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扒一扒東漢最大的學術造假案!考生為了考試,連國家教材都敢改!

2024-01-21歷史

公元175年三月,東漢的歷史上,發生了一樁臭名昭著的‘學術造假案’。

簡單來說,這個案子是這樣的:某天,皇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在巡查圖書館裏收藏的‘漆書’時,發現上面有塗改的痕跡。當時在圖書館這邊管事的人,名叫蔡邕,就是後來那位大才女蔡文姬她爸。

作為一個頂級學者,蔡邕對於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反倒是很重視。他很清楚,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塗抹,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麽。而接下來,蔡邕圍繞著漆書塗抹這件事,不斷追查研究下去,終於掀開了一個大雷!

原來,這些漆書上的塗抹,並不是無意間造成的。而是某些考生,為了讓自己能夠透過考試,花錢聯系宮裏的宦官,故意篡改了漆書,篡改了國家的‘標準教材’!

舉個例子,某個考生手裏的教科書,因為刻印問題,出現了一些疏漏。而當他學完有錯誤的教科書,再去參加考試,自然就不可能答對。但在這個時候,這個考生就仗著自己家裏有錢有勢,賄賂宮裏的宦官,篡改皇家圖書館裏的標準教材。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是只有他手裏那一版教材是對的,其他所有考生,手裏的教材都是錯的!那麽最後,他本人自然就能順利透過考試。而其他考生,就會因為學的東西‘不對’,失去考試資格。

這其實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順著這個思路查下去,以蔡邕為首的一群文人發現:原來,這麽多年大家用的教科書,好像一直都不太對!所謂的四書五經,從當年寫成開始,這中間已經不知道被改過多少次了!

所以,此時大家用的教科書,光是在內容上,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這個事情當時被揭露出來的時候,其實對東漢的文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轟動。試想一下,無數讀書人窮經皓首,一直在努力讀書。然後某天有人告訴他,你讀的書,其實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這幫讀書人得崩潰成啥樣啊?

因為年代比較久遠,再加上後來史書上對此有意遮掩。所以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知道,當時具體的詳細情況,到底是怎麽回事了。我們只知道,最後蔡邕聯合一群文人,向當時在位的漢靈帝提出申請,請求要重新勘定‘經書’。

這個事情,不管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皇帝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所以很快,漢靈帝就批準了,並且開始給蔡邕他們一路開綠燈,讓他們能夠順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於是最後,蔡邕終於完成了校正,得到了一個‘最完美’的教科書版本。

在這之後,漢靈帝果斷下令,在洛陽城南的太學外,樹立四十六尊巨大的石碑!此後,由蔡邕親自主筆,將自己勘定出來的‘經書’,全部刻印在石碑上。以後,大家就以這些石碑上的經書為準,誰都別想再篡改教科書!

這些石碑,就是後來著名的‘熹平石經’。

提到漢靈帝和蔡邕,很多人可能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漢靈帝是個昏君,蔡邕是蔡文姬她爸。但是對於這種史書上諱莫如深的‘學術造假案’,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那麽,到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才會出現這樣一樁奇案?為什麽當時的人,會想要去‘學術造假’呢?而這樁學術造假案被爆出來之後,最後又是怎麽處理的呢?

這事,我們其實得從古代的資訊傳播史開始說起。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技術逐漸發展,奴隸制社會逐漸崩潰,諸子百家的思想,開始紛紛誕生。很多偉大的思想界先賢,開始提出各自的思想理論。這些理論,後來就成了我們傳統文化當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但是隨著百家爭鳴的開始,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出現了。

這個問題就是:到底用什麽東西記載文字,更容易保存。

其實這個問題最早出現,是伴隨著文字開始的。有了文字之後,大家必須得想,如何保存文字。而對於這個問題,世界上不同的古代文明,給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統一用的石板,把文字雕刻在石頭上面。但是再後來,因為不同的文明所在區域不一樣,物產不一樣。所以最後大家找到的文字載體,也不一樣。

比如說,歐洲那邊找到的東西,一般是蠟板和羊皮紙。古埃及那邊,用的是莎草紙。東南亞那邊,用的是一種叫‘貝葉’的植物。

而中原這邊,我們最開始用的是龜殼、石頭以及青銅器。而到了後來,我們的祖先找到了一種新的東西,那就是竹簡。

很多對歷史比較了解的人,都知道古代發明紙的意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竹簡的出現,意義其實同樣非常巨大。實際上,在紙出現之前,竹簡這種東西,可能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廉價同時又最容易保存的文字載體。

就比如到了現代,我們在一些古墓當中,偶爾也會發現一些先秦時代的竹簡。透過相關技術還原之後,我們還能還原上面的文字。相比之下,同時代其他的很多文字載體,都沒有這個特性。

哪怕是刻在石頭上,經過數千年的風化之後,基本上也都逐漸消失了。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竹簡的大規模流行,其實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沒有竹簡,就算孔子和老子再厲害,他們的思想也很難大規模被其他人閱讀。想要長時間保存下來,更是難如登天。

但是接下來,隨著竹簡開始大規模流行,一個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這個問題就是:在謄抄篆刻竹簡的時候,難免會出錯。一篇上千字的文章,錯一兩個字很正常。而隨著謄抄的次數多了,錯的字數多了之後,同樣一篇文章,可能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兩個版本。

尤其是在先秦時期,大家喜歡玩‘微言大義’這一套。一句話變一個字之後,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而當一篇文章,出現好多不同的字之後,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可能就會截然不同了。

對於這個問題,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家其實都沒能找到合適的技術手段,來徹底解決。因為只要是手動謄抄,出錯幾乎是必然的。

而這樣一來,接下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想出一個修補程式,那就是‘學術態度’。在戰國後期的時候,不管你是諸子百家哪個學派,大家都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治學必須要認真。謄抄書籍文章,必須力求一個字都不能錯!

尤其是寫歷史或者寫其他文化思想之類的東西,更是力求一個字都不能改,必須得和原文一模一樣。

正是靠著這種苛刻的態度,很多先秦時期的文化思想,後來才能流傳下來,逐漸流傳到今天。

但是即便如此,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從先秦時期到東漢時期,經過了很多年的傳承之後,很多典籍,依然出現了多個版本。

而到了東漢時期,隨著東漢開國時間越來越長,東漢的察舉制考試次數越來越多,另一個問題出現。這個問題就是:如果全國讀書人,手裏的教科書都不一樣,大家讀的經典內容都不一樣,那該如何劃定‘標準答案’呢?

畢竟,如果大家手裏的教科書都不一樣,不同的讀書人,看到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樣。這樣大家進行考試的時候,官方就很難定下一個讓大家都認可的標準。

於是接下來,在東漢中期的時候,東漢官方開始就‘標準教科書’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比如說,漢章帝在位時期,開了一個‘白虎觀會議’。這場學術會議當中,大家直接討論出了‘三綱六紀’的思想,確定了幾本官方教材。再比如說,後來漢和帝時代,一些大儒再次修訂了這基本官方教材。

而經過多次修訂之後,最終,東漢政府以最終修訂的版本為準,並且將其制作成了漆板。也就是將木板或者石板上面刷上漆,將文字刻在上面,這樣以後更容易辨認和保存。而這套漆板,因為後來被收藏在東漢的國家圖書館內,也就是所謂的‘蘭台’裏面。所以後來,大家也稱之為是‘蘭台漆書’。

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這套蘭台漆書,應該算是最早的國家通用標準教科書。而隨著這套蘭台漆書開始流行,之前那些改字的問題,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因為接下來,所有人抄書的時候,都得以國家圖書館的這套書為標準。就算有某個人,抄錯了某個字。但只要大部份人都沒抄錯,最後這套書就很難抄錯。

這樣看來,謄抄機制的問題,到了這裏,似乎已經解決了。只要有了標準答案,然後國家收藏一份,民間在廣泛流傳,以後似乎就很難再出錯了。而到了現代,在互聯網行業當中,這種思想往往也被稱作是‘分布式儲存’。

但誰都沒想到的是,接下來,這套看似很完美的技術手段,依然被人性打敗了。

在接下來的近百年時間裏,東漢就出現了一個很詭異的‘學術造假’現象。最開始的時候,因為那套蘭台漆書的存在,大家都以這套標準教科書為準。但是後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那套蘭台漆書上面的文字,開始逐漸模糊了。

既然文字模糊了,那自然就應該重新謄寫,或者重新描一遍漆。但這樣一來,只要這個‘標準教科書’,有修改的機會,就一定會有鉆空子的機會。

後來,很快就有人發現,這個可以利用的漏洞。簡單來說,當時的讀書人,透過相應的察舉制考試之後,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職。然後有的人,就開始在這上面動了歪腦筋。

比如說,蘭台漆書上面,某一處文字已經模糊了。然後這個人,就在這個模糊的字上下功夫。他可以給宮裏的宦官行賄,利用謄寫的機會,把那個字給改掉。如此一來,以後就只有這個人手上的書,跟蘭台漆書一致。其他所有的讀書人,手裏的教科書都是錯的!

而接下來,當大家一起去考試的時候,因為其他人拿的教科書都是錯的,而東漢考試又是以那套蘭台漆書為標準。所以最後,就只有這個人能透過考試,之後被朝廷授予官職。

而到了漢靈帝時代,這種事情,終於引起了天下讀書人的憤怒。如果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可以用這種手段作弊。那麽那些刻苦讀書的寒門子弟,他們的努力,是不是就顯得很可笑?他們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麽呢?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後來,當時在國家圖書館負責的蔡邕,主動提出要重新修訂這些經典。據史書記載,後來蔡邕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將所有經典,全部修訂完成。

而在蔡邕完成這個工作之後,漢靈帝直接下令,在太學周圍,用石碑刻下這次校訂的結果。自此之後,大家全部以石碑上的版本,作為標準版本。

因為當時漢靈帝的年號,叫做‘熹平’。所以後來,這些石碑和文字,就被稱作‘熹平石經’。

據史書記載,在熹平石經被立起來之後,整個東漢的讀書人團體,都徹底轟動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每天石碑周圍,都有上千輛馬車駐留,有一大堆人過來抄書。

這就是東漢後期的‘熹平石經案’。

不過,當時蔡邕以及其他學者,怎麽都沒想到的是:就算他們把標準版本的教科書,刻印在石碑上,供天下人一起監督,依然沒能徹底解決問題。

此後的很多年,因為戰爭原因,洛陽周圍的這些石碑,很多都被損毀了。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征曾經想要搜集這些石碑,進行文化考證。結果最後,就算魏征這種位高權重的人,透過國家力量來尋找,依然沒能找到多少。

而到了現代,流傳下來的石碑原本,也就只剩下了不到九千字。要知道,據史書記載,當年蔡邕刻印出來的總字數,可是超過二十萬字的!

所以最後,哪怕蔡邕把標準版本,刻在石頭上,依然沒能解決問題。在後來的歷史上,依然還是存在‘學術不端’、‘篡改經典’的現象。這直接導致,到了現代,我們能夠讀到的很多先秦時期的文化,已經和當年孔子老子寫出來的東西,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了。

不得不說,這種學術不端現象,真的是影響很大。如果一個時代的學者,不能堅持良好的學術風氣,為了自己的利益,去進行‘學術造假’。最後對於文化和技術的傳承來說,多半都是一場災難。

同時,千百年以來,也正是因為有蔡邕這樣的人存在,我們的很多傳統文化典籍,才能不斷流傳下來。這樣的讀書人,才是史書上‘最驚世駭俗’的那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