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7年∶全國鐵路大部份仍被國民黨掌握,為何毛主席下令停止破壞

2024-04-16歷史

1947年6月4日,毛主席突然給各大局的首長發了一封電報,要求全面停止破壞鐵路的行動。

各大局,就是當時中共中央在各大戰略區的派出機關,有東北局、華東局、晉察冀局、晉冀魯豫局、中原局,這些局是黨在該區的最高領導機關。

這封電報很是蹊蹺。

如果有心,我們會發現,毛主席在戰爭年代釋出任何命令指示,都是前後相關,連續好幾封的。比如我們曾經專文論述過的新保安之戰,毛主席曾專門就這場戰役前後釋出過35封電報。這也是領袖指揮任何一項工作的基本規律和套路。

這封電報蹊蹺就蹊蹺在這裏,沒有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辦法,光禿禿孤零零就這一封。

這樣大範圍行動,之前沒有與各局商量過。釋出過後,也沒有追問落實情況。以毛主席的指揮習慣來看,確實很難理解。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地方。

1947年6月這個時間節點,全國大部份地區還控制在蔣介石集團手裏。解放區只有東北、華東、陜甘寧、華北和中原等地,其中很多解放區還和敵占區犬牙交錯。國民黨軍控制著大量鐵路線,以此快速運兵。

為什麽要停止破路呢?

我們且不去探討原因,先看看各大戰略區的司令們是怎麽執行的。

一、東北嘗到了甜頭

從破路到護路,東北局理解是最深刻,也最有力的。

東北局面有一個特點。國共雙方基本是平分秋色。我軍下手早,1945年底就派大軍挺進東北,本來已占據沈、大、長、錦、哈等主要城市,奈何國軍又是空運,又是海運,又是鐵運,很快把五大主力中的兩支,以及戰鬥力稍次的準一流主力五十二軍、七十一軍等部投入東北,很快把長春以南占領。

後來基本形成國軍占據遼吉,我軍占據西、北、南三滿,互相對峙的局面。

1947年以前,我軍一直在積極地執行破路政策,包括東北部隊、華北部隊,主要任務就是破壞掉自平津一線向東北運輸的鐵路線。

但是東北我軍執行的不一樣,是有所保留,甚至局部地區並不執行的。

原因很明顯,東北地區的鐵路相對發達,形成了「兩橫四縱」的發達鐵路網,東北中型城市幾乎都通了火車。

東北局早就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在南線破路的同時,北線幾乎沒有破壞過。育帥是受過系統軍校教育的人,對軍事現代化有著比較深的認識,尤其是現代化後勤供應及機動,比尋常人有更深的見識。

所以即使1946年遭遇極大挫折,被杜聿明一口氣反推到松花江岸邊,哈爾濱城幾乎要棄而不守的情況下,育帥仍然堅持不要輕易破壞黑龍江省鐵路。

相反,黃克誠、陳雲分頭到西滿、南滿後,甚至還修通了部份鐵路,在國軍即將進攻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西滿的通車。

不得不說,東北諸將的頭腦甚是敏銳。後來遼沈戰役爆發,黃克誠在西滿打造堅強根據地,保障鐵路通暢,是錦州前線能維持源源不斷供應的一大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在東北我軍發動反攻前,我軍手中掌握的鐵路線多達4900余公裏,而且都是能夠通車的。

所以1947年6月東北局接到偉人新指示時,育帥內心估計是極為贊同。

在此之前,育帥與東北局其他領導人,儲備了一大批鐵路幹部和工人,成立專門的鐵路總署,陳雲和呂正操先後擔任局長。陳雲是什麽段位的高人?那可是東北局當時的台柱子,能夠獨當一面、絲毫不亞於高麻子和羅帥的大人物,由他親自來管鐵路,足見東北局以及育帥的決心。

1947年6月以後東北我軍發動反攻,基本上仗打到哪裏,鐵路就修通恢復到哪裏。東北鐵路呈現出一副奇特的現狀,國民黨軍敗退之前,都要對鐵路進行毀壞,或是炸掉,或是拆掉。

當地老百姓觀察出了規律,只要某地國民黨軍開始毀鐵路,就預示著解放軍不久就要打過來。

國共之勢,完全顛倒過來了。

1948年7月,在偉人釋出停止毀路指示一年後,在東北我軍即將發動遼沈戰役的前夕,東北成立了鐵道縱隊,有了專門的鐵道兵,走在了全國的前列,1948年底偉人親命滕代遠出任軍委鐵道部第一任部長(後改為政府的鐵道部),與此不能說沒有關系。

東野在遼沈戰役前,修通了9818公裏的鐵路,占東北全境鐵路線的98%。這為遼沈戰役提供了巨大的幫助。1948年9月,遼沈戰役第一階段,光是透過鐵路運輸到達前線的部隊,就有10萬人之多。

我軍坐著火車打反動派,這在以前怎能想象得到?

勝負之勢易矣!

二、粟裕改破路為破點

1947年6月,華野剛剛在前不久勝利結束了孟良崮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在山東的初期攻勢,雖說談不上完全粉碎,但勝勢是相當大的,鞏固了魯中解放區。

停止破路的指示下達之後,粟裕一系列作戰行動有了悄悄的變化。

在此之前,圍繞山東省內的兩大鐵路幹線,東西向的膠濟線(濟南至青島),南北向的津浦線(天津至南京浦口),華野都采取過破路行動。

比如1945年10月,陳毅奉命到山東指揮部隊(華野成立之前,分別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進行津浦路破路行動,陳毅看到津浦線上一列列火車運送國民黨軍隊向北開進,發出驚嘆說,必須盡快把鐵路破壞掉。

要知道,當時我軍北上,除了山東部隊從煙台渡海北上,尚算得上快捷,其他部隊陸路進東北,全都是步行,這速度怎麽比得上火車。

所以那時破路行動與作戰是並列的兩大任務,主力部隊一邊與國民黨軍作戰,一邊掩護地方部隊和人民群眾挖路基、搶鐵軌,把山東段的津浦鐵路截成了數段。

那麽停止破路指示後的作戰行動怎麽開展呢?

粟裕並沒有孤立地理解偉人的指示。

不破路,是為戰略反攻作準備,以後我們也要用到鐵路。山東當地老百姓仍然在戰術層面破壞一些鐵路,但已不大面積破壞了,只是把鐵軌運走藏起來,以備日後一旦發動反攻,再反鐵軌裝回去。

但仗還是要打的,遲滯、阻斷國軍利用鐵路運兵也是要幹的。怎麽打?

粟裕的戰略是,破點而不破線。

津浦線在山東過境的要點,像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嶧城(今屬棗莊市),斷其任何一點,均能實作切斷南北交通大動脈的目的。

膠濟線呢?沿線是濟南、淄博、濰坊、高密、膠州、青島。

膠濟線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這條省域鐵路,如果只破一點,還不能完全阻斷國民黨軍在省內的運兵,因此只能以破點與破線相結合。

大家順著這個脈絡去觀察華野在1947年6月以後的作戰行動,就能發現一些端倪。

七月分兵之後,粟裕起初打了南麻臨朐戰役,葉飛出魯南,陳士榘進河南,許世友進膠東。各個方向只有許司令沒有大的失利。

這是一個稍顯混亂並調整的狀態。粟裕回過味來之後,分兩個方向集中作戰,執行的是破點而不破線的策略。

也就是攻打鐵路線上的要點城市,不再進行大面積的破線行動。

沙土集戰役拿下鄆城威脅津浦縣上的濟寧,豫東戰役連破隴海線上的開封、睢縣。

許譚兵團東進後,在膠東和濰縣一帶大戰國民黨軍,待黃百韜兵團撤走、李彌南進、胡璉回歸中原後,反過頭來連奪濰縣、兗州、曲阜等地,把膠濟線、津浦線的幾個要點城市打了個遍。

最後是打濟南,許世友指揮一部份主力圍攻濟南,直接把山東與河北的鐵路交通隔斷。粟裕則率18萬大軍在濟寧、菏澤一線準備阻擊杜聿明、邱清泉的援軍。以往我們在分析戰史時,只是註意到粟裕使用圍點打援戰術迫使杜聿明不敢北進,而從鐵路的角度看,則能窺見粟裕的另一重考慮,也就是繼續執行破點斷線戰略,一方面使國民黨軍的交通線無法維持,另一方面,采取卡點成線的策略,一步步把山東省內兩條主幹線的鐵路比較完整地奪過來。

試想,如果粟裕完全沒有理會中央命令,或者理解不到位,在戰略上不破而在戰術上四處亂破,雖然無礙解放戰爭大局,但數十萬大軍坐火車席卷東南,新中國成立之初四面八方支援上海經濟戰的歷史就將不復存在。

高明的軍事家,打法或許各式各樣,但有一條是共同的:一法通,萬法通。不同形勢就有不同的應對辦法,而且通常是非常精準、非常有力地應對。

三、劉伯承土路包圍鐵路

相比來說,中原局和中野對停止破路的認知,以及作戰實踐,是比較難以觀察的,換句通俗點的話講,就是劉伯承的戰略戰術似乎與偉人的命令無關。

為何這樣說?

1947年6月底,劉鄧大軍開始千裏躍進大別山,根本無暇顧及鐵路的事。劉鄧大軍的精力主要放在跨越黃河淮河以及淮河流域的眾多支流,劉鄧大軍本來傲視全軍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在這場千裏躍進途中大受損失。

但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劉伯承這位近代以來罕見的、兼具軍事科學素養與實戰經驗的軍事大宗師,以他的戰爭嗅覺,不可能察覺不出偉人的意之所指。

千裏躍進,戰略反攻,停止破路,這是一個系列操作,有一個共同的戰略指向,為即將擴大解放區、擴大中國共產黨我軍戰略實力做準備。

而鐵路就是未來我們實力的一部份。

現在,我們就可以解答文章開頭提出的蹊蹺之處。

為什麽偉人一反常態沒有連續發文,而是孤零零地只發了一次,因為這是一封戰略性指示,不需要具體執行,不需要立即回復執行情況,不需要立即見到成效。

形式上雖然是孤零零的,但與前後指示各大戰略局發動戰略反攻,像劉鄧南下,華野七月分兵,東北發動夏季反攻,等等這些指示,構成了戰略上的聯系。

什麽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閱讀歷史資料時,前後聯系著看問題分析問題,察覺到文字背後的東西,察覺到本來在形式上並不聯系的文字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內行看門道,能看到這一層,才能說,我們初步看懂了一些歷史真相,才能說,我們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和偉人達成了超越時空的共鳴。

如果不是時間場合有限制,筆者建議大家此處對偉人抱以熱烈的掌聲。

劉鄧大軍南下,很多路線行經京漢線,包括一些戰鬥也發生在京漢線附近,京漢線是河南境內當時最大的南北交通幹線,也是國民黨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維持通車時間最長的一段,直到淮海戰役結束,武漢至駐馬店段還維持著局部道路的通行。

為什麽?

劉伯承沒有下令毀路。

胡璉能從山東戰場及時撤回來追擊劉鄧大軍,鄭州指揮部還能發號施令快速調兵,一大基礎就是京漢鐵路幹線的基本暢通。

劉伯承實際上為這條指示作出了犧牲。

1948年初劉鄧大軍轉出大別山之後,劉伯承在國軍南北夾擊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大規模破路,那麽仗怎麽打呢?盡量把戰線向遠離鐵路幹線的地方引。像陳賡的豫西牽牛,戰鬥差點深入到豫陜鄂交界的商洛山區。

為什麽要打的這麽艱苦,不外乎盡量削弱國民黨軍在交通上的優勢。

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交通上的「農村包圍城市」,或者說是土路包圍鐵路。

各大區的準確理解與精準執行,換來了巨大的收益。

1949年底,大陸上原有主要鐵路基本修復,並連線成一個整體。1949年總計修復裏程兩萬多公裏。

蔣介石撤退之前對各地的鐵路進行了大破壞,並揚言,估計中共要用十年、二十年時間才能修復所有鐵路,但由於中國共產黨我軍早就開始著手修路,實際不到一年就基本修復通車了。

交通戰線的這些豐功偉績,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為新中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