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遷居甘肅,為中國添一姓氏,現存170萬後裔

2024-04-28歷史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遣張騫出使西域,這一走,就闖出了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連通中國與西亞諸國的商路,更重要的作用是將璀璨的華夏文明,傳播到了西亞大陸。

彼時的大漢,絕對稱得上是整個亞洲最為強盛的帝國,無論是軍事,商業亦或是文化領域,都要遠遠強於西亞諸國。

如此一來,這些國家的大多數人無不對強漢之文明心生向往,其中販夫走卒有之,名門貴族亦有之,甚至是某些國家的皇室子弟亦如是。

在匈奴以西,有一個軍事實力非常強大的國家,叫做安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出於聯合其對抗匈奴的目的,漢朝與安息的經濟,文化交流都非常頻繁。

久而久之,漢朝文化在這裏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東漢時期,安息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王子,這位王子自小就天賦異稟,學習的速度非常之快,在各個領域都遊刃有余,甚至有傳言:此人能與動物交流。

王子第一次聽說漢朝,是因為一件絲綢制成的衣服,當時有人想給王子一件衣服,衣服的材料精美異常,王子從來沒有見過。

透過詢問,王子得知這種材料叫做絲綢,來自一個叫做大漢的國家,而這個國家非常強盛,比起安息還要強大幾分。

在王子心裏,安息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實在無法想象,這個更加強大的大漢,究竟是個什麽樣子,對大漢的仰慕,就此在王子心中生根發芽。

聰慧的王子得到了安息國王的青睞,這位王子自小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安息國王自始至終,把他當做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

可是事與願違,這位王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偏偏就是對政治不感冒,甚至非常厭惡皇室子弟間的勾心鬥角,對於繼承安息國王位沒有一點興趣。

王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鉆研佛法,最大的夢想,就是到他自小仰慕的大漢弘揚佛法,為了不讓國事耽誤自己的理想,他不顧王室宗親反對,毅然將王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叔叔。

沒有了國事的拖累,王子終於可以為自己而活,於是他決定開啟東渡弘揚佛法之旅。

作為一個國家的合法繼承人,能夠有如此魄力,放棄唾手可得的權勢地位,踏上一段前途未蔔的旅程,不得不讓人說上一句佩服。

要知道,東漢時期可不像現在,在伊朗坐上飛機,只需要五六個小時就能到達中國,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說,從安息到達東漢國都洛陽,最起碼需要數月時間。

再者說,這一路之上可並不是一片坦途,王子的這趟旅程,說是危險重重一點也不誇張,即便如此,王子還是義無反顧地帶上自己最珍貴的佛經上路。

經過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王子和他的隨從們抵達了中國的甘肅,當然,王子的目的地並不是這裏,而是東漢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陽。

不過帶著大批隨從浩浩蕩蕩的趕路多有不便,而且甘肅這個地方和安息的氣候環境都十分類似,非常適合族人們生存,於是王子就將隨從們留在了這裏,自己則繼續前行。

公元148年,風塵仆仆的安息王子終於來到了東漢國都洛陽,當洛陽巍峨雄偉的城墻出現在地平線的一刻,王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仿佛已經看到了佛法因他而發揚光大的景況。

在洛陽安頓好後,王子發現在這裏弘揚佛法,似乎並不像自己想的那般容易,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自己對漢語一竅不通,跟人交流都是問題,更遑論傳法。

好在王子智商線上,學習一種語言對他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王子使用漢語同人交流已經沒有問題。

此時王子又發現一個問題,當地人並不太願意與他親近,於是為了更好的融入環境,也為了更好的與漢人交流,王子決定入鄉隨俗,盡量中文化自己。

而中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給自己起一個中國名字,事實上,安息人在外貌上與西域地區的胡商相差不大,只不過他們名字實在是太過冗長復雜了一些。

為了給自己選擇一個合適的漢姓,王子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希望這個姓氏既能得到漢人的認可,又能和自己的國家有些聯系,這樣一來,他的後代就不會忘本。

思前想後,最終王子決定,以故國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取名安清,表字世高,有了一個漢人的名字,漢語說得也有模有樣,安清覺得這下宣揚佛教,應該沒啥困難了吧?

可現實卻再次給了安清一記重拳,每當他跟洛陽人談起佛法之時,洛陽人總是表現得充滿戒備,安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洛陽傳法如此的舉步維艱?

時間長了安息慢慢發現,在漢朝,很難找到一本像樣的佛經,轉譯成漢語的佛經更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普通百姓根本就接觸不到,讓一群完全不知道佛為何物的人接受佛教,當然困難重重。

事實也確是如此,雖說佛教早已傳入漢朝,但由於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儒學成為了漢朝的主流思想。

統治者對其他的思想流派並不重視,並沒有大力宣傳佛教,以至於佛教在民間聲名不顯。

再者佛教的教義是讓人們註重內心的修行,使之擁有更加平胡的內心,對世間萬物平等對待,不爭不搶,以修來世。

這種教義明顯更加適合於亂世,而漢朝初期統治者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使人民休養生息,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所以佛教教義並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

凡此種種,造成在漢朝流傳的佛經少之又少,更是沒有什麽人願意費時費力去轉譯佛經,面對此種情況,安清認為想要讓漢朝百姓接受佛教,首先要讓他們對佛教有充分的了解。

而讓百姓最快了解佛教的方法,只能透過宣講佛經,安清隨身攜帶的佛經很多,不過其中並沒有漢語的版本,於是安清決定盡自己最大努力,將手裏的佛經轉譯成漢語,使其在漢朝百姓中廣為流傳。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件事並不容易,畢竟這些佛經都是用不同的語言寫成,而且佛經本身就晦澀難懂,轉譯起來非常困難。

好在安清天賦異稟,精通多種文字,對佛經的理解也非常透徹,這才能完成如此繁復的工作。

據史料記載,安清來到大漢後,前前後後共轉譯佛經三十五中,共計四十一卷小乘經典,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時他的種種作為,也在西域來人中傳揚開來,這些人對安清的所作所為都十分敬佩,所以尊稱其為安侯,這也是後來安清的譯文被稱為「安侯口解」的原因。

時間就在安清轉譯佛經的過程中一點點過去,悄無聲息,轉眼間來到了東漢靈帝末年。

此時的大漢已不復當初,為了對抗外戚勢力,漢靈帝劉宏重用宦官,大權落於十常侍之手,就在外戚與宦官的相互傾軋中,國家耗盡了最後一絲底蘊。

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大漢各地戰禍頻發,作為政治中心的洛陽,也就成了各方勢力角逐的重要舞台。

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這種情況下,安清也再不能靜下心來轉譯佛經。

非但如此,假使安清繼續留在洛陽,別說無法完成其弘揚佛法之願望,恐怕就連自己的安全也無法保證,身處亂世風暴的中心,分分鐘都可能成為權力鬥爭的炮灰。

為了躲避戰亂,實作自己的夢想,安清最終決定離開洛陽,遊歷天下尋一處遠離喧囂,安寧平胡之所在,繼續傳法。

當然,安清這一路也沒閑著,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都會停下來宣講佛法,同時為了增加百姓對佛法的虔誠,在此過程中安清也會想辦法神話自己,有意無意地將自己一些神異的事情流傳出去。

比如安清經常對信徒說,自己前世就是佛教之人,當時他有一好友,此人之聰慧遠超常人,對佛法之理解更是高深莫測,唯一有一個缺點,就是脾氣暴躁容易發怒。

這對普通人來說,可能無傷大雅,但對佛教徒來說就是犯了嗔戒,死後是要受懲罰的。

一次安清與好友一起出去化緣,一路上遇到幾位施主,全都不願意施舍,安清這位好友立刻變了臉色,滿嘴汙言穢語。

安清聞聽,溫言勸說道:「修佛者應修身養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汝心生怨恨是大大的錯誤。」可是好友卻不以為然,仍然我行我素。

多年後安清欲要遠行,臨行前找到好友對他說:

「你對佛經的理解不比我差,只是犯了嗔怒之戒,恐來世會受到懲戒。看在我們同門一場,如果來世我能得道,必渡你脫離苦海。」

辭別友人後,安清來到了廣州,路遇一惡人攔路。

安清毫無懼色,微笑說道:「我此次來到廣州,就是為了被你所殺,以了結你我前世之因果。」言罷引頸就戮,死後轉世為安息國王子。

這一世,安清離開洛陽後來到了江南,路過廬山時聽聞有一神廟,其內供奉的廟神甚是靈異,凡誠心祈願者皆能如願。

據當地人說,曾經有一客商到神廟內祈求長命百歲,未等廟神應允,就私自取走了廟內生長的竹子,結果這位客商的貨船就遇到風浪沈沒,他本人也葬身湖底。

從此以後,人們對廟神的信仰更加虔誠,再也沒有人敢挑釁廟神的威嚴,神廟的事也傳得越來越神,十裏八鄉的百姓都來到這裏祈願。

這一日,安清來到神廟之內,廟神登時現身相見,淚流滿面地說道:「我曾經與你一同學佛,只因犯了嗔戒此世受罰在此做了廟神。現在我壽元將盡,唯恐下一世再受懲罰,還希望你能看在往日情份上,幫我一幫。」

安清微微一笑說道:「我這次來,就是為了兌現前世之承諾,渡你出苦海。」

廟神聞言激動地說道:「既如此,我願意將所有財物捐出用來修建寺廟,弘揚佛法,彌補我之罪孽。」

隨後,安清便將神廟財物全部帶走,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修建了東寺。

後來有人在西山沼澤內發現一具蟒屍,有數裏之長,傳言這就是廟神的屍體,經過安清的渡化已經擺脫了蟒身。

數日後,安清乘船離開,忽有一白衣少年來到安清面前長跪不起,安清探出右手,輕撫少年頭頂,口中不斷吟誦佛經,須臾後少年叩首拜謝,遂化作一縷清風消失不見。

船上眾人見此情景,立時大驚失色,安清合十雙掌開口解釋道:「諸位施主莫慌,此少年正是神廟供奉之廟神,因我之渡化得脫蟒身,此次前來只是為了謝我,別無他意。」

眾人聽後恍然大悟,隨即紛紛稱頌安清是得道高僧。

像這樣關於安清的神話傳說還有很多,而安清對此也是樂見其成,畢竟事情傳得越神奇,對自己傳法越有利。

據說安清還曾再次去往廣州,找到了上一世殺他之人,以佛法將之感化,並收為了自己的信徒。

關於晚年的安清,並沒有詳盡的記載,只是知道他一直在江南遊歷,最後在一場街頭沖突中被人誤殺。

安清一生致力於鉆研佛法,為佛法東傳居功至偉,而他當初留在甘肅的隨從,透過與當地人的通婚,不斷發展壯大。

這些人為了紀念安清,都以安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奉安清為自己的先祖,而百家姓中的安姓,據說也是由此而來,可以說安清的這場弘法之旅,無意間為中國創造了一個新的姓氏。

到了今天,安清這支族人的後裔已經發展到了170萬人,不知道其中還有多少人仍然記得,自己身上有著波斯人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