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看東周時期的洛陽與蘇州:蘇博回溯吳地與中原交流

2024-07-27歷史

東周時期,當周天子乘坐六駕馬車巡視河洛時,在亞洲的另一端,亞述王或許正駕駛戰車馳騁在新月沃土之上。

澎湃新聞獲悉,7月26日,「中國古代文明」系列第二展——「東周時期的洛陽與蘇州」特展在蘇州博物館本館開幕。展覽聚焦革舊鼎新的東周時期,在歷史時段中與正在蘇博西館展出的「世界文明史」系列第三展——「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相互呼應。據悉,展覽遴選近240余件/套文物,依托洛陽、蘇州兩地歷年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從城市考古、禮樂、軍事、融合等方面,梳理中原與吳地之間交融共生的發展脈絡,再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演進的歷史行程。

吳王夫差劍展示現場 洛陽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藏

中華文明與亞述文明雖因山海絕隔,未曾有過直接交流,但兩大文明同時存在於大陸兩端,同樣偉大,而又各成體系。兩展同時推出,一東一西,展示中西文明在疆域拓展、城市建設、區域文化交融上所取得的各自成就,讓觀者既見江南,又覽世界。

展覽現場 跽坐人形銅燈座 洛陽博物館藏

展覽現場 錯金銀帶流銅鼎 戰國晚期 1979年洛陽西郊小屯村戰國墓出土

展覽現場

東周,自平王東遷洛邑始。在「禮崩樂壞」的表象之下,這一時期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經濟與文化蓬勃發展。洛陽居天地之中,一邊堅守原有禮制秩序,勉力維持周室統治,一邊凝聚、吸收周邊文化精髓,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成為天下視野的軸心。王城之外,是此消彼長的四方諸國,你唱罷來我登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吳文化便是位居東南的重要代表。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本次特展邀請近200件/套洛陽博物館藏東周王城遺址文物匯聚蘇州,意在依托考古遺物為觀眾講述在「天地之中」各民族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為呈現吳國禮義風範的歷史影響,禁止出境文物——三國朱然墓出土彩繪季劄掛劍漆盤,也限時返回吳公子季劄故裏蘇州展出。正值暑期蘇州博物館藏四大天王像內木函限時返場,加上常駐展廳的秘色瓷蓮花碗,蘇州博物館本館將有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同時在展。

展覽現場 彩繪季劄掛劍圖漆盤 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展覽分「踏墟尋城」「朝周問禮」「興兵征伐」「萬殊歸一」四大篇章,在詳盡展示王城遺址、禮樂制度、車馬兵器之後,特展的最後一個部份,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維度出發,將紛雜的文物嵌入到「多元」向「一體」演進的敘事線索之中,與觀眾一同探討生產力發展對中華文明「大一統」格局形成的內在推動。

以「劍」為題引,見證東周時期的交流與碰撞

本次特展以「劍」為題引,圍繞兩柄「吳王夫差劍」展開敘述。兩柄劍跨越時空重重阻隔,萬裏流轉,見證了東周時期的交流與碰撞。

1991年,洛陽考古工作者對王城東北部的一批東周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吳王夫差劍的驚世發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興奮不已,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吳地之劍如何流轉至周王城的更多討論和疑問。

吳王夫差劍 蘇州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劍(局部) 蘇州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劍 洛陽博物館藏

洛陽位於周朝疆域的中心,地勢險要,農業發達。西周滅亡,平王倉促東遷洛邑,在澗河兩岸因天材,就地利,遵循周朝的禮制規範營建王城。王城北依邙山、南傍洛水,城市平面略呈方形,城內分布宮殿區、糧窖區、手工業作坊區、陵墓區四大功能區。

銅齒輪 洛陽博物館藏

先民在長期實踐中已掌握了滑輪、齒輪等的效能或力學原理,制成了用來提舉、搬運重物的簡單機械。

「王作」青銅鬲 洛陽博物館藏

銅鬲出土於目前發現的東周王陵內唯一的「亞」字形大墓,器身鑄有銘文,清晰的「王作」字樣,說明這是天子的使用器。

陶質地下水管 洛陽博物館藏

透雕四龍紋銅方鏡 洛陽博物館藏

從「朝周問禮」到「興兵征伐」

先周泰伯奔吳的遠古傳說,是吳地與中原之間歷史記憶的最初詮釋。問禮中原,融入諸夏,成為幾代吳王共同的政治目標。吳王壽夢即位之初,曾赴洛陽王城朝見周天子,請教諸侯禮樂,發出「於乎哉,禮也」的慨嘆。吳公子季劄出訪中原,掛劍徐君之樹的典故,也印證了中原禮樂文化對吳地的深遠影響。

彩繪季劄掛劍圖漆盤 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彩繪季劄掛劍圖漆盤(局部) 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季劄掛劍」的典故,是中國文學、繪畫領域的經典創作母題,季劄信必由衷的道德風範也因之千古傳頌。

青銅禮器作為禮的物化形式,被周代貴族廣泛用於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東周時期,青銅禮器逐漸掙脫原有束縛,開始向平民化、實用性方向發展。

錯金銀帶流銅鼎 洛陽博物館藏

雙龍首包金銀帶鉤 洛陽博物館藏

東周時期的帶鉤形式多樣,紋飾瑰麗,鎏金、貼金、錯金銀等工藝,與當時流行於青銅器上的紋飾工藝相契合。

蟠螭紋青銅盉 洛陽博物館藏

戰國早期,社會劇烈變革,中小貴族開始使用仿銅陶禮器或原始瓷器代替青銅禮器,從器型、紋飾到裝飾細節,均忠實模仿青銅禮器。

彩繪蟾蜍雙魚紋陶盤 洛陽博物館藏

東周時期的彩繪陶器,往往是在一件器皿上使用多種色彩,用色大膽,構圖對稱平衡,裝飾性很強。

彩繪夔龍紋陶鼎 洛陽博物館藏

禮與樂在東周時期充分結合。此時樂器以青銅、石質類最多,常在國家祭祀、宴樂等莊重場合演奏,時稱「金石之音」。

洛陽伊川徐陽墓地出土銅編鐘 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

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是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其中的器物組合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風格。

石編磬 洛陽博物館藏

東周時期,玉器已然成為禮制和最高倫理的物質載體,在文化意義上開創了以玉喻德的時代先河。這一時期,喪葬用玉日趨完善並逐步升級。

玉覆面 洛陽博物館藏

玉器的使用大致分為「禮玉」「葬玉」和「佩玉」三種。古人曾認為玉能防止靈魂出殼,使屍體不腐。

谷紋玉璧 洛陽博物館藏

東周時期,璧、圭、璜等禮玉仍繼續制作使用。玉璧在祭祀時被使用來祭天。

龍形玉佩 洛陽博物館藏

玉耳勺 洛陽博物館藏

時至春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一元化軍事領導體系業已崩解,居於洛陽王城的周室軍隊就其規模、能量均大幅縮小,所謂「王師」已成虛名。

西周至春秋時期,兵車成為軍事編制的核心,擁有戰車的數量體現了諸侯國的軍事實力。其後演變發展出乘輿及車馬殉葬制度。

錯金銀卷雲紋青銅軎 洛陽博物館藏

軎(wèi),這種直筒狀的銅帽,被套在車輪外的軸頭上起保護作用。軎上有軎孔,可以插入長條形的車轄,使其固定。

青銅鈴 洛陽博物館藏

錯金銀青銅泡飾 洛陽博物館藏

骨鑣 洛陽博物館藏

馬鑣(biāo)常與馬銜成套出土,駕馬之人透過韁繩來控制銜鑣,達到改變馬匹前進方向的目的,成語「分道揚鑣」便出於此。

戰爭升級也推動青銅兵器冶鑄技術發展到鼎盛階段。吳地兵器在兵器鑄造史上擁有重要地位,其鑄造水平遠超同時代各諸侯國。

箭鏃 洛陽博物館藏

春秋時期,弓箭效能顯著提高,成為戰爭中重要的遠射兵器。「射」也是周代貴族的「六藝」之一。

虎內帶銎銅戈 洛陽博物館藏

最後一件展品秦「半兩」,東周時代終結的歷史註腳

在「禮崩樂壞」的表象下,各諸侯國為爭霸紛紛變法圖強,社會結構劇烈變動,手工業與商業蓬勃發展。伴隨著諸國疆域的此消彼長,「華」「夷」之間的界限日漸淡化,追求統一成為了歷史的主流。

金屬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土地和賦稅制度改革、勞動力擴充,進一步推動了糧食產量提高。

鐵斧 洛陽博物館藏

迫於戰爭導致的生存壓力及穩定政權的需要,各國先後采取系列改革措施。青銅冶鑄、制陶、玉石雕刻等手工業營運更為規範,冶鐵和玻璃制作等新技術的出現豐富了生活器用的材質,呈現出百工興盛、百業繁榮的勃發氣象。

嵌玻璃珠山字紋銅鏡 洛陽博物館藏

銅鏡背面的山字紋中間鑲嵌了18顆藍、白色蜻蜓眼玻璃珠,見證了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亞歐大陸兩端的交流。

蜻蜓眼玻璃珠 洛陽博物館藏

「泉布」即為貨幣,東周時期金屬鑄幣正式取代貝等實物貨幣的地位,形成了以布幣、刀幣、楚幣、圜錢為代表的四大貨幣體系。周王室所在的河洛一帶,四方鑄幣廣為流通,成為全國的商業貿易中心。

雙孔玉貝幣 洛陽博物館藏

銅貝幣 洛陽博物館藏

吉-空首布 洛陽博物館藏

魏國「安邑二釿」平首布 洛陽博物館藏

刀幣 洛陽博物館藏

魏國「垣」字圜錢 洛陽博物館藏

秦國「半兩」錢 洛陽博物館藏

展覽最後,方孔圓形、字如其重的秦「半兩」成為特展的最後一件展品,世界線收束,「以秦幣同天下之幣」成為了東周時代終結的最直觀歷史註腳……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東周作為中華民族融合形成的初期階段,為古代中國發展提供了包括禮樂制度在內的一系列豐富的政治和文化遺產,促進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不斷形塑著中華民族精神。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