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塵埃——安史之亂,一場盛唐版血龍狂舞,一次最盛大的煙花

2023-12-23歷史

作者 範西園

歷朝歷代中,帝國極度膨脹隨後崩盤的,沒有一個像唐朝這樣慘烈。類比一下,大概就是:大清果在乾隆年間討伐大小和卓,實作版圖的極盛,結果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乾隆帝差不多與安史之亂時的李隆基同歲),平定完大小金川的福康安突然反戈一擊,從川陜地區發動叛亂,禍及全國。

同樣是極盛的帝國,同樣地窮兵黷武,那時的清朝卻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叛亂事件,而唐朝卻發生了,拋卻偶然因素,只能說明,唐朝的政治軍事體系出了大問題。

開元時的宰相宋璟可能是最後一個試圖挽救廢弛中的府兵制的宰相,宋璟倒台後,張說開始大力推進募兵,李唐在窮兵黷武的快車道高速前進。盛唐積累的財富,撐起了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常備軍團。邊疆與內地脫鉤,前線地區成為了一個個巨大的軍事基地。

天寶初設立的十節度制,是個好制度。它其實就是在幾個主要邊疆作戰區設立了前敵指揮部,統一排程前線的兵馬錢糧,並且管理前線的屯兵。但是後方的行政事務,則由州縣管理,把控方鎮的軍需物資來源,不使方鎮過度膨脹。後來的一些比較成熟的軍制,大體用的也是這一思想。

但是,天寶年間四處開邊,瘋狂擴張,軍事行動的開支遠遠超過了邊鎮的承載能力。面對急劇增長的軍費開支,靠正常的財賦收入既養不起一支強大的中央軍,又保證不了對地方軍需的供應,藩鎮的軍費只能由節度使自己解決,方鎮權勢由此進一步加強,節度使不僅掌握了地方軍事大權,還控制了經濟和行政大權,以致史書稱"外任之重,無比焉"。

天寶後,又有了和糴。

【新唐書】:「貞觀、開元後,邊土西舉高昌、龜茲、焉耆、小勃律,北抵薛延陀故地,緣邊數十州戍重兵,營田及地租不足以供軍,於是初有和糴。」

和糴,就是邊鎮自己就近向原生的百姓采購軍糧物資,無需朝廷從後方撥付錢糧。和糴法流行於邊鎮,不僅意味著邊鎮的節度使可以完全掌握軍區的人財物大權。帝國的資源在向著各個主要戰區瘋狂集中,也就讓隴右(吐蕃戰爭前線)一度成為經濟熱土(「是時中國強盛....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天寶八載(749),河西、隴右兩道和糴的糧食達51.9954萬石,占全國糴糧總數111.953萬石的45%。

而邊疆的節鎮也都各自有著獨一份的財富密碼,不管是壓榨西域屬國,還是掠奪戰利品,都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安祿山在東北找盡理由攻打、掠奪契丹、奚人部落,也是賺到富得流油。

而這,也意味著大唐維持了一百多年的軍事後勤體系正在崩潰。中央政府已經沒什麽可以卡住邊鎮喉嚨的手段了。

假設在天寶十四載的某日,聖人想開了,下詔讓安祿山入朝為相,安祿山也受到感召,真的欣然從命。現實歷史位面的那場浩大的安史之亂真的被消弭於無形。但是盛唐的治理危機之下,邊鎮的叛亂真的可以避免麽?

朔方、隴右、河西,哪一個不是個定時炸彈?

哪一個不會隨時將這個帝國引爆?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看看,從叛軍將領的角度,在天寶十四載的時候,他們心裏慌不慌?

十年前人家王忠嗣,是聖人皇帝親手養大的孩子,難道不比安祿山和皇帝更親?領著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難道不比安祿山這個東北一隅的三鎮節度地位、權勢更大?論聲望,難道不比安祿山這個死胖子更高?

但就是這樣一個頭號名將,聖人說翻臉就翻臉,說撤職就撤職,最後死得不明不白。這就是你大唐對一個邊將的態度,熱戀期小甜甜叫得賊膩歪,翻臉了就叫牛夫人,把你當一條死狗一樣丟一邊。反觀你大唐對那些宰相們呢?張九齡、李林甫失寵了,照樣過得好好的。這麽兩廂一對比,你說氣人不?

而王忠嗣貶官之後,他的那些部下們的遭遇,能不讓範陽的邊軍將領看了兔死狐悲?人家李光弼,堂堂正正的名將,王忠嗣身邊的二號人物,楞是因為王忠嗣的事情做了十年冷板凳,啥事兒也輪不上。

而就在天寶十四載的時候,安祿山也已經到了被猜疑的邊緣,再走幾步,就是當年王忠嗣的後轍。對於安祿山身邊的死黨來說,就問你怕不怕?

當然了,這些都是安祿山手下親信們可能的心路歷程。大部份邊軍將士,其實是不知情狀態,他們所知道的可能僅限於:聖人被奸臣楊國忠挾持了,特地設法傳了口諭給安大夫,說「遣祿山將隨身兵馬入朝來,莫令那人知」。這趟南下,乃是勤王!

至於他們什麽時候醒悟過來,原來叛黨竟是我自己,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唐朝邊軍的這個雷,註定是要爆的。而盛唐軍事的最強力量,都體現在了在至德二載長安城外的香積寺合戰。

安史之亂,唐朝版的「血龍狂舞」。安軍掌握著帝國東北部的節鎮,以範陽鎮為主體,同時佐以曳落河、同羅兵等僱用軍,總兵力大約20萬左右,數量與官軍相比占劣勢,但勝在指揮統一,軍備充足。

另一邊的平叛官軍,以朔方軍為主力,加上部份河東兵,以及從隴右、河西、北庭、安西等各大邊鎮調來的野戰兵力,還有唐朝各屬國(包括回紇在內)派遣支援的異族軍隊。數量占優,但是遠道而來,且指揮不統一。

至德二載,也就是安史之亂的第三年,雙方在長安城外的香積寺展開決戰,雙方都是當時最頂尖的軍隊,也都有十余萬參戰兵力。戰役以一種極為慘烈的拉鋸消耗方式進行,沒有花裏胡哨的戰術拉扯,只剩下一個個方陣的對沖。李嗣業帶領陌刀隊如墻而進,當者人馬俱碎的名場面,也是在這次香積寺之戰中發生的。

最後安軍因為兵力稍微劣勢而最後落敗,陣亡六萬人,官軍也損失慘重。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各鎮都兵力受損,如「血龍狂舞」中,坦格利安失去了所有的龍。安史軍的余部,成為了魏博、成德、盧龍三個藩鎮;而安西、朔方、隴右等軍,隨著唐朝西部國土的喪失,則成為了關中地區的涇源、靈鹽、鳳翔等地方軍。

也許盛唐的所有繁華,註定會與它的赫赫戰功一起爆炸,綻放成歷史長河中最盛大的一場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