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代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越長江黃河的?今天運河穿黃難點在哪?

2024-07-27歷史

咱都知道京杭大運河,它以前叫隋唐大運河。這隋唐大運河是隋煬帝楊廣在公元610年那會兒弄好的。從西邊的隋東都洛陽開始,往南到杭州,往北到北京。它分成通濟渠、永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這四個部份,總長有2700多公裏呢。

隋朝完蛋後,唐朝起來了,隋唐大運河給大唐的繁榮出了大力。大唐垮了後,到了五代十國,最後北宋把中原大片地方給統一了。運河,尤其是通濟渠,不停地把江南地區的錢財糧食運到開封,這成了北宋建立的基礎,在最牛的時候,開封那上百萬人口都得靠運河運來的糧食過日子。

北宋亡了以後,南宋的東京留守杜充,為擋金兵南進,把黃河渡口給挖開了,黃河水順著通濟渠亂流,通濟渠就被淹了。到1194 年的時候,黃河完全變道了,流到淮河再進大海,開始了六百多年往南流的歷史。南宋搬到臨安後,對運河沒啥需求了,也就沒咋管,金朝也不想去疏通,從這開始,隋唐大運河西邊就荒廢了。

元朝成立後,把都城定在了北京,因為有南糧北運的需要,所以重開大運河這事就安排上了。可那時隋唐運河的通濟渠和永濟渠大多都已經荒廢了,要是重新挖還得繞路經過洛陽、開封,那幹脆就直接取直道,開了魯運河、中運河,再把裏運河、江南運河連上,全長一千七百多公裏。從這以後,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就有了。

京杭大運河在元、明、清那時候,是帝國南北往來的重要通道。到了 1855 年,黃河又改道往山東北邊流進大海,把運河給截斷了,從那時候起,運河就不通了,到現在都一百多年了。

今兒個,京杭大運河依舊停在山東黃河邊上,南北兩頭都已快到黃河那兒了,那為啥京杭大運河還沒連上呢?對著這地上的懸河黃河,運河得咋個穿黃呢?古人碰上黃河長江這類大河,又是咋把運河給弄通的呢?

古代的京杭大運河,從北邊到南邊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以及錢塘江這五大水系給連通了。得註意,明清時候的黃河往南流進黃海,它的下遊還占了淮河的河道。在這當中,長江是最大的河,水特別多,黃河的泥沙量最多,還是一條地上河呢,那古人對這兩條河是咋處理的呢?

首先,運河瞅著好像就一條,可實際上它是分成好多段的,每段的水文狀況都不一樣。

這有一張京杭運河地勢剖面圖,能看出,山東境內東平湖那一帶的運河地勢最高,運河從東平湖往兩邊流,往北到海河那是個低點,水從北京往南淌。往南到長江那也是個低點,水從兩邊往長江流。再往南到丹陽,過了丹陽到錢塘江那又是個低點,水從丹陽往南去。

當然啦,這不過是個簡易的分類,真實狀況可比這復雜多了。

由於地勢之類的因素,運河跟自然河流相交的地方會出現高低差,這樣就容易產生急流,有的還可能變成瀑布,對行船安全有很大危害,所以古人創造出了船閘。

船閘依據連通器原理,把運河交匯的地方分成好多段,當中是過渡段。如此一來,能從低水位一步步升到高水位,也能從高水位一步步降到低水位。水位差別小,能分三段;水位差別大,能分四段、五段或者更多段。到現在為止,船閘還是全球最常見的運河調控系統。像咱國家的三峽船閘是五級調控的,巴拿馬運河有三級六組共 12 個船閘。

在運河跟長江交匯的地方,南邊是鎮江,北邊是揚州,南北運河流進長江。除了在運河出口弄個船閘,古人還把運河搞成好幾個出入口,這些出入口斜著對著,這樣一來,靠著長江往東流的水勁兒,就能進到對面的水道裏,能省不少力呢。

長江跟運河的水頭差不大,情況還算簡單,可黃河就不一樣了,黃河的含沙量特別高,河道都變成地上河了,還容易往運河裏倒灌,把河道給淤塞了,所以運河和黃河交匯的地方,航運系統要更復雜些。

明清那陣兒,運河跟黃河在淮安市淮陰西邊的清口交匯。不過呢,現在的運河改造過了,河道的情況跟古時候差別可大了。

這有一張清朝乾隆時候的淮安清口運河形勢圖,能看出來,運河的系統挺復雜。裏運河出口那兒,不光設了福興閘、通濟閘以及惠濟閘這三個閘門,為把黃河水頭給消除掉,還弄了好些條引河。再者,還設了好多道攔沙壩跟攔水壩,把黃河的泥沙和洪峰來的時候的黃河水擋在運河外邊,過壩的時候靠人力或者牲口拉著過。

清口運河在京杭大運河裏是最為復雜的那一段,而且對整個運河體系的安全很關鍵,是京杭運河的樞紐所在。

京杭大運河跑了五百多年,到 1855 年黃河改道,占了大清河奔渤海去了,從北邊把運河給截斷了。運河剛被截斷的時候,黃河水面跟運河水面大體上還能差不多高,靠著修船閘的辦法還跑了一陣兒,可後來黃河泥沙越積越多,水災不停,運河就完全斷了。這時候大清又有內憂又有外患,沒力氣重新修,再加上海運發展起來了,大運河就這麽被扔那了,到現在都一百六十多年了。

新中國成立後,把京杭運河又清理了一番,有的地方還新開了河道。現今,黃河以南從濟寧到杭州的運河河道都弄好了,能走2000噸級以上的貨船。2022年,黃河以北的京杭運河實作了全線通水。不過,由於北方缺水,這跟南線比不了,啥時候能通航還不好說,但好歹這是個挺積極的兆頭,就差把黃河這兒打通了。

當下,黃河北邊到位山就停了,黃河南邊到東平湖就止了,咋穿過黃河變成難題了。

黃河比運河高不少,有三個還算不錯的辦法,一個是造船閘,另一個是挖隧洞,還有一個是修渡槽。

建船閘就跟長江三峽過壩那種差不多,建個三級或者四級的船閘,從南邊進到黃河裏,然後再從北邊出黃河。可最大的麻煩是黃河的泥沙烏地別多,很容易把閘門堵住,這樣一來,維護的費用就太高了。

再說打隧洞這事兒,從黃河底下穿過去,如此一來,運河兩端能直接連上,不用繞著黃河走。這辦法雖說快,可麻煩也不少,黃河底部的土松,打隧洞風險挺高,要是再往深了挖,就變成 U 型管了,那肯定沒法通航啊。

再就是建渡槽,從黃河上方過去。可建渡槽就等於把運河航道給擡高了,兩頭還得接上閘門系統,而且黃河有三百到五百米那麽寬,這麽長的渡槽,花費肯定少不了。

反正就現在的情況來說,運河穿黃這事其實就是工程難度跟成本效益的較量,特別是黃河以北那一段,文化方面的價值要比航運方面的價值大些。至於到底用啥方式,得從好多方面琢磨,還得進行更仔細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