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末期,成都戰役,胡宗南為什麽丟下部隊跑了?

2024-05-11歷史

1949年年末,國共內戰大勢已定,國民黨已經敗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解放戰爭進入最後的戰略追殲階段,戰線由中北部深入到西部地區。西南地區部份,由於僅憑國民黨軍隊的殘余力量已經再難有作為,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那西南戰線是如何被攻略的呢?

「天下第一軍」覆滅記:總指揮跑了

人民解放軍解放成都前,成都人民處於一片水深火熱之中,一片狼藉。

當時駐守成都的32萬國民黨軍隊有胡宗南集團15萬人,其他國民黨軍約17萬人。

胡宗南將已有兵力兵分三路,分別去往康、滇方向和新津方向防守和突圍解放軍部隊。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還是徒勞無功,反倒是結局慘淡。胡宗南的部隊被困在成都,進退兩難。

1949年12月22日,胡宗南為了挽救既定的敗局,召開了緊急會議,和將士們一起想出了幾個作戰計劃,以便「負隅頑抗。」

其一,守為主,等待時機,再次進攻;

其二,以現有兵力,攻守兼備,突出重圍;

其三,舍小保大,將百姓擴充為預備軍,犧牲部份換取主力,保存現存力量。

可是無論他們制定了多麽精妙的計劃,終於還是敵不過人民解放軍的強勢進攻,最後,胡宗南「黔驢技窮」,丟下大部隊自己一人乘坐專機逃往海南。

胡宗南作為蔣介石最信任的親信之一,可是這次面對蔣介石嚴防死守四川的命令,他為什麽選擇了逃跑呢?

其實要是換了其他人,也要跑,為什麽怎麽說呢?

胡宗南是中途從大西北急調過來增援西南戰線的,他增援還未趕到重慶城內,重慶已經失守,不得已,他只能改變計劃,轉進成都。進入成都以後,蔣介石為了振奮士氣,揚言用16個師的兵力進行成都會戰,並且自己坐鎮壓陣。

可惜,此時國民黨已是軍心全無,士氣低落,將士們再也無心再戰。即使蔣介石坐鎮,也已經無力回天。蔣介石一看敗局已定,他也不敢久留,12月10日,他乘飛機離開了成都,把成都托付給了胡宗南,而他這一走,更是再也沒有過到過大陸了。

蔣介石走後,大西南戰局更是急速劇變。胡宗南比誰都明白,成都守不住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麽當俘虜,要麽當逃兵。不得已,他選擇了後者。

12月23日來了一個金蟬脫殼,脫離部隊,逃往了海南的海口。為了躲避責難,他還玩了幾天失蹤,後來他在出現在蔣介石面前時,他只說了一句「誰都不是傻瓜!換了別人,也都會跑。」

至於胡宗南最後的結果,他後來繼續逃亡西昌,可是1950年3月26日解放軍逼近西昌機場,胡宗南又一次地拋下隊伍,自己悄悄飛逃台灣。

胡宗南去往台灣以後,由於他的兩次出逃,他並不受待見,甚至在1950年5月的台北"監察院"內,他被眾人彈劾,被眾人氣勢洶洶地指責他的敗績,覺得他應該對於此戰"負重大之罪責"。

不過至於胡宗南這人,歷史評價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說,他雖然算是"天子門生"第一人,很受蔣介石器重,可是此人根本不懂作戰,才疏學淺,對於蔣介石只會盲目服從,是個當官的軍事家;可是也有評論稱,胡宗南其實頗有雄才大略,只是無法施展。

尤其是周總理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所以可能要評價處在動蕩歲月的胡宗南,也不能簡單化、臉譜化。

負隅頑抗

胡宗南一跑,國民黨軍隊更是群龍無首,亂作一鍋粥。

人民解放軍趁此機會乘勝追擊,不斷逼近核心力量,不斷縮小包圍圈,希望可以一舉拿下成都。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還輔以政治攻勢,一面國民黨的高級指揮官積極喊話,希望他們能繳械投降,回頭是岸;另一面,在戰場上散發傳單,希望更多的士兵們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國民黨軍隊面對人民解放軍的強勁攻勢,終於開始有所動搖,紛紛起義。

先是董宋珩及16兵團副司令官曾元在金堂地區首先宣布起義,之後,更多的起義軍接踵而至,紛紛發下武器,走出包圍圈和與解放軍商談投降事宜。可是還有誓死不投降之流,就如接替胡宗南指揮的國民黨軍第5兵團司令李文,他依舊負隅頑抗,殊死抵抗。一路率領部隊分兩路突圍,一路從成都向重慶;另一路向雅安方向逃竄。

12月24晚,解放軍收到敵軍向西逃竄的訊息,於是下達了「堅決不能讓敵人向西行進一步」的死命令。

12月25日,負隅頑抗的國民黨軍第5兵團司令李文率部向西突圍途中被人民解放軍阻擊在邛崍一帶。經過一夜戰鬥,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是解放軍略占有優勢。但是李文還不死心,趁著天蒙蒙亮時,李文率部在炮火的掩蔽下,企圖最後拼死一搏,企圖可以突出重圍。可是即使孤註一擲,在肖永銀的果斷阻擊下,李文還是敗了。

同時,國民黨李振兵團宣布起義,李文兵團更加孤立了。

12月27日天亮後,國民黨軍隊在進攻了一夜以後,決定停止抵抗。原來,李文終於願意投降。不過面對這等好訊息,人民解放軍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相反,在經過幾次甄別以後,才派出隊伍外出談判。不過談判期間,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國民黨軍隊甚至妄圖保存90軍的實力,只是第1軍結束戰鬥。

可是人民解放軍根本不吃這一套,要麽就全員投降,要麽就繼續作戰到底。經過幾番和談,李文語氣變幻莫測,卻還是不吐口第90軍投降。不得已,人民解放軍只能 調整部署,率34師集中力量消滅90軍,俘敵2萬以上,並活捉了軍長黃仁。在赤裸裸的敗績之下,李文也不得不投降。

下午2點,李文終於作出決定,命令部隊全部放下武器。

終於,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支王牌軍被殲滅。

成都平原上的圍殲戰至此勝利結束。

成都,這顆鑲嵌在川西平原上的明珠,終於回到了人民手中。

小結

透過奪回成都的歷程分析,我們不難窺探出解放軍在三年內戰中取得勝利是有必然原因的。客觀上講:

第一,國民黨軍隊已經完全失去民心,無論是胡宗南意圖擴大預備軍還是後來李文戰場上的孤立無援,都已經表明國民黨軍隊已經徹徹底底地失去民心。可謂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二,國民黨軍隊軍心不定,自信心薄弱,軍紀潰散。大敵當前,陣地即將被攻破之際,將領竟然獨自逃亡,獨留將士們拼命。這樣的軍隊怎能讓人不寒心,又怎能服眾,又怎會不覆滅;

主觀上講:

第一,中共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恩威並施,戰略得當;

第二,民心所向,人民解放軍是無產階級的力量,人民解放軍集合了人民的力量,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民國時期的階級剝削已經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民國的政治制度腐敗、腐朽,中國急需拯救者的出現。而此時,共產黨的橫空出現,無疑是給了老百姓很大的希望。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場戰爭的成敗從來不單單只是軍事力量的較真,更多的是人性的較量。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定輸贏。三年內戰這三年更是精準地詮釋了這一點。

老百姓經過八年抗戰,已經從心底裏不想再打仗,急切地希望過上夫富足安樂的生活,可是國民黨軍隊卻公然撕毀條約,打破了人民的美好願望。

所以,很大程度上講,當蔣介石在全國人民都期待和平的基礎下,違背人民的心聲,發動內戰的那一刻,蔣介石的軍隊就已經喪失了民心,所以縱使有800萬軍隊也是潰不成軍。而這這也是導致他失敗最根本的原因。

人民創造了歷史,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如今的新中國,黨和人民根本已經融為一體,根本無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