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疆哈密的由來和歷史

2023-12-28歷史

說到新疆哈密,你第一反應,肯定是那又大又甜的哈密瓜。有人說哈密是一座因一只瓜而聞名的城市,實際上呢,哈密的歷史非常悠久。

哈密最早叫伊吾盧,在西漢時哈密處在中原、匈奴、西域的結合部,自古就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咽喉要道。漢得伊吾盧,可通西域;匈奴得伊吾盧,可斷漢朝與西域的聯系,進而打壓漢朝的生存空間。

截止於公元137年,匈奴和漢朝為了爭奪伊吾盧,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爭奪非常激烈。西漢開通西域後,伊吾盧隸屬於西域都護府,連線中原與西域,以及更遙遠的歐洲。漢朝能壓制住匈奴,伊吾盧起到的作用,怎麽高度評論都不為過。伊吾盧,三個字不好念,東漢時把「盧」給省掉了,只稱伊吾。

很多人的印象中,哈密遍地都是沙漠戈壁。其實,哈密的沙漠只有總面積13.89萬平方公裏的不到2%,戈壁也只有28%,剩下的是丘陵。耕地雖然不多,但也有0.5%,近700平方公裏。這個面積對地處大西北的哈密來說不算小了,何況還是現在的數據,兩千多年前,哈密的可耕地只多不少。漢朝經常派官員在伊吾屯田,設有伊吾司馬,任務就是屯田和管理軍事,伊吾的民政由設於公元73年的宜禾都尉管理。

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於在涼州建立了很多涼國,西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伊吾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前涼王張駿把伊吾的屯田軍事功能與民政功能合並,設縣級的伊吾都尉,隸屬於敦煌郡。五胡時的各種涼國,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大批人馬逃到伊吾,進可回河涼,退可去西域,回旋空間非常大。諸涼被北魏滅亡後,伊吾並沒有入魏,而是隸屬於柔然。直到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才拿下伊吾。之前的伊吾是縣級,這一年,北魏升伊吾縣為地級的伊吾郡。

不過,那個時候的伊吾城,並不在現在的哈密市區。真正搬遷是在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時。唐初,易郡為州,伊吾郡稱西伊州,不久改稱伊州,時間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之後的伊吾曾被吐蕃占領,後來又成為西遼的地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伊吾隸屬於甘肅行省,名字變成了哈密。

哈密這個名字出現在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給改的名,稱為哈密力。明朝初年,哈密地區出現了一個哈密國,國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子孫兀納失裏。明朝有點像宋朝,失去了西域,而哈密國卡在要道上,類似西夏,經常派兵阻止明朝使節通往西域。朱元璋的明朝可不是宋鼻涕,不讓透過?那就用刀槍劍戟講道理。

公元1391年,明朝大將宋晟和劉真,奉朱元璋之命,率兵進攻哈密國。哈密國哪裏是大明朝的對手,被打得鼻青臉腫,趕緊向朱元璋請罪求和。明朝控制哈密,就可以像漢朝那樣,從側翼威脅到北元,確保明朝西線的安全。

永樂初年,哈密國發生一件大事,國王安克帖木兒被北元(韃靼)汗鬼力赤下毒暗害。北元想控制哈密國,這等於要了明朝的命,明永樂帝朱棣豈能答應。朱棣任命安克帖木兒的侄子脫脫為哈密忠順王,這一招非常絕妙。脫脫從小就在南京長大,心向明朝,和明朝人基本沒區別。朱棣知道哈密國不服脫脫,就派軍隊過來,告訴當地大小頭目:不聽脫脫指揮的,就是和朕的大明過不去,孰輕孰重,自己找個秤稱一稱。

朱棣知道脫脫是自己的人,但哈密國人未必都聽他的。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設定了哈密衛,監視哈密國的一舉一動。哈密國對此不反感嗎?還是朱棣聰明,用「哈人治哈」,即使是隸屬明朝的哈密衛指揮,用的還是哈密本地人。

哈密衛不是明朝的直接行政轄地,相對自由些,管理就不是那麽嚴格。瓦剌就開始不斷進攻哈密國,瓦剌衰落後,哈密國西邊的吐(土)魯番崛起,明憲宗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占領了哈密衛。九年後,明朝的哈密都督罕慎才收復了哈密衛,治所遷了回去。之後的哈密一直都是明朝西陲重鎮,守住哈密,關西無憂。直到公元1514年,吐魯番正式吞並了哈密國。

由於哈密地理位置和歷史的特殊性,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朝廷設定哈密廳,管民事。新疆在公元1884年設省後,哈密設哈密直隸廳。

新時代後,哈密成立地級專區。需要註意的是,哈密地區和哈密市(縣級)是同時存在的,哈密市(縣級)成立於1977年,隸屬於哈密地區。

而哈密地區則在2016年2月,改設地級的哈密市。有了地級的哈密市,那縣級的哈密市怎麽辦?重名肯定不方便。這個好辦,哈密縣改稱伊州區,即與地級哈密市有區別,又恢復了曾經輝煌的舊稱。伊州區是哈密地級市的主城區,面積就達到了約8.1萬平方公裏。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幅幅美麗的歷史畫卷,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故事。千百年的過往,千百年的滄桑,邂逅一座座城市,講述一段段歷史。左圖右史,透過歷史的縫隙洞察人類社會歷史脈絡,一切是那麽順其自然。歷史是有血有肉的,離不開那人、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