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0年張靈甫妻子回台灣,受74師老兵宴請陳毅當年的決定不無道理

2024-03-02歷史

1946年6月26日,華夏大地因為蔣介石而重燃烽煙。作為蔣介石的嫡系,張靈甫率整編74師殺氣騰騰地奔向蘇北解放區。短短半年他連下數城,接連的勝利讓他沖昏了頭腦,自以為是神兵無敵,甩開友軍15公裏,與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地區遭遇。

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大破74師,張靈甫身死,大量74師的官兵被俘。 彼時,華東野戰軍上下對陳毅元帥處理俘虜的手段頗有爭議。而數十年後,張靈甫妻子歸台引起的風波才令人明白陳毅元帥當初的決定是多麽的深謀遠慮。

74師舊部開宴慶祝張靈甫妻子返台

1928年,長沙的一戶富商家裏誕下了一個千金,父母為之取名為王玉齡。因為家底豐厚,即使戰火紛飛,他們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還算不錯。但在王玉齡5歲那年王家出了變故,她的父親突然離世,家中只余母親苦苦支撐。

母親是個傳統的大家閨秀,於是她選擇將家中的男仆盡數遣散,以婦禮教導王玉齡。年月悄悄過去,王玉齡成長成了母親期望的樣子,亭亭玉立又端莊守矩,而她唯一做的一件出格事兒就是愛上了張靈甫。

17歲的王玉齡愛上了大24歲、已有過幾段婚姻的張靈甫,母親並不認可這段關系,不允許兩人再往來。可向來聽話的王玉齡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叛逆,張靈甫又是國民黨大將,母親到底不好再堅持了。這一段婚姻對王玉齡來說是悲哀的,不是張靈甫對她不好,而是對她太好了,可這個好又有期限。

1947年,一句「玉齡吾妻,今永訣矣」,便是張靈甫留給王玉齡的最後一句話。19歲的王玉齡帶著一個孩子,在蔣介石的命令下上了國民黨總統府包下的一艘開往台灣的輪船。

沒了張靈甫,王玉齡母子遭到了國民黨的冷待。沒有撫恤金,沒有特別照顧,每月僅有幾十斤大米算作補助。日子過得磕磕絆絆,幸好還有故友幫扶。

1952年,24歲的王玉齡在孫立人的幫助下前往美國讀書。這異國他鄉一走就是8年,直到1960年她才返回台灣。她回台灣的訊息被74師的舊部得知了,他們邀請王玉齡來參加宴席慶賀她回國。王玉齡本是要拒絕的,自己的丈夫為蔣介石出生入死,結果自己作為遺孀卻被如此對待,那些舊部又能好到哪去?

不過幾番掙紮,王玉齡還是在朋友的勸導下出席了宴席。然而她剛一出場,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那些74師舊部坐了整整20桌,這麽多人一見到她卻立馬鴉雀無聲,起身肅立迎接。所有人都對她十分尊重,甚至已經有人忍不住紅了眼眶。

王玉齡從沒想過,在蔣介石那沒能得到的尊重,在這群人身上得到了。這一切都昭示著他們對張靈甫的忠誠和深厚情誼,74師舊部對張靈甫的情感從未被時間消磨。

陳毅:一個都不能放

1960年的重逢確實感人,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十足的可怕。聯想起孟良崮戰役後的74師俘虜處理問題,讓人禁不住捏了一把冷汗。當年中國共產黨對俘虜問題有三大指導方針,總的來說就是在優待俘虜的基礎上加上了一條積極爭取,即盡可能使俘虜轉化思想,成為我軍戰士。當然如果實在不願意,那中國共產黨也不會強求。 可在74師的俘虜問題是,陳毅元帥卻堅持一個都不能放走。

陳毅元帥的決定讓華野上下議論紛紛,許多人覺得這違背了毛主席當初定下的「優待俘虜」的原則。 可陳毅元帥有自己的理由:74師是國民黨精銳,如果他們回到國民黨的軍隊中就是放虎歸山。

而且這些人思想頑固,一旦有機會離開一定會回去。陳毅元帥給74師官兵安排了思想課,但實在是收效甚微。74師官兵即便在如此環境下依舊保持著高度的組織紀律,骨子裏卻依舊保有著舊日「信仰」。

74師官兵普遍有著嚴重的反共反蘇心理,視我軍為「匪徒」。他們還認為孟良崮戰役是華野使詐,叫囂著要是平原作戰,74師施展開來決不會敗給這些小米加步槍的「雜牌」共軍。他們不但這麽想著,也這麽做了。

原來74師的一個小小排長,在身邊已無親信的情況下硬是拉起了一場戰俘暴動。而這也不是個例,大大小小的暴動在這74師的俘虜營裏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有俘虜表面被教化了,一上戰場就拿槍叛逃。

正是基於這些情況,陳毅元帥堅決不允許釋放74師的俘虜,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74師官兵在近20年後依舊記得他們的主官,並因為對主官的愛戴而對王玉齡異常尊重。要是當初放74師的官兵回去,帶著主官「報效黨國」遺誌和為主官報仇之心的他們定然會重回戰場,成為刺向我軍的一把鋒利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