制:簡述日本江戶幕府的幕藩體制

2023-12-16歷史

德川家康在江戶創設的幕府,是日本武士政權自鐮倉幕府以來的終極形態,也是日本封建制度的巔峰形態。封建封建,封土建國是也。日本古代大和朝廷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隋唐的制度、文化、習俗等,並在國內大力推廣。然而,日本貴族們演繹未央宮的風花雪月是一回事,在一個遍布崎嶇山脈、嚴重缺乏耕地的島國生硬套用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社會體制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快,朝廷在各地任命的「國守護」淪為擺設,所謂的「在地武士團」逐漸做大並拉幫結派,導致勢力最大的源氏集團和平氏集團進行爭霸戰爭,獲勝的源賴朝建立了鐮倉幕府。但武士集團掌權歸掌權,要真正登堂入室,學會如何治理國家,則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

此後日本又發生了南北朝戰爭,室町幕府取取代鐮倉幕府,並試圖用「將軍」坐鎮京都近畿、「關東公方」坐鎮關東這一雙管齊下的體制來解決問題。其意圖好似在一支管弦樂隊裏增加幾個指揮,各管各的聲部,這非但沒有讓樂曲和諧起來,反而是敲鑼打鼓自吵不休。南北朝的對抗到14世紀末才偃旗息鼓,僅僅幾十年後的1467年日本便因將軍的繼承問題發生了「應仁之亂」,朝廷、幕府的權威與繁華京都一道蕩然無存,戰國時代開啟。

日本戰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亂世:將軍或被人打上門去砍作肉泥,或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天皇貴族也完全被天下人無視;而一個來歷眾所紛紜之人卻可使盡陰謀詭計榮登國主之位(如北條早雲),橫行無忌大殺四方;連農民也可自發組織「一揆」,奪地自治,目無尊貴。其間兄弟同族背叛、父母子女相殘之事,不可盡數。烽煙殺戮不絕,竟長達近兩百年。

終結戰國亂世的德川家康開始對這個國家的舊有體制進行改造,試圖不再依靠皇室、貴族的舊有權威,分封武士層級,使其包攬權力。從戰國時代幸存下來的大名,無論是屬於德川一派的,還是曾經與德川對抗過的,幾乎都得到了新的封地,當然封地存在的原則是以維護幕府統治為前提。全國大名分為三大類,即親藩(禦三家)、譜帶和外樣。統禦面積超過一國領地的稱為「國主大名」,這樣的大名到江戶時代後期有19家。幕府最為信任、倚靠的自然是禦三家,即尾張德川家(封地淸洲,淸洲是名古屋的前身)、紀伊德川家(封地為現在的和歌山縣)、水戶德川家(封地為現在東京以東的茨城縣)。這禦三家的藩祖都是家康的親兒子,代代子孫可為將軍候補者,確保幕府將軍血統純正。除禦三家外,又有將軍庶子一系的禦三卿,禦三家的庶子分流而出的禦連枝等,枝繁葉茂支撐起江戶幕府。

在這些風光無限的親藩以外,其他大名自然是等而下之,其領地所處位置也隨著門第的降格而漸漸遠離江戶。但其中的譜帶大名,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藩祖大多是德川之老根據地三河國的地頭家族,以武將身份跟隨家康東征西討、征服天下,立下赫赫功勛。其中的代表便是當年家康手下武功最高的「德川四天王」——井伊直政(繼承武田家軍法,領導最精銳部隊「井伊赤備隊」)之井伊家彥根藩、本多忠勝(曾被豐臣秀吉譽為日本第一勇士)之本多家岡崎藩、酒井忠次(四天王中的「筆頭」,即最高位者)之酒井家莊內藩(另一分支在姬路藩)、榊原康政(小牧長久手合戰之頭號功臣)之榊原家高田藩。譜帶大名的領地並不寬廣,且地形險要,會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動,不斷進行轉封。

最後是位居下層的外樣大名。他們在幕末蜂起打破幕藩制度,是開創明治新時代的主力。如果不是在幕藩體制中屈居外樣這一下層地位,其造反動力顯然不會那麽足。對德川家來說,這些在秀吉死後才歸順於帳下,甚至直接在關原戰場上作為西軍與其進行對抗的大名,盡管戰敗後不得不歸順,但其忠誠度缺乏是顯而易見的。江戶幕府前三代將軍持續采取舉措,將外樣大名不斷往邊緣角落地區轉封,而又令這些外樣大名前來江戶參勤交代,等於是做定期人質。而這漫漫參勤之路便是耗時耗錢的一大麻煩事。

除此之外,外樣大名又承擔了大量「普請」勞役,出錢出力為幕府修築城池、道路,疏浚河流等。總之一句話,既被防範又被敲詐。雖然心中不忿,但祖上勢力最強盛時都敗陣下來,作為子孫又能如何呢?傳說毛利家長州藩每年舉行新年儀式時,都要由家臣裝模作樣地向藩主問一句:「今年可否倒幕?」藩主則例行公事地回答:「時機未到。」此類反對德川幕府的情緒,即使經歷了二百余年盛世,也仍在所受待遇最差的一些外樣藩內代代相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