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澤東撤軍內幕:誌願軍獲勝後,為何不選擇駐兵,而撤離半島?

2023-12-21歷史

在冷戰初期,中國和美國,在北韓半島展開了一場血戰。

年輕的新中國,在苦難中鑄就輝煌,贏得了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把西方世界的多國聯軍,從鴨綠江強行推到三八線,一度達到三七線。

(克拉克簽字)

可是抗美援朝勝利之後,中國在北韓僅僅駐軍五年,便分批撤回了國內;可美國在南韓維持駐軍,至今都沒有撤出半島。

乍一看,中國是吃了大虧,而美國是占了大便宜。

似乎是美國人透過戰爭,在南韓獲得了一塊前沿陣地,保證美軍在東亞的軍事存在;而中國雖然贏了抗美援朝,卻放棄了自己在北韓的利益。

按照舊時代的軍事理念:我來、我征服、我占領、我統治,可中國僅僅駐軍五年,為何卻要撤軍呢?

按照冷戰時期的思維:軍事力量布局前沿,要在敵人的咽喉陳兵十萬,可毛澤東那一代人,卻將誌願軍撤出半島,又是為何?

關於此事,裏面隱藏了諸多的歷史內幕,不可簡單來看。

解讀內幕,最早要從南韓說起,要從和平談判說起。

因為戰爭打到後半程的時候,戰爭已經分成了兩部份,一是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熱戰;二是談判桌上的和平協定,從開城來鳳莊便開始談判,一直談到了板門店。

戰爭從一城一地的爭奪,轉變為打擊敵人有生力量,又轉變為獲取談判優勢,這便是抗美援朝的全過程。

自從和平談判開始那天起,南韓的李承晚,就一直在呼籲西方陣營,將戰爭進行到底。

李承晚的自信,來源於他所掌管的南韓軍隊,和"聯合國"軍的陸海空優勢裝備;所以在和平談判的大背景下,他卻叫囂著戰鬥到最後一刻。

(停戰簽字現場,美國只會在戰爭失利之後,才會主動談判)

於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都對此紛紛表示譴責,毛澤東同樣表示關切,在北京發電報,要前線部隊再殲滅南韓萬余人,配合板門店的談判。

所以金城戰役打響,打殘了南韓的四個師,經此一役之後,戰爭才徹底宣告結束。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正式簽署,中國簽了、美國簽了、但是南韓卻沒有簽,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韓戰並沒有結束,一直延續到今天。

所以,停戰協定簽訂之後,中國誌願軍為了避免南韓在此挑起戰爭,所以在北韓維持駐軍,威懾對面的李承晚。

試想一下,如果戰爭結束之後,李承晚再次挑起紛爭的話,中美又要展開第二次的激戰,那之前的努力都會付之東流。

誌願軍駐軍五年,猶如壓艙石,震住了北韓半島。讓西方陣營不敢卷土重來,為半島的和平奠定了基礎。

而且在這五年期間,也就是從1953年-1958年,我們中國援助北韓,將北韓的人民軍培養成一支成熟的部隊。

在這五年的時間裏,中國留守的誌願軍和北韓群眾一道,在廢墟中重建北韓。

(彭德懷和克拉克)

因為連年的戰亂,北韓被戰爭破壞的程度,是超過南邊南韓的,而且在人口方面,也低於南邊的南韓。

五年的時間裏,中國幫助北韓恢復元氣,我們誌願軍的工兵,為北韓建學校、醫院、公路等等等,支援半島的經濟建設。

僅僅在停戰之後的90天之內,我誌願軍就把那些支離破碎的鐵路,重新修復之後再次通車。

在1954年的時候,因為連年的戰亂外加自然災害,北韓開始鬧饑荒;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像是建設自己國家那樣,去建設北韓,與其共渡難關。

除了民用建築之外,誌願軍在北韓,幫助農民重建農田,讓北韓迅速回血,解決溫飽問題。

經濟建設在進行,軍事建設也沒有落下,為了震懾南韓和美國部隊,我們誌願軍建造了一整套強大的防禦工事,單單是地堡就有十萬多個,橋梁一千三百多座。

在國際援助方面,雖然中國的經濟也不富裕,尚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但還是支援北韓大量的物資,根據那時候的戰士回憶,我們的火車滿載物資開過去之後,只有駕駛員回到國內,連火車都會留在北韓。

五年之後,也就是1958年,我們判斷出北韓的局勢基本穩定,所以數十萬誌願軍分批撤退。

雖說抗美援朝1950年開始,到1953年結束,但是廣義的抗美援朝,實際上我們時至今日,還在援助北韓、保護北韓。

因為我們駐兵五年,雖然李承晚當局,沒有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字,但比較有趣的是,卻非常認真地履行協定當中的所有條款,時至今日都沒敢違反。

說完駐兵五年,把此事解釋清楚之後,後面的撤兵內幕,才能解釋清楚。

關於為何撤軍:一、北韓內部原因;二、輿論原因,中國做表率,我們撤軍之後,希望美國也撤軍;三、經濟原因,國內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戰爭結束之後,軍費開支太大。

()

先說第一條,金日成自己的原因,他原本就是出身於蘇聯,和史達林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後,開始鞏固自己在北韓的領導地位,於是就出現了"八月事件"。

此事件,裏面的內幕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北韓的很多師長和團長,年輕的時候都曾經在中國工作;北韓也有很多班長和排長,年輕的時候在蘇聯工作。

就拿金日成來說,曾經在蘇軍擔任過營長,所以主政北韓之後,以前的很多班長和排長,在他的領導班子之中擔任要職。

在史達林的幕後主持下,但凡是北韓的軍政人才,如果有蘇聯工作經歷,便可走上前台;如果有中國工作經歷,大多數隱居幕後,被安排到那種"小黑屋"裏生活……這便是八月事件。

到了1957年的後半年,蘇聯要舉行大型慶典,慶祝十月革命勝利的40周年,邀請全世界的共產主義國家,組成代表團去往蘇聯。中國的毛澤東,北韓的金日成,也都組團前去參加。

(蘇聯慶典十月革命,每十年舉行一次較大的慶祝)

這裏要重點說一說,這蘇聯所謂的慶典,表面上是大家歡聚一堂,實際是共產主義大家庭,聚在一起開會,商討共產國際未來的大好前程。

舉個例子來說,三十年前也就是蘇聯在搞十周年慶典的時候,蘇聯就對中國的革命道路提出建議,認為中國共產黨,應該由工人領導才行。

所以蘇聯培養了一百位工人,進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隊伍,可後來這些工人領袖,多數都背叛了中國共產黨,投降到了蔣介石那邊。

幸虧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認為中國是農業社會,鬧革命應該以農民為主,所以我們才得以走上"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進而建設新中國。

一晃過去了三十年,蘇聯的又一次搞慶典,這次毛澤東代表中國參加,於11月2號抵達蘇聯的莫斯科,偉人自然知道慶典的背後,是共產主義國家的一次聚首。

在9號的下午四點鐘,毛澤東和金日成展開會談,對方說明了八月事件當中,北韓的一系列舉措,做出了相關解釋,希望雙方相互能理解苦衷。

毛澤東認為,這的確屬於是你們北韓的內政,我不會幹涉;不過呢可以提個建議,在北韓八月事件當中,有些同誌住進了小黑屋,生活得不到保障,其實可以讓這些同誌,來到我們中國生活嘛。

並且毛澤東保證,只是想讓這些同誌,回到中國度過晚年,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想法。

金日成呢,則委婉地拒絕了,而且接下來雙方談論誌願軍撤出北韓的問題。

毛澤東經過考慮之後,說:"撤軍北韓,在政治上是適宜的,不僅在國際輿論方面獲得優勢,還可以迫使美國從南韓撤離其兩個師。"

再說了,如果南邊真要是挑起戰爭的話,我們中國在鴨綠江北岸的部隊,足有三十萬之多,誌願軍會再次打響抗美援朝。

還有一點是毛澤東沒有明說的,那就是中國的經濟建設進入關鍵階段,如果維持大量的海外駐軍,國家預算有壓力。如果撤軍之後,便省了一大筆後勤方面的開銷。

之所以沒有明說,是怕北韓誤會,誤會我們不再保護他們。

中國撤軍,是淘汰冷戰思維的重要舉措,同時也促使對面的美國,逐步撤離軍隊,估計到時候李承晚也會裁軍。

(毛澤東在蘇聯)

簡單來說,就是:避免金日成緊張、減少軍費開支、贏的國際輿論、為北韓半島降溫。

金日成並沒有當場接話,只是說會仔細考慮……這便是撤軍的初始階段。

金日成為什麽沒有當場同意呢?原因也很簡單,他要去找蘇聯商議此事。於是他回去之後,就跟蘇聯方面接洽,蘇聯同意中國撤軍之後,他才支持誌願軍回國。

緊接著,毛澤東和金日成,便舉行了第二次的會談,雙方坦誠地交換意見。

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毛澤東為了避免引起對方誤會,當面並沒有提及軍費的事情,但在我們的大使面前,卻說起了此事。

其實當時的中國,的的確確有這方面的財政壓力,我們已經在計劃,我們的軍費開支在1957年,已經減到55億人民幣,相比於前幾年大大縮減。

1957年1月,我們中國做出【關於裁減軍隊數量加強品質】的決定,要把部隊從接近四百萬,減到兩百多萬人,這是決定北韓撤軍的原因之一。

毛澤東還想到,從北韓撤軍之後,讓北韓人自己決定北韓的內部發展,避免金日成變為第二個鐵托。

蘇聯關於十月革命的慶典結束之後,金日成從莫斯科回到北韓,先是邀請中國的周總理去存取,隨後又兩次寫信給毛澤東,提出了兩套誌願軍的撤軍方案。

而毛澤東回國之後,也開始籌備撤軍事宜,外交部的張聞天,擬出了【關於從北韓撤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方案】經過中央和軍委審閱之後,交給毛澤東審閱。

第二天,毛澤東贊成撤軍的方案,此舉即可解除蘇聯的擔憂,又能避免金日成的地位擔憂,又能為東亞降溫,又可以減少中國開支。

周恩來在多次國內外的會議上,詳詳細細談了撤軍的觀點,刨除周總理的外交辭令,其大致意思就是:

1、中國撤軍之後,美軍你撤不撤?李承晚要不要裁軍?對方如果既不撤軍也不裁軍,在國際輿論當中就會被孤立。

2、北韓人民軍已經具備了獨立作戰的能力,可以自己保衛自己的安全;中國誌願軍雖然撤回國內,但也會駐防鴨綠江邊,隨時可以出動抗敵。

還有一點是周總理沒有在公開場合說的,那就是減輕中國的經濟壓力,總理和主席心中很清楚地知道,北韓既想獨立政治地位,又想得到中國誌願軍的保護。

再看此時的蘇聯,位於二戰旋渦當中,蘇聯一聽中國要撤軍,那自然是很高興的,這樣一來他們對北韓的影響力會更大,便可進一步穩定東亞的局勢。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回應中共中央時,這樣說說:"實行此計劃,無疑將促使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

(實際上,中國此舉,的的確確為冷戰降溫,想專心發展國內;但蘇聯和美國的對抗依舊愈演愈烈,非要分出個高下)

時間來到了2月5日,金日成的北韓當局,對外發表和平統一的聲明,要求北韓半島的所有外國軍隊同時撤離,讓整個北韓舉行自由選舉……

1958年3月10日,第一批誌願軍著手撤離,周恩來向蘇聯和北韓方面做出承諾,會有兩個軍駐守東北,繼續向北韓提供軍事保護。

由此可見,毛澤東提出的撤軍,大大符合中國的利益,又讓蘇聯和北韓方面可以安心;於是在部隊撤回之後,中國也就減少了幾十萬大軍的軍費開支,金日成不用再有自己地位方面的顧慮。

關於誌願兵撤軍,說完北韓和蘇聯,再來說一說美國

1958年2月7日,中國宣布要從半島撤軍之後,雖然我們的誌願軍離開了,但跟美國的外交賽局卻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國認為,我們誌願軍撤回祖國之後,而美國也應該帶著西方陣營離開半島,域外國家不可幹預北韓半島的內部發展,

(美國至今沒有撤軍半島,維持存在幹預東亞,實行陳舊的冷戰思維)

一時間,美國陷入被動,因為中國都撤了,而自己還維持著大量的海外駐軍,在他們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引發了輿論爭議。

於是在外交宣傳戰線,中美雙方展開了交鋒,美國則堅持認為,要等到南北統一之後,他才會結束保護盟友的責任。

美國的外交辭令,透著一萬種虛偽,因為大家誰都看得出,在中美蘇三個大國的影響下,半島南北很難在短期內統一。

更何況冷戰大格局之下,即使是南北統一了,那國家制度上,是遵從北邊的共產模式?還是遵從南邊的西方模式呢?

到了4月9日這天,美國等16個國家,雖然人數眾多,但做出的回應卻模模糊糊,說什麽"精確解釋"講什麽"中立國組織"又說"聯合國介入公正選舉"總之大道理半天,其真實的意圖,就是不想走!就是要冷戰!

中國對美國的外交戰立刻拉開,鄭重聲明美國的種種行為,是故意在轉移視線,顧左右而言他,想要掩飾其霸權主義的思想,想要掩飾其長期占領南韓的陰謀。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美國一如既往地,再次把問題放到聯合國,利用他們在聯合國的優勢,解釋美軍駐守南韓的原因,並且舉辦了一場場的答復會和說明會。

立刻就有紐西蘭的國際友人提出:"16國是否應該采取更靈活的立場,向中朝做出適度妥協。"這位國際友人實則是批評美國。

美國國務院東北亞事務司司長哈羅德,開始回應此類的問題,一番番外交辭令,在外交太極拳方面的造詣,比耗子尾汁的馬氏,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世界人民再一次看清了,什麽是霸權?這就是霸權!明明中國已經撤兵,南北雙方可迎來和平,但美國在南韓的駐軍,卻在和平當中,挖了一條深溝。

周恩來在外線戰線,為中國贏得了極大的外交優勢,世界許多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始認同中國接納中國。

接下來的內容,便是枯燥又無聊的外交爭吵,大家明明誰都知道,南北雙方很難在短時間內實作統一,更難在短時間內搞那些所謂的選舉。

但是美國卻表示,美軍為了世界和平,所以在半島維持存在;當地必須在經過公平公正的選舉,並且在中立國和聯合國的監督下,實作統一之後,美國等十六個國家,才會撤出北韓。

11月11日也就是光棍節這天,美國將自己提出的方案拿出來,在第十三屆聯大第一委員會上,讓聯合國投票表決。

結果在美國的運作下,和美國對聯合國強大影響力的施壓之下,54票贊成、9票反對、18票棄權……由此之後,美國人認為,他們在半島的駐軍,是合法的、是有理有據的。

當然了,也只有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是合法的,在周恩來的外交運作下,大部份的國家,由此看清了美國的真實面目。

果不其然,中國撤出了誌願軍之後,看美國依舊保持原有立場,在半島擁兵自重,於是中國透過英國,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揭露,美國不肯撤軍的狼子野心。

讓全世界都看到:美國自詡為世界和平的捍衛者,自詡為世界警察,實際上卻一直破壞和平,而北韓半島便是最真實的案例。

其實綜合來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之所以不肯撤兵,是需要南韓這一塊前沿陣地去對抗蘇聯。反觀蘇聯看到中國撤兵,他也想進一步利用北韓,對抗美國。

或者說韓戰,便是美蘇冷戰的一次激烈交鋒,而我們中國想要發展自身的經濟建設。

解讀韓戰,從戰爭的起因,便是美國對外聲明,南韓不在美軍的保護之列;所以北韓的金日成,看自己兵強馬壯,並且有蘇聯的支持,於是發動了韓戰。

蘇聯的智囊團一直都篤定,美國人是不可能會出兵北韓的,因為那不符合美國利益。

然而,蘇聯是萬萬沒想到啊,結果美軍悍然出兵,麥克亞瑟的仁川登陸,展露出美軍的獠牙,以至於北韓人民軍毫無還手之力。

美國做出判斷,中國是不可能會出兵幹預的,雖然中國一再聲明,美軍不可跨過三八線,否則中國不會不管。

然而美國人錯判局勢,中國的偉人毛澤東,頂著巨大的壓力,決定抗美援朝。

我英勇的中國誌願軍,在彭德懷的帶領下,展開了壯懷激烈的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打得美國人從鴨綠江邊,一直退回到三七線。

緊接著麥克亞瑟被撤職,換李奇微上陣,後來又換克拉克上陣,通通都無法挽回美國在北韓半島的敗局。

我們中國大好男兒,用血肉之軀擋住了美國人的飛機和大炮,展現出文明古國的勇敢、堅毅、謀略。

美國人雖然不承認自己失敗,但美國只有在打不過的時候,才會拉出他那生銹的談判桌,去跟對方談判。

(奔赴談判地點的美國人)

而戰爭結束之後,中國撤出北韓半島,艾森豪政府,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在國際上,一直宣揚中國威脅論。艾森豪雖然無法在武力上戰勝中國,但是他們掌控著國際輿論,開始扯出一系列的大道理。

由此可推斷出,中國從北韓撤軍,原因是復雜的,既證明了中國的軍事能力,又證明了中國的和平決心。

毛澤東在政治上獲勝、彭德懷在軍事上獲勝、周恩來在外交獲勝。

文章寫到最後,我們應當不忘先輩的偉大付出,我們在1950年尚且無懼美國,敢於向世界最精銳的部隊亮劍;而今的國際形勢,遠遠沒有冷戰時期復雜,中國人更應該無懼一切挑戰。

昨日之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今日之中國,已經傲立於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