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29師兩個旅,386旅威名赫赫,另一個旅為何默默無聞?

2023-12-21歷史

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有兩個旅,即385旅和386旅。

129師麾下的386旅,抗戰時期是神一樣的存在。

日軍對386旅無可奈何,還在裝甲車塗上「專打386旅」字樣。不僅如此,386旅的遊擊戰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僅讓友軍肅然起敬,美軍武官也贊不絕口。

卡爾遜在386旅親身體驗了一段時間,還親歷了反掃蕩作戰,由衷地稱贊386旅是「中國戰場最好的一個旅」。回國後,卡爾遜還「現學現用」,組建了海軍陸戰隊特種營。

相比386旅名聲在外,129師385旅比較低調。

如果追溯一下129師的部隊來源,385旅和386旅師出同門,都源自鄂豫皖紅四方面軍:385旅的前身是紅四方面軍實力最強悍的紅4軍,而386旅的前身則是紅31軍。

紅軍時期紅4軍實力超群,為什麽抗戰時期385旅反而沒有386旅鋒芒畢露?

追根溯本,八路軍385旅源自是紅10師,而386旅源自紅73師。

鄂豫皖的紅4軍下轄紅10、11、12、13師(後改為紅73師)。4個師的師長,分別是蔡申熙、周維炯、許繼慎、副軍長徐向前兼。紅10師是紅4軍的絕對主力,而紅73師則類似於教導師,和紅10師相比,實力稍有差距。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4個師的師長分別是倪誌亮、王樹聲、陳賡和劉英。1933年,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川陜根據地,紅4軍的4個師分別擴編為4個軍,軍長分別是王宏坤,余天雲、何畏、王樹聲。

紅4軍繼任軍長是許世友、陳再道,政委則有周純全、王建安、王宏坤等人;而紅31軍的繼任軍長有余天雲、詹才芳,政委則有曾傳六、周純全、郭述申等人。

從軍政主官的組成情況來看,紅4軍的名氣要大於紅31軍。

全面抗戰爆發後,紅4軍、31軍都被編入八路軍129師。

但是,由於此前發生了一系列意外變化,紅4軍改編的385旅和紅31軍改編的386旅,各自命運發生了巨大轉折。而這些意外變化,也改變了385旅和386旅的實力對比。

第一個變化,是兩個旅的軍政主官發生了變化。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支部隊的軍政主官往往決定了部隊的高度,對訓練水平、精神氣質、技戰術素養和團隊協作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紅4軍軍長是許世友,由於後來的抗大風波,組建援西軍時軍長換成了陳再道,紅4軍首任軍長王宏坤任政委。

改編為八路軍385旅後,王宏坤任旅長,陳再道調到386旅任副旅長。

紅31軍改編為386旅後,軍長蕭克改任120師副師長,旅長由陳賡擔任。

從2個旅的班子配置來看,385旅的王宏坤、王維舟、耿飈、蘇精誠組合,偏向於政工, 386旅的陳賡、陳再道、 李聚奎 王新亭 組合,更加偏重於軍事

第二個變化,385旅主力留守陜甘寧,僅769團出征。

八路軍3個主力師,出征次序依次是林總115師、賀老總120師,最後才是劉伯承129師。而129師之所以最後出征,主要是受到部隊整肅、統一思想的影響。

當115師率先打響平型關戰役時,120師也踏上東渡黃河的抗日征程,劉伯承、張浩和129師還在陜北學習。延安總部考慮到陜甘寧的安全,未雨綢繆組建後方留守處。

八路軍3個師都拿出了炮兵營、輜重營, 120師和129師還貢獻了特務營、工兵營以及一個主力團:120師留下359旅718團,129師留下385旅770團和完整的旅部。

385旅留守陜甘寧的,有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只有政治部主任蘇精誠後來到了386旅一線。385旅出征的只有陳錫聯769團3000人,實際上是師直屬隊。

第三個變化,許世友、王建安等紅4軍名將,無緣385旅。

八路軍改編時,385旅除王宏坤外,缺少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本來,紅4軍的陳再道、許世友、王建安等人都可以出任385旅的旅長、副旅長,但是385旅旅部留守後,陳再道、許世友、王建安這些能征慣戰的指揮型將領都不可能留在後方。

紅4軍首任軍長王宏坤任385旅旅長,其中一個重要考量是為團結紅四的廣大指戰員。

這樣一來,陳再道只能到紅31軍改編的386旅給陳賡當副手。許世友、王建安等人則到抗大學習,等他們出山時,八路軍3個師已經在華北鼎足而立。386旅接連打了七亙村、黃崖底、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伏擊戰,在日軍那裏掛上了號。

代表385旅出征的769團,在師長劉伯承、團長陳錫聯指揮下,在陽明堡一戰成名,逐漸成為八路軍總部的「禦林軍」。而許世友、王建安出山後,先後轉戰到山東戰場。

第四個變化,385旅和386旅的戰略定位不同。

劉鄧麾下有三大根據地也就是二級分區,分別是太行、太嶽和冀南。

同為129師主力,386旅定位是太嶽根據地的主力軍,擔負太嶽軍區的建設重任。抗戰後期,冀魯豫加入晉冀魯豫形成四大軍區,太嶽軍區是晉冀魯豫四大根據地之一。

抗戰時期,陳賡和386旅始終是八路軍的主角之一,在華北敵後戰場上擔負的是足球場上的「前鋒」角色,一直是日偽軍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是抗戰軍民心中的英雄部隊。

和386旅鋒芒畢露不同的是,385旅前線只有769團在前線。

由於整體實力和386旅不能相提並論,769團在太行根據地建立中,一直和兄弟部隊115師344旅、決死1縱等共同戰鬥,769團作為「385旅」的特征不是特別突出。

正因為385旅旅部和770團留守,擔任足球場上類似「後衛」和「守門員」的角色,所以一直默默無聞。769團長期在129師師部和八路軍總部領導下,385旅的名號說得較少。

盡管385旅沒有386旅的名聲響亮,但是貢獻毫不遜色。

建國以後,386旅出了開國大將陳賡,開國上將陳再道、李聚奎、王新亭、謝富治、許世友,以及開國少將周希漢、徐深吉、吳富善、王近山、孫繼先、張祖諒、劉忠等人。

第一次大授銜,385旅僅2人授開國上將,就是王宏坤和陳錫聯。

開國中將的數量,385旅也僅有範朝利、張才千、胡巫師等人。

但是,385旅旅部和770團在保衛陜甘寧的過程中貢獻很大,王維舟、耿飈等人都是無冕上將。經歷了戰火洗禮的769團更是後勁十足,先後湧現出多達108位元將軍。

值得一提的是,385旅769團還是多個根據地的輸出大戶:

陳再道開辟冀南,帶走的就是769團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騎兵連。而許世友挺進山東時,帶走的也是參加過夜襲陽明堡的769團3營11連,後來編入三野26軍。

「前鋒」進球輝煌耀眼,但「後衛」和「守門員」的重要作用和貢獻同樣不能淡忘,甚至更應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