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荷蘭靠船"統領"歐洲,"海上馬車夫"風頭為何會被"日不落"搶走?

2023-12-19歷史

穿越古今,縱橫萬裏,洞悉紛繁世事,縱觀世界風雲變幻,為你解析大國之間賽局的底層邏輯,欣賞歷史長河的波光譎異。

在上一篇文章(從不為人知的島國到「日不落帝國」,英國是如何實作華麗逆襲的?)講到公元1500年以後,英國在生產力、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的保護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富強的國家。然而 在英國崛起的道路上,還有一只最大的攔路虎,那就是荷蘭資產階級的海洋和貿易霸權。

那麽究竟英國要如何對待這只攔路虎呢?應當說,荷蘭霸權的崛起與存在,在世界各地到處都阻礙觸動著英國的根本利益。在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帝國簽署【明斯特和約】,結束了八十年荷蘭獨立戰爭。

這份合約的主要內容就兩條:第一, 西班牙帝國承認荷蘭獨立 ,但比利時繼續留在西班牙帝國的版圖之內。第二, 西班牙帝國永久性關閉安特衛普的斯海爾德河入海口 。根據合約的第一條荷蘭與比利時永遠分裂成了兩個國家直到今天。

荷蘭與比利時,在民族語言和宗教文化上都截然不同 。荷蘭人屬於日耳曼文化圈,荷蘭語跟德語非常接近,荷蘭人也都信奉基督新教。而比利時北部講荷蘭語,南部講法語,但不管南北,人家都信奉天主教,主要屬於拉丁文化圈。

既然分裂成了兩個國家, 比利時就從荷蘭的往日同胞變成了商業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荷蘭資產階級就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自己的競爭對手,或者更確切的說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自己的主要商業競爭對手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於是在【明斯特和約】中取得戰爭勝利的荷蘭人,迫使西班牙帝國同意永久性關閉安特衛普的斯海爾德河入海口。 安特衛普能夠發展成為歐洲國際貿易的轉運中心,一度壟斷全歐洲40%的海外貿易,很大程度上要仰賴斯海爾德河內陸航道 。這條內河航道能夠將西歐的產業集群透過河流水系又連通起來。最後經由斯海爾德河入海口,匯入廣闊的世界市場。

現在,荷蘭人透過戰爭手段、政治權力,強行的關閉了這條黃金水道,實際上也就終結了安特衛普的主要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於是,以安特衛普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熱那亞金融資本帝國也就徹底的死透了。 荷蘭金融資本帝國透過戰爭強勢崛起,屬於阿姆斯特丹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讀史令人明智,我們中國人在學習借鑒西方發展歷史經驗的時候,一定要學習西方人做了什麽,而一定不能學習西方人說的什麽,尤其要警惕西方人所寫的教科書,畢竟誰會把自己的心裏話寫進教科書呢?誰又會把自己的真本事寫進教科書呢? 西方的教科書裏滿紙都寫著自由貿易,可橫豎看過去,字縫裏都是鐵和血。

西方人只有在自己成為霸權國之後,才真正的推行自由貿易,因為自由從來都是強者通吃的自由。而在他沒有獲得霸權地位之前,他從來搞的都是貿易保護和國家政策性產業發展戰略,甚至於不惜發動戰爭清算舊格局、舊秩序。 西方人為了爭奪霸權、壟斷地位,從來都是窮兵黷武,殺的是屍山血海。

荷蘭人就是經過八十年持續不斷的戰爭,才最終摧毀了西班牙帝國與熱那亞銀行家的霸權 。他的戰爭果實明明白白的寫進了1648年的【明斯特和約】。在這份強盜分贓協定中,荷蘭人用自己的炮艦武力,徹底終結了安特衛普的主要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地位。

由此導致的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拆散了前面文章所講的所謂倫敦—安特衛普商貿軸心 。從此英國的制造業出口被迫從安特衛普轉移到阿姆斯特丹,英國進出口商品的海上物流運輸乃至銷售渠道,都掌握在荷蘭資本手中。這就等於英國人在工廠車間辛辛苦苦的幹活,而荷蘭人則坐在寬大舒適的辦公桌後面分配利潤。荷蘭霸權在自己所主宰的國際產業鏈中,給英國人安排的就是這樣一個幹苦力的角色。

除此之外,荷蘭人還控制著所謂松德海峽的制海權,並借此將英國封鎖在了利潤豐厚的波羅的海貿易商圈之外。與此同時,在北美、印度和亞太等地區為了爭奪殖民地,英荷兩國也是到處都發生沖突,更有甚者,荷蘭人利用自己的海上霸權,一直跑到英國本土沿岸海域捕魚,並銷往英國市場,這就使得英國的捕魚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對於這種跪著要飯吃的秩序安排,很多人是可以忍的,甚至是甘之若飴的。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麽多人想跪著掙這口飯,還找不著門路,還能要啥自由車呢?然而,英語民族對此卻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這正是「羊行十裏吃草,而狼行千裏吃肉」,英荷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英荷戰爭已經如箭在弦上。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掌權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都無法再容忍荷蘭的海洋與貿易霸權 。英國的造船業、航運業、制造業與商業資產階級,現在有了自己的政權做後盾,強烈要求以國家力量打擊荷蘭的海上勢力,擴張英國的海上利益。而英國政府此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擴軍備戰。

在光榮革命勝利之後的最初三年,英國政府所建造的軍艦比過去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的全部軍艦還多,英國海軍艦隊規模足足增加了兩倍。從1649年到1651年僅僅是兩三年的時間裏,英國就新造軍艦41艘。1652年到1654年兩年時間裏,又新增軍艦達到107艘之多。僅在1652年一年之內,英國政府就建造了30艘輕型巡洋艦,每艘造價達到一萬英鎊,排水量則超過了一千噸,配備火炮八十到一百門之間。

大家不要覺得一萬英鎊少,當時英鎊是金本位,那可是相當的值錢。當時諾大一個倫敦城每年的財政總收入也就是一萬兩千英鎊。英國政府在當年真是下了血本如下餃子般建造自己的遠洋艦隊。而當時荷蘭剛剛結束了與西班牙帝國的八十年戰爭,戰爭主要是在歐洲大陸上打,荷蘭的資源主要都投入到陸軍建設上。在海軍軍備建設上,則嚴重的投資不足。

到1650年左右,荷蘭海軍只有戰艦五十多艘,而且即便是荷蘭海軍中最大的主力戰艦裝配的火炮也只有四十到五十門。最重要的是英荷兩國對於海軍戰略客觀規律的理解和把握上,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荷蘭人認為海軍最基本的任務是保護海上貿易通道,維持正常貿易秩序,確保商船海上貿易安全。而英國人則明確的認識到,海軍戰略的靈魂是封鎖敵國港口,並行起主力艦隊對決,消滅敵方海軍主力,完全奪取目標海域的制海權。 由此,荷蘭海軍在數量、品質以及戰略思想上其實都已經遠遠的落後於英國海軍了。

有了實力為後盾,英國開始著手挑戰荷蘭霸權。英國議會於1651年正式透過了所謂的航海法案規定:

第一,亞洲、非洲和美洲所出產的商品,必須由英國的船舶載運,才準許進入英國及其殖民地。

第二,歐洲出產的商品只有由英國或原產國的船舶載運,才準許進入英國及其殖民地。

第三,所有其他國家制造的產品,必須經由英國本土才準許進入英國的殖民地。

第四,英國殖民地所出產的商品,只有英國或者其殖民地所擁有制造的船只才可以轉運。

第五,殖民地的某些特定產品,只準許販運到英國本土或者其他的英國殖民地。這些特定的產品,包括煙草、糖、棉花、碘青、毛皮等等。

第六,限制殖民地生產與英國本土競爭的工業制成品,比如紡織品等等。

從這些條文來看, 這部航海法案幾乎完全就是沖著荷蘭的海上貿易霸權去的 。用現在時髦的詞兒來說,就是英國經濟要完全與荷蘭航運業脫鉤,將荷蘭的商船及其航運業完全排除除英國的經濟活動之外,英國資產階級就是要用這部航海法案來對抗荷蘭透過【明斯特合約】所實作的商業霸權與海上霸權。

英國議會發誓要以英國海軍的武力,堅決貫徹其所制定的航海法案。你荷蘭人不是海上馬車夫嗎?我打的就是你這個海上馬車夫。英國海軍開始到處抓捕違禁的荷蘭商船,僅僅在法案透過之後的頭一年裏,英國海軍俘虜了荷蘭商船達到兩百艘之多。

在航海法案頒布後的三年內,英國一共抓捕了1400艘的荷蘭商船,這其中甚至還包括120艘軍艦。而當時荷蘭全部的商船總數才一萬六千艘,這就等於是被英國人硬是搶走了8%的海上運輸力量。於是第一次英荷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對荷蘭極為不利,也是荷蘭人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打的一場戰爭。

當時歐洲的海上航運業和轉口貿易完全控制在荷蘭人手裏,荷蘭商船獨霸天下,但是荷蘭的海軍力量相對比較弱小。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荷蘭全國能動員起來的合格戰艦竟然只有五十幾艘。而英國的情況,正好相反,英國的商船隊是比較弱的。海上航運業和轉口貿易也被荷蘭人死死的壓制。但是英國人窮兵黷武,硬是搞出來一支無敵艦隊,還搞職業化的海軍改革與海軍戰術革新,在海軍實力上力壓荷蘭一頭。

而面對這樣的對手,荷蘭即便打贏了也是無利可圖。用戰前因為荷蘭駐英國大使的話來說, 就是我們在攻打一座鐵山,而英國卻在攻打一座金山。英荷戰爭對荷蘭有百害而無一利 。然而,戰爭並不是談情說愛需要兩個人決定,戰爭與否卻可以由單方面決定。荷蘭也就不得不沈下心來應戰。

第一次英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完全發生在海上的大國爭霸戰爭。 這場戰爭由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海戰組成。戰場主要集中在英吉利海峽與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英吉利海峽為主。戰場從1652年5月到1653年8月份,15個月之內英國連續進行了九次大規模的海戰。每次海戰雙方都要投入上百艘戰艦,2到3萬名水兵,以及六千到八千門艦炮。

1653年6月,在加巴德沙洲海戰中,英國海軍統帥勞勃布雷克采用他所創新的「戰列線」戰術,打破荷蘭海軍主力。所謂的 「戰列線」戰術 ,也就是將多艘軍艦編組成一列縱隊,接敵至火炮射程之內,采取與敵艦平行航向運動,各艦集中船舷艦炮的火力分別對指定的敵艦實施集火攻擊,直至決出勝負或者一方撤出戰鬥為止。

英國人所創造的這種海軍戰法和模式真正統治了世界海戰史三百年之久 ,英國人正是采用這種創新的海軍新戰術,最終擊敗了荷蘭海軍主力。投入加巴德沙洲海戰的98艘荷蘭軍艦中,有17艘被擊沈或者被俘虜,光是被俘的荷蘭海員就有1350人之多,而英國海軍卻沒失真失哪怕一艘戰艦。

此戰過後,荷蘭海軍敗退回港。而英國海軍則徹底控制了英吉利海峽與北海海域的制海權,英國艦隊開始嚴密的封鎖荷蘭的港口,使其片帆不得下海。 在英國海軍絞殺式的海上封鎖下,荷蘭經濟中最脆弱的一面充分暴露出來,也就是荷蘭制造業大量的向英國轉移

對於過度依賴對外貿易,一旦海岸線被英國海軍封鎖,海外貿易崩潰,荷蘭的國民經濟就迅速的崩潰。企業大量破產,百姓大量失業,一時間乞丐遍地,餓殍遍野。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全城有將近1500所房屋無人居住。英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幾乎要把荷蘭人統統的吊起來絞死。

到了1653年8月3日,為了打破海上封鎖,荷蘭海軍集結全部主力傾巢而出,尋求與英國海軍進行主力艦隊對決,重新奪回制海權。到了8月10日,雙方在斯赫維寧根海域最後決戰,荷蘭海軍統帥馬頓特羅普在戰鬥中陣亡,而荷蘭海軍損失戰艦達到十一艘之多,最終戰敗。英國海軍其實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三十五艘戰艦被擊成重傷,無法再投入戰鬥,英國海軍也已無力再繼續執行海上封鎖任務,雙方已經無力再戰。戰爭的重心轉向了外交談判。

到了1654年4月5日, 英荷兩國達成了所謂【西敏和約】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束 。根據條約規定,荷蘭被迫承認英國的航海法案,並且向英國賠款二十七萬英鎊。而荷蘭的印度尼西亞殖民地則對英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英國商人在印尼群島享有與荷蘭人同等的商業貿易權利。

同年,英國先後又與瑞典、葡萄牙和丹麥等當時歐洲的海上強國分別簽訂通商條約,從此,航海法案得到了歐洲列強的廣泛認可。荷蘭人的世界霸權剛剛建立就被英國海軍的艦炮轟的是搖搖欲墜。那麽究竟英荷爭霸最後如何了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