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有四個師長參與授銜,前三個都授大將,為何他卻是上將?

2024-06-08歷史

抗戰時期新四軍的發展,可以把皖南事變作為分界線,劃分為兩個階段。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後,新四軍進行重建,部隊編為七個師。到了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七個師加上地方武裝,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三十余萬。

當時擔任新四軍七個師師長的,都是我軍的優秀將領,戰功卓著。1955年授銜時,新四軍有四個師長參與了授銜,還有三個師長因為離開了軍隊工作系統,所以未能參與評定軍銜。這三人分別是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第六師師長譚震林和第七師師長張鼎丞。

而參與授銜的新四軍四個師長中,第一師師長粟裕,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和第三師師長黃克誠,都被授予了開國大將。只有擔任第四師師長的張愛萍,最後卻是上將軍銜,這是為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張愛萍1929年加入紅軍,先後參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途中,張愛萍歷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11團、第13團政委,他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率部英勇戰鬥,沖鋒在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愛萍組織過抗日遊擊戰,做過統戰工作。1939年底,張愛萍任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總隊長兼政委。他廣泛團結、擴大抗日力量,開辟了很多根據地。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張愛萍被任命為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兼第9旅旅長,師長是黃克誠。1942年,彭雪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張愛萍接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職務。也就是說,相比於前三位師長,張愛萍是中途晉升的,在資歷和戰功上都要稍遜一籌。

解放戰爭爆發後,張愛萍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但由於在戰鬥中負傷,不得不赴蘇聯治療,因此錯過了很多重大戰役。直到1948年底,他傷愈回國,擔任第三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在此之後,張愛萍奉命組建人民海軍,並組織指揮了「大陳島戰役」。

1955年授銜,因為資歷和戰功不是特別突出,加上錯過了解放戰爭,因此張愛萍最後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雖然比前三位師長要低一級,但張愛萍後來的成就卻很大,曾經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官至副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