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緬甸某工地施工隊正在對一片烈士陵園進行挖掘,他們打算拆除這片墓地,並再次修建新的政府大樓。
訊息一出,立刻激起了中國群眾的憤怒,紛紛指責緬甸這一行為。
緬甸自己施工蓋樓,本應該是緬甸自己的事情,外國沒必要置喙,為什麽卻激起中國人民的怒火?
這是因為,他們移平的陵園是中國4萬赴緬遠征軍的烈士墓,讓人憤慨的是,緬甸卻對英美等國的烈士陵園保護有加。
二戰時期我軍赴緬遠征打得有多慘烈?如今緬甸為什麽要這麽忘恩負義?
日本南進緬甸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一開始占據上風的侵華日寇不斷加深入侵,卻在之後受到中國的頑強抵抗和反擊。
狼子野心的日寇在中國戰場上的武漢會戰遭遇滑鐵盧,使得中日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懊惱不已,急需一招破局。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國閃擊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為法西斯陣營的日本,不得不集中精力謀劃如何有效地將中國吃掉。
於是,侵華日軍方面琢磨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欲征中國,必先征服緬甸。」
二戰已經打響,就不能讓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中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軍首先決定切斷國際援華交通線,使得中國戰場與國際社會隔絕開來。
當時支持中國實施抗戰的國際援助通道主要有4條,即中國沿海向內地的援助路線,經甘肅、新疆連線蘇聯的西北路線,連線昆明、海防的法屬中南半島路線和連線昆明、仰光的滇緬路線。
西方國家支援中國抗戰的物資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南大後方,那麽,攻下緬甸無疑能大大削減侵華的難度。
於是,日本對亞太地區的擴張戰略從大陸政策向海洋政策改變,由北進轉變南進,多去緬甸、法屬印度等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迅速席卷東南亞,隨即直攻緬甸,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首都仰光。
然而當時西方各國受到歐洲戰區的牽制,難以顧及遠東,於是又打起「綏靖政策」的牌,希望與日本妥協來保護遠東及東南亞地區的利益。
熟悉二戰史的朋友應該都覺得耳熟,這不就是復刻「慕尼黑陰謀」嗎?結果也顯然如此。
來到中國戰區支援的盟國主要是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前夕都是一副奉行「綏靖政策」的慫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東南亞時,為了保住滇緬公路,中國就與英國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畢竟滇緬公路要是保不住,中國抗戰將進入絕境,中國決定編組遠征軍赴緬支援英軍抗日,然而英國卻驕傲自大,認為日軍不敢和自己硬碰,便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
戰場上多一個戰友多一份力量,英軍這是何故?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鑒於中緬在歷史上的關系,怕中國遠征軍來了以後和緬軍打成一片,英國也就失去了話事權。
都已經是這種緊要關頭,英國還在惦記著他那殖民地的利益,俗話說驕兵必敗,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英軍沒有絲毫的抵抗,拔腿就跑。
戰局失利,灰頭土臉的英國只能依照協定求助中國遠征軍進軍協防緬甸。
於是,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先後打贏多場戰役將日軍趕出緬甸,說中國的遠征軍戰士救了緬甸整個國家都不為過。
遠征軍入緬作戰
在一開始,英國拒絕中國遠征軍入緬,之後才得以進軍,說實話那個時候從軍事角度來說已經先機盡失。
老蔣之前就提出入緬,如果那個時候進入,中國遠征軍就可以從容布防,面對日軍兩國丙級師團,英軍再配合一下,把日本人趕出去不算難事。
但事實證明,英國並沒有全力保住緬甸的意思,畢竟對英國來說緬甸只是零頭,真正的殖民地大頭還是印度。
但緬甸對於中國不一樣,緬甸南部的仰光出海口和滇緬公路是中國獲得盟國戰略物資的重要途徑。
不光是戰略上失去先機,在群眾基礎上也有很大的阻力。
當時為數頗多的緬甸居民認為,靠日本人的幫助,就可以使國內反對英國統治的長期鬥爭走向成功。
日軍占領緬甸後,翁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迅速發展壯大,許多城市為緬甸獨立軍派出的隊伍所占據,然而這些地方建立的政權機構,對入侵的日軍分隊均善意相待。
但是,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詐和虛偽,不過,要撲滅對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轉向日軍十分困難。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跟日軍作戰,到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多公裏,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令日軍受到了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沈重打擊。
遠征軍數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贏得東籲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同谷保衛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的時候,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
被日軍所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及新聞記者等500多人也被一同解救,接著,又掩護英緬第1師跟英軍第7裝甲旅向北撤退。
在同古保衛戰中,遠征軍200師在戴安瀾師長的帶領下,不僅成功地延緩了日軍的前進速度,還用敢死隊的精神給予了大潰敗中的英軍時間與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戴安瀾在命令撤退之後,反其道而行之,以佯攻手段令日軍混亂,成功地撤離了戰場。
然而在後來的棠吉戰役中,這位英勇的師長不幸犧牲,他是二戰時唯一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他的名字與他的部隊也一同被鐫刻在了歷史上。
這一切的勝利,也都是以極高的代價換來的。由於英軍的失職和逃避,中國遠征軍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導致整支軍隊傷亡過半而撤退。
1943年,遠征軍再次踏上了緬甸的土地,與盟軍成功反擊日軍,一舉收復了大片失地,歷經一年半的艱苦鬥爭,兩支中國遠征軍最終在緬甸勝利會師。
此次遠征軍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與民族精神,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這場緬甸戰役,中國遠征軍可以用悲壯和慘烈來形容,與消極作戰的英美形成鮮明對比,可在日後,緬甸對待中國和英美烈士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4萬烈士墓被移平
中國遠征軍戰士們,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為反法西斯的全球鬥爭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他們不僅確保了滇緬公路作為補給線的安全,而且也為整個國際戰局貢獻了力量。
戰爭結束後,4萬名為了正義和和平而壯烈犧牲的戰士並未能返回祖國,當時中國也無法將烈士們的遺體運回國,於是,他們的遺體安葬在了緬甸的土地上。
為了紀念這些獻出生命的英勇戰士,中緬兩國政府聯手建立了一處烈士陵墓。
可是時過境遷,令人悲憤交加的一幕發生了——緬甸竟以「妨礙城市建設」為由,移平了這片象征中緬友誼和烈士犧牲的陵園。
更讓人怒不可遏的,是那些被拆除的墓地上,赫然露出了烈士的遺骨,可這些遺骨被挖出來後竟像扔垃圾一樣丟在了一邊,無人問津。
直到後來,還是一些愛國的在緬華僑將這些烈士的遺骨一塊一塊收集起來,並重新安葬。
同樣是保緬「友軍」,英美兩國的烈士公墓非但沒有拆除,反而還打掃的十分整潔,就連身為侵略者的日本在緬甸都還有一座「招魂碑」,實在可笑至極!
知道這則訊息的人們都開始疑惑,這樣的待遇差異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權力賽局和政治利益?為什麽同樣是英勇犧牲在緬甸的士兵,待遇卻如此懸殊?
無論如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緬甸的行為讓中國深感失望,數萬中華將士遠赴他鄉,在緬甸的土地上保衛緬甸驅逐日軍,如今緬甸卻讓烈士們不得安寧。
或許在緬甸的眼裏,那些都是過去的歷史,不足掛齒,然而這種對待過去盟友的方式,無疑是忘恩負義!
他們可以忘記歷史,但我們不會忘記,也不能忘記這些戰士們為國家的做出的貢獻。縱然肉體消逝,但他們的英魂和精神永存,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結語
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保衛滇緬公路,為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傑出貢獻。
這些在異鄉安葬的中國遠征軍烈士,他們的英勇和犧牲將會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堡壘。
他們傳奇般的故事和崇高的精神,將銘刻在我們的記憶裏,並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成為永恒的歷史。
一個人有什麽樣的格局,決定了這個人能達到什麽樣的高度,這個道理對於國家而言也適用。
緬甸作出如此忘恩負義之舉,那麽這個國家能達到怎樣的高度,答案恐怕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