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問衛立煌:驢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衛原先不懂,後猛然醒悟

2024-01-26歷史

毛主席問衛立煌:驢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衛原先不懂,後猛然醒悟

衛立煌將軍是一位充滿戲劇性經歷的非凡人物。

他曾是中山先生的親衛,也是蔣介石手下「五虎上將」中的傑出將領,同時還與中共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他一度被通緝為「戰犯」,然而當他最終回歸大陸時,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最終安享晚年。

盡管外國人當時對國民黨普遍持鄙夷態度,但衛立煌卻贏得了他們的深切尊敬。然而,在遼沈戰役中,他與蔣介石產生矛盾,導致他的表現失水準。

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將軍經歷了許多曲折故事,但這些故事大多未為人所知。作為國民黨高層人物,他與毛主席面對面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疑惑的是,為何曾被通緝的他最終能夠平安返回大陸,過上安穩晚年?

衛立煌將軍的一生,就像一部縮影式的民國史。有些人初心純真,陷入黑暗,卻一生渴望逃離,最終取得成功。他的錯誤難以抹滅,但他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認的。

他,是一個了不起、迷途知返的「虎將」。

農村少年,踏上革命之路

在衛立煌將軍小時候,他的父親作為清政府的田賦官因瘟疫去世,家裏陷入困境,只能依靠已經有工作的大哥衛立炯維持生計。盡管家境拮據,衛立炯仍然關心著弟弟衛立煌,堅持讓他接受私塾教育。

衛立煌在私塾時展現出勤奮好學的品質。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廣泛閱讀各類書籍,逐漸意識到世界之大,並非僅限於他所處的小天地。他也認識到當時中國正飽受苦難之苦,祖國深陷災難之中,這讓他深感共鳴。

因此,在辛亥革命如火如荼進行時,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十五歲的衛立煌毅然決定剪去辮子,參加軍事訓練,從此踏上革命之路。

由於革命力量當時尚顯薄弱,隨後的歷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包括二次革命和「討袁運動」皆告失敗。在顛沛流離的革命經歷中,他偶然來到了孫中山先生身邊,成為其衛士,為他帶來了改變命運的第二次機遇。

在與中山先生相識之前,他只是一個莽撞的年輕人,參與毫無目的的戰鬥,對自己的戰鬥目的一無所知,也對挽救民族危機的道路感到迷茫。

然而,在遇到中山先生後,透過先生的指導,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為何而革命,也理解了挽救國家危機的途徑。這種理念的教育為他灌輸了新的精神,使他開始明確自己為何而奮鬥。

中山先生對這位年輕人十分賞識,在粵軍討伐桂系軍閥勝利回師時,孫中山將一張自己的照片贈送給衛立煌,背後鄭重地寫上:「立煌同誌孫文贈」。

這珍貴的照片成為衛立煌一生的寶藏,激勵他為中國革命不懈奮鬥。然而,隨著中山先生的離世,蔣介石上台後,衛立煌未能看清國民政府的實質。在結婚初期,由於夫人與宋美齡的關系融洽,衛立煌一直效力於蔣介石,參與了「中原大戰」和對紅軍的「圍剿」。

在這些戰事中,他逐漸成為蔣介石座下的「五虎上將」。盡管在國民黨高層中,衛立煌的能力、精神和戰績都表現卓越,但由於非黃埔系出身,蔣介石對他一直保持用與防的態度。在國民黨內部,盡管地位崇高,但他並沒有實作自己的夢想。

面對在蔣介石領導下,中國仍然貧困,充滿戰火的現狀,國民黨內部的團結遠不如中山先生時期,充斥著腐朽的氛圍,衛立煌對中國的未來感到迷茫,再次陷入了疑慮。

西安事變成為衛立煌人生的第三個關鍵時刻,也是蔣介石最不願回憶的事件。

在西安事變之前,衛立煌對共產黨幾乎一無所知,將其視為蔣介石口中所謂的「共匪」,認為其是危害中國和平的大敵。在受到這些宣傳影響下,他多次參與剿匪行動,對紅軍的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圍剿。

真正的思想改變要從西安事變說起。衛立煌之所以前往西安,源於蔣介石對張學良和楊虎城圍剿紅軍不盡全力的不滿。為了督促圍剿紅軍戰略的實施,蔣介石派衛立煌進駐潼關。

與紅軍打交道的過程中,衛立煌逐漸發現紅軍並非他想象中的那麽不可原諒。然而,由於立場問題,他仍然保持軍人的職責,直到西安事變爆發。

在那個關鍵時刻,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不僅逮捕了蔣介石,還包括衛立煌在內的二十多名國民黨軍政高官。張楊二人勸說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衛立煌等人在南京政府留守官員的態度下得知,這些官員只想著取而代之,鼓動張學良殺死蔣介石等人。

衛立煌感到十分絕望,這些官僚在黨國危急時刻仍然只顧私利,全然不顧抗日大局。在這關頭,共產黨的態度讓他眼前一亮。

面對曾多次屠殺共產黨人的蔣介石等軍政高官,共產黨展現了罕見的寬容,將民族大義和抗日大局置於重要位置。周恩來不惜冒險前往西安進行斡旋,勸說張楊二人只要蔣介石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即可和平解決此事。

衛立煌對中共在此事上所做努力有所耳聞,對兩方的對比有所感觸,明白哪個政黨真正為中國著想。

在被釋放後,衛立煌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友好的盟友。

在一致抗日的旗號下,衛立煌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與共產黨軍隊完美合作,不僅在軍事行動上協調一致,衛立煌將軍在軍需物資的分配上也毫不吝嗇。他認為,都是為了抗日的中國人,沒有什麽不同。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共產黨察覺到衛立煌將軍的誠意,深感動心。

在抗戰初期,得知衛立煌將軍身邊缺少有文化和謀略的幹部,中共派遣當時培養的抗大畢業生直接協助衛立煌將軍。這些幹部擁有文化和素質,甚至能夠運用專業術語如「運動戰」和「分散敵人」,與這位南征北戰的將軍進行深入討論。

衛立煌對此產生好奇,想了解培養這些幹部的延安究竟是何模樣,毛澤東這位教授又是何等人物。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延安,當時無數青年人心中的革命聖城。

1938年4月,衛立煌蒞臨延安,此前他親自督促成功發送大量物資支援八路軍。當他的車隊抵達延安時,熱情的陜北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歡迎這位堅定投身抗戰的國民黨將軍。歡迎標語掛滿墻上、樹上,沿途許多共產黨幹部也在城外迎接。衛立煌被這些樸實而燦爛的微笑所打動,這是他久違的體驗。

延安為他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裏沒有剝削,沒有腐敗,一切都是新的,領導人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他看來,許多在延安發生的事情都是難以想象的。

他特地走進抗大的操場,想親眼目睹延安的年輕人有何特別之處。進入抗大的會場時,一排排像楊樹一樣挺拔的學生熱情地高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共兩黨團結起來」。在學生的熱情感染下,衛立煌也受到鼓舞,放棄了之前準備好的官方稿子,開始與同學們真誠交談。他分享了自己與日本作戰的經驗,結束時甚至和他們一起高喊口號,表達了一致抗日的決心。

透過與抗大學生的交流,衛立煌最終了解了為什麽他的秘書們如此優秀。

在抗大,不同於其他國民黨學校,這裏沒有少爺小姐,只有同誌。上課的也不是被腐蝕透頂的國民黨軍官,而是中共的領導人。毛澤東親自給學生上過多堂課,培養出的學生自然優秀。

衛立煌在心裏仍有一個疑問準備問毛主席,然而在他看到抗大學生們的表現後,他對毛主席解決這個問題充滿了信心。

在面見毛主席時,衛立煌詢問了一直困擾他內心的問題:如何徹底將日本人趕出中國?

毛主席聽到這個問題,會心一笑,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首先沒有直接分析國內戰場,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

他分析了當前的世界局勢,指出日本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與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同時強調這一條約並不長久,會隨著歐洲戰局的變化而變化。

毛主席還談到國內的投降派,指出支持投降的只是少數人。他強調我們要發動群眾,讓他們自發地奮起抗日,將長期依賴的國民黨軍隊抗戰轉變為全體人民的抗戰,以將日本卷入持久戰的泥淖。

具體到衛立煌負責的山西抗日戰場,毛主席指出雙方必爭之地在黃河一線。如果日軍控制黃河,將成為實作切割中國東西的要道。毛主席建議在敵後進行遊擊戰,並勸告衛立煌將軍,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要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陣地戰,而是要拖住日軍,緩慢消滅。

毛主席的深入分析使衛立煌迅速開啟思路,對毛主席在軍事上的遠見和判斷力深感佩服。

一天晚上,兩人散步時,毛主席看到一位老農牽著毛驢上山,想到衛立煌的問題,覺得可以透過這個例子進行總結。他問:「衛將軍,這頭毛驢上山時,它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這個問題讓衛立煌有些懵住,毛主席則透過觀察得出結論:「憑借我的觀察,它應該是先擡左腳,再擡右腳。」

雖然衛立煌確認了這個結論,但他仍然不理解為什麽要談論這個問題。毛主席笑著解釋:「日本軍隊就像一頭驢子,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我和日軍作戰,就會先退避三舍,然後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它屁股上刺一刀!」

衛立煌終於明白毛主席的意思。要有效打擊敵人,必須深刻了解敵人的作戰方式。這也是毛主席從【孫子兵法】中領悟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衛立煌在此次存取結束後,對如何打仗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在參觀延安過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