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此人曾大敗李世民,準備三月取長安,若不是離世,唐朝就可能亡了

2024-07-27歷史

各位親愛的讀者,閱讀此文前,麻煩右上角點選一下「關註」,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檢視。支持作者,寫作不易,文中會有5s廣告,觀看後可免費閱讀全文。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在大唐王朝中,李世民被譽為戰無不勝的英雄。然而,歷史上卻有一位神秘人物,曾在戰場上大敗李世民,甚至狂言三月內必取長安。

就在他即將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突然離世讓他的野心和計劃戛然而止。

這位人物究竟是誰?他是如何在李世民面前展現出無可匹敵的力量?若他沒有早逝,歷史的走向又將如何改變?

一、西北雄主:薛舉的崛起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在這個英雄輩出的亂世,有一位梟雄悄然崛起於西北大地,他就是薛舉。這位來自隴西的豪門子弟,註定要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薛舉出身隴西豪門,自幼習武,精通騎射。他性格豪爽,廣交豪傑,在當地聲望日隆。薛家世代經商,積累了巨額財富,這為薛舉日後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朝已是日薄西山。

薛舉看準時機,劫持金城縣令,開倉賑濟百姓,一時聲名鵲起。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民心,也彰顯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領袖魅力。

他招兵買馬,很快聚集了一支生力軍。許多當地豪強和流寇紛紛投靠,其中以宗羅睺為首的匪幫實力最強。薛舉以仁義待士,愛民如子,深得軍心。

他善於籠絡人心,對待部下慷慨大方,常常與士兵同甘共苦。短短數月,他的勢力就發展到了二十萬大軍。這支軍隊以西涼騎兵為主,戰鬥力極為強悍,成為薛舉問鼓中原的利器。

薛舉自稱 "西秦霸王" ,以項羽自比。他不僅武藝超群,還精通兵法,堪稱文武全才。薛舉經常親內建兵征戰,身先士卒,在軍中威望極高。

唯一的缺點是性格暴戾,動輒殺人。每次攻城掠地後,常將俘虜殘忍虐殺,割鼻斷舌,甚至碓搗成泥,令人不寒而栗。這種殘酷的手段雖然震懾了敵人,卻也埋下了隱患。

這位西北雄主很快就引起了李淵父子的註意。他們意識到,薛舉的存在將是李唐問鼎天下的最大障礙。

李淵多次派人招降薛舉,但都被斷然拒絕。薛舉的野心已不滿足於一隅之地,他的目標是整個中原大地。

二、初戰告捷:李世民遭遇滑鐵盧

公元617年,薛舉在蘭州稱帝,建立西秦政權。他野心勃勃,立即派遣兒子薛仁杲率軍東進,意圖攻取長安,一舉奪取天下。薛舉深知長安的戰略重要性,控制了這座古都,就等於掌握了天下的門戶。

此時的李淵剛剛控制長安不久,正是用人之際。他派出自己最得力的兒子李世民率軍迎敵。李世民少年英才,年僅18歲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能,此前已經擊敗過不少割據勢力。

李淵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挫敗薛舉的進攻。李世民也信心滿滿,認為憑借自己的才能,定能擊退這個來自西北的挑戰者。

然而,這次李世民遇到了真正的勁敵。薛仁杲雖然年輕,但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他率領的西涼鐵騎,在戰場上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所向披靡。

雙方在隴坻(今陜西鳳翔)展開激戰,李世民竟然大敗而歸。這是他平生第一次遭遇如此慘重的失敗,不禁對薛氏父子的實力心生忌憚。這場失利也讓李世民意識到,自己還需要更多歷練才能成為真正的軍事統帥。

薛舉見兒子告捷,頓時士氣大振。他親自率軍追擊,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長安城下。李世民被迫撤退,狼狽逃回長安。如果不是薛舉突然生病,被迫退兵,長安恐怕就此易主了。

這次危機讓李唐上下驚出一身冷汗,他們深刻認識到薛舉的威脅遠超其他割據勢力。這次戰役,讓李世民深刻認識到薛舉的可怕

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說: "薛舉智勇雙全,善用兵法,若非天亡之,吾恐難以成事。" 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對薛舉的敬畏,也反映出李世民對天命的某種迷信。

三、絕地反擊:薛舉大敗李唐精銳

經過短暫休整後,薛舉再次蓄勢待發。他深知,只有攻下長安,才能真正奠定帝業。公元618年初,薛舉決定親自出馬,率領精銳大軍向東挺進。這次他傾巢而出,誓要一舉拿下長安,完成統一大業。

李世民得知薛舉親征的訊息,如臨大敵。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最終決定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據城死守,等待薛舉軍糧草殆盡。這個策略顯示了李世民的成長,他已經學會了運用智謀而不是一味硬拼。

雙方很快在涇州(今甘肅涇川)附近展開激戰。李世民按照既定方針,率軍堅守高墌城,拒不出戰。薛舉采取圍城打援的策略,派出騎兵襲擾唐軍糧道。

他還派出間諜,散布謠言動搖守軍軍心。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一時難分勝負。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李世民突然病倒了。他不得不將軍務交給劉文靜和尹開山處理。

這兩位老將驕傲自滿,輕視薛舉,竟然違背李世民的命令,率軍出城迎戰。他們認為薛舉不過是個鄉野匹夫,根本不足為懼。這個決定犯了輕敵冒進的大忌,為日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薛舉早已設下埋伏,他親自率領精銳騎兵,突然殺出,將唐軍打得潰不成軍。薛舉的西涼鐵騎如同狂風驟雨,瞬間沖垮了唐軍的陣型。

李世民聞訊後強撐病體親臨戰場,這才勉強穩住陣腳,但唐軍已經損失慘重,傷亡過半。李世民雖然勉強保住了大局,但這次慘敗讓他元氣大傷,一度陷入了絕望的境地。這場大敗,讓李世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絕望。

他在日記中寫道: "薛舉用兵如神,吾平生僅見。若非天佑唐室,恐江山易主矣。" 這句話流露出李世民內心的恐懼和無助,也反映出薛舉在他心中的分量。這次失敗成為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促使他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對手。

四、命運轉折:薛舉猝死與歷史的遺憾

涇州之戰後,薛舉威名大震。他的謀士們紛紛建議乘勝追擊,一舉攻下長安。薛舉也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下令全軍整裝待發,準備三個月內攻取長安。

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準備從多個方向同時進攻,讓李唐首尾難顧。就在此時,命運之神突然眷顧了李唐。薛舉原本身強體壯,卻在行軍途中突然染病。

起初大家都以為只是小恙,沒想到病情來勢洶洶,短短幾天就病入膏肓。軍中醫生束手無策,眾將士焦急萬分。薛舉的病情如同一塊巨石,壓在整個西秦軍隊的心頭。

薛舉臨終前,將大權交給兒子薛仁杲,囑咐他一定要攻下長安,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然而薛仁杲才能遠不如父,難以服眾。

大將們很快就產生了分歧,進攻計劃也因此擱淺。有人主張按原計劃進攻,有人則認為應該退守根據地。軍中上下意見不一,軍心開始動搖。

李世民得知薛舉病逝的訊息,如釋重負。他感嘆道: "薛舉若不死,吾大事去矣。" 這句話既表達了對薛舉的敬畏,也流露出劫後余生的慶幸。

隨後,他立即率軍反攻,很快就擊敗了群龍無首的西秦軍,徹底消除了這個心腹大患。李世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扭轉了戰局,為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薛舉的突然離世,卻是歷史的一大遺憾。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中國的歷史版圖很可能會被覆寫。大唐盛世或許就此成為泡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個由薛舉建立的新王朝。

薛舉的隕落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如果他能夠建立新的王朝,會給中國歷史帶來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或許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五、成王敗寇還是天意難違?

薛舉的傳奇人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思考。他本可以成為一代帝王,卻最終淪為歷史的配角。這是否印證了"成王敗寇"的古訓?

從某種程度上說,薛舉確實是命運的弄人。 他在事業巔峰時突然駕崩,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但若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薛舉的失敗也並非偶然。

首先,薛舉雖有雄才大略,但性格殘暴,動輒殺戮,難以取得民心。相比之下,李世民仁德寬厚,更得人心。其次,薛舉雖然一時得勢,但根基尚淺,難以與根深蒂固的李氏集團相抗衡。

更重要的是,薛舉缺乏長遠眼光和政治智慧。他沈醉於一時的勝利,沒有考慮如何治理天下。即便他僥幸奪取江山,恐怕也難以守成,更不可能締造出如同"貞觀之治"般的太平盛世。

結語

薛舉的故事,雖然轉瞬即逝,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銘印。他是李世民最懼怕的對手,也是改變歷史的關鍵人物。

薛舉的成敗得失,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沈浮,更折射出了一個亂世中英雄成敗的萬般無奈。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