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不是成吉思汗,名聲卻讓整個「阿拉伯世界」恐慌,至今猶在

2024-01-03歷史

導語:在阿拉伯網路媒體中,蒙古人的形象頻繁出現,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備受關註。然而,這種關註並非僅限於客觀歷史的探究,更多的是一些文章將蒙古人、旭烈兀與美英聯軍、布希相聯系,尤其是在後者準備向伊拉克發動軍事進攻時,這種說法變得更為普遍。人們甚至創造了一個新詞——新蒙古人。值得註意的是,新蒙古人的形象無一例外是負面的。實際上,這裏所指的新蒙古人並非特指蒙古人本身,而是已經演變成一種隱喻,成為暴君和侵略者的代名詞。當阿拉伯人面臨外敵入侵時,往往會將敵人比作蒙古人。

旭烈兀(Hulagu或者Hulegu,1217年—1265年2月8日),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忽必烈、蒙哥和阿裏不哥的兄弟,是伊利汗國的建立者,也是西南亞的征服者。1257年,他率領軍隊抵達巴格達。面對哈裏發穆斯台綏木的拒絕,蒙古軍隊開始攻城。1258年2月10日,巴格達開城投降。接著,蒙古軍隊展開了長達一個星期的屠城,數十萬居民在屠殺中喪生,巴格達遭受浩劫。這次屠城被認為是伊斯蘭歷史中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之一。在阿拉伯語中,蒙古人被稱為蒙古人、韃靼人或者塔塔兒人,盡管稱呼不同,但都指向同一族群,且在阿拉伯人看來,他們都屬於突厥人。

蒙古人與阿拉伯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由各個部落組成的遊牧力量,以驍勇善戰聞名,是馬背民族。他們曾試圖征服整個世界,建立強大帝國。蒙古人雖然原始,從祖居地遷徙到中亞各地,但一直根植於草原。他們在亞歐大陸四處沖擊,如疾風驟雨般侵入鄰近地區,燒殺搶劫後迅速撤退,尋找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些原始集團的侵略行為往往野蠻而淪陷性。

1258年,蒙古大軍血洗巴格達,造成伊斯蘭阿拔斯王朝的滅頂之災。巴格達作為和平之城、人間天堂,位於兩河流域交匯處,是文明的起源。然而,旭烈兀縱容軍隊屠城,處死哈裏發,近百萬居民慘遭屠殺,這座歷史名城毀於一旦。伊賓·赫裏康(Ibn-Khalikān)在其著作中描述這一恥辱的一幕,稱「瘋狂的韃靼人在希吉萊(伊斯蘭歷)650年攻入伊斯蘭首都巴格達,屠城、焚燒和搶劫四十日。一座歷史上最美麗的城市被夷為平地,燒成焦土,大軍過後,城內只能偶爾看到幾個孤獨的行人。街道上的屍體堆積得比橋還要高,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和倒塌的房屋,空氣中充滿腐臭的氣味。瘟疫開始流傳了,隨風而去,遠到敘利亞,一路上的村莊和城鎮聞風而受到感染,居民成群地死去。整個大地都布滿了饑荒、瘟疫和死亡。」

合贊汗雖然在艾因賈魯之戰中大敗蒙古軍隊,旭烈兀之孫更是率部皈依伊斯蘭教。然而,隨著巴格達的陷落,阿拉伯人失去了領導權,一度輝煌的阿拉伯世界不復存在,被蒙古人狂風鐵騎蹂躪殆盡。在阿拉伯語中,蒙古人被稱為蒙古人、韃靼人或者塔塔兒人,盡管稱呼有異,但都指向同一族群。蒙古人與阿拉伯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由各個部落組成的遊牧力量,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是馬背民族。他們曾試圖征服整個世界,建立強大帝國。蒙古人雖然原始,從祖居地遷徙到中亞各地,但一直根植於草原。他們在亞歐大陸四處沖擊,如疾風驟雨般侵入鄰近地區,燒殺搶劫後迅速撤退,尋找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些原始集團的侵略行為往往野蠻而淪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