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伐很難,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最大依仗是什麽

2024-02-28歷史

諸葛亮在【前(後)出師表】中說過「益州疲弊」和「坐而待亡」之言,顯然諸葛亮很清楚,蜀漢最大的短板就是「民力匱乏」,如果偏安一隅就是「坐以待斃」,惟有主動出擊才有實作帝業的機會。

雖說諸葛亮有不得不北伐的無奈,但以曹魏的國力而論,蜀漢對上曹魏似乎有點雞蛋碰石頭般的不自量力,明顯就是在自取滅亡。

因此,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加速了蜀漢滅亡的步伐。其實,亂世諸侯爭雄,勝敗並不能完全以勢力的強弱來論。否則,當初官渡之戰袁紹豈不碾壓曹操,赤壁之戰曹操豈不碾壓「孫劉聯盟」。結果,弱勢的曹操滅亡了強勢的袁紹,同樣弱勢的「孫劉聯盟」則終結了強勢的曹操一統天下的宏圖霸業。

縱觀歷史,其實這類結局並不鮮見。如:弱勢的劉秀滅亡了強勢的王莽、弱勢的劉邦滅亡了強勢的項羽、弱勢的朱元璋滅亡了強勢的陳友諒等。

所以,能否奪取天下,雖然勢力強弱很關鍵,但「不可預知的機會」則更加關鍵,這也是後世常講的「偶然性」。

甘肅天水諸葛亮雕塑

只是,由於關羽與荊州皆失、劉備又在夷陵之戰大敗,這才迫使平生謹慎的諸葛亮不得不放棄自己更加擅長的「高築墻、廣集糧」的治國之能,變穩妥的「待天下有變」策略,為主動出擊尋找那未知的「一線機會」的冒險策略。

所以說,諸葛亮從選擇北伐那一刻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冒險之路,這似乎和「平生謹慎」的諸葛亮形象有點出入。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重大戰略上,是有一定冒險精神的。例如:諸葛亮初隨劉備時,提出的攻取西川以為基業的策略,就有一定的冒險性。

因為,當時的孫權及其一眾文武對於劉備奪取西川之舉並不看好,都認為劉備的大軍可能會葬送在西川的大山中,結果劉備卻出乎意料地成功了。

但是,若細思劉備奪取西川的過程,則不難發現存在太多的「不可預知的機會」。如:嚴顏的突然投降、馬超的臨時來投、劉璋的性格懦弱以及曹操放棄司馬懿和劉曄提出的「得隴望蜀」之策等,而失去任何一個「機會」,則可能都會出現莫大的「危機」。

所以,向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之誌的諸葛亮,也堅信北伐中會出現那一線「不可預知的機會」。

那麽,諸葛亮堅信那一線「不可預知的機會」的最大依仗又是什麽呢?那就是,曹魏「四面皆敵」的劣勢已將其國力強大的優勢削弱到了極致,而曹魏的這「四面之敵」便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

那麽,為何說曹魏的「四面之敵」是諸葛亮的最大依仗呢,而曹魏的「四面之敵」又來自哪裏呢?

依仗一:曹魏的西南之敵蜀漢,憑山險優勢,退可守、攻可取,將是曹魏最大的麻煩

很多人都感到疑惑,為什麽一直都是蜀漢伐曹魏,而不是曹魏伐蜀漢呢?除了曹魏四面皆敵和國內問題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伐蜀的艱險道路。派兵多了,很容易出現糧草跟不上的問題;若派兵少了,又沒有多少用。

所以,在無萬全之策的準備下,曹魏是不願意伐蜀的,根本就是徒耗國力。就算姜維受黃皓所迫,遠避沓中屯田,如此好的機會,曹魏名將鄧艾也並不贊成伐蜀,可見蜀漢道路是何等的艱險。當時,如果不是鄧艾僥幸偷渡陰平成功,而作為伐蜀主將的鐘會因糧草供應問題已做好了退兵的準備。

陸遜劇照

同時,曹魏防禦蜀漢的祁山、隴右一線又非常長,諸葛亮便可以選擇有利的任意一點進行攻擊,曹魏則需多點設防。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隨時打到曹魏的家門口,而曹魏卻不好打到蜀漢的家門口,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又怎麽能不北伐呢。

特別是第一次北伐,若非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幾乎已經實作了「打下一塊根據地」的第一步北伐戰略目標。就算第五次北伐,司馬懿也被諸葛亮壓著打得擡不起頭來,若非諸葛亮病死,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而這一切,便是諸葛亮想要在北伐爭取的那一線「不可預知的機會」

所以,蜀漢的地利,應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之一。

依仗二:曹魏的東南之敵陸遜,北伐曹魏四次未嘗一敗,並於敵境中來去自如,應是曹魏最大的忌憚

諸葛亮時期,與其說曹魏忌憚東吳,不如是忌憚陸遜。因為,在陸遜參與的東吳四次北伐中,未嘗一敗,更是於敵境中來去自如,素為曹魏所忌憚。如:在「石亭之戰」中,如果不是賈逵救援大司馬曹休及時,其所統領的10萬大軍可能都會全軍覆沒。

同時,若以地理位置和國力來論,東吳對曹魏的威脅要明顯大於蜀漢。畢竟,若東吳出兵合肥和襄樊,都足以威脅曹魏的腹心之地。想想襄樊之戰中,關羽兵圍樊城曹仁、水淹七軍後,就曾令吃驚的曹操都想遷都欲避其鋒。

所以,曹魏對於東吳的重視程度絕對要高過蜀漢許多,自然也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之一。

依仗三:曹魏的北方之敵胡人,而鮮卑首領軻比能的10萬控弦之士,更是曹魏後方最大的威脅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鮮卑首領軻比能已是「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其麾下控弦之士更是達到10萬余眾,基本建立起了強大的鮮卑族政權,並且屢次侵犯曹魏疆域,就連常年鎮守曹魏北疆的護烏丸校尉田豫,也曾被其圍困馬城7天,幸賴素為鮮卑人所信任的上谷太守閻誌(閻柔的胞弟)勸說,這才解了田豫之圍。

司馬懿劇照

因軻比能勢力強大,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就曾與其聯合,屯兵石城,與諸葛亮北伐遙相呼應。只是諸葛亮退兵後,軻比能又回到了漠南。

此舉,也是完美的諸葛亮少有受到人們詬病的地方。

之後,軻比能於樓煩打敗了並州刺史畢軌的部隊,接著又被曹睿派遣的大將秦朗所敗。但是,軻比能的勢力卻給曹魏北疆的安危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曹睿采納了護烏丸校尉王雄(接替田豫)的建議,由其派出殺手韓龍,成功刺殺了軻比能,一舉破壞了鮮卑族政權的建立。對此,有人說曹睿此舉,至少將五胡亂華延遲了百年。

同時,在姜維的十一次北伐中,其出兵路線一直都是關中方向,目的就是為了借助胡人的力量。

可見,胡人對曹魏政府威脅之大。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諸葛亮已經有了這三大依仗,為何北伐還會失敗呢?

雖然,諸葛亮已有北伐「三大依仗」,但只有依仗一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另外兩大依仗也只不過是利益的臨時結盟而已,戰略行動上根本難以實施統一,自然也容易被曹魏「各個擊破」,而諸葛亮所希望出現的那一線機會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同時,「待天下有變」的機會出現的不是時候,如果高平陵政變之時諸葛亮還活著,蜀吳若都借勢北伐,司馬氏能否成功「謀權篡位」就很難說了。而當時,正處於司馬氏與曹氏水火不容的狀態,對於諸葛亮來說,絕對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也應了一句俗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外,相對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曹魏來,諸葛亮更喜歡陽謀,若是其身邊有一個陳平式的陰謀高手,也不至於憂勞成疾而死。畢竟,曹魏並不一定依靠司馬懿,還有許多的替代人選,但蜀漢卻必須依靠諸葛亮,因「出師未捷身先死」也就在所難免了。

總之,自古以來,成功與失敗,都有其必然性與偶然性,無論是實力和人謀,都是必然性的一部份,而不可預知的偶然性,則更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一如諸葛亮北伐的結局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