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末人物誌——濟爾哈朗

2024-06-09歷史

聊到明末清初的歷史,濟爾哈朗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角色。。。

他的名氣雖然沒有多爾袞,皇太極那麽大,甚至還不如多鐸,豪格。。。其實他對清廷以及未來歷史的影響力是相當不可小覷的,放到整個職業生涯,他的影響力至少是可以和多爾袞分庭抗禮的。。。

濟爾哈朗雖然是愛新覺羅家族,但並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他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是他的哥哥。。。

建州女真起家,原始股東就是兩個人,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兄弟。。。

最早時期,整個部落只分了兩個旗,這兄弟兩個各管一旗,努爾哈赤最多算是公司董事長,舒爾哈齊則是手握實權的總經理。。。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總經理越來越不滿董事長的政策和作風,在協調無果的情況下,總經理決定從公司撤資,自己重新組建一個新公司,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經營。。。

董事長當然不肯接受,在董事長看來,你這又是撤資,又是做原公司競爭對手,幹的那是人事麽?必須嚴懲,不然有一學一,隊伍就沒法帶了。。。

董事長是黑道出身,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肉體消滅。。。

舒爾哈齊有9個兒子,老大和老三是他的得力助手,也被大伯努爾哈赤給哢哢了。。。

老二阿敏本來也差點沒命,因為平常和一幫堂兄弟混得關系很好,皇太極這幫兄弟去幫他求情,算是保住了小命。。。

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老爹死時,他才12歲。。。

稍微扯遠一點,建州女真這個公司初創時,還有一個天使投資人,就是努爾哈赤大老婆的娘家,這個大老婆也就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的生母。。。褚英和代善先後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大約也是天使投資協定的一部份。。。

後來這兩人的太子地位分別被廢,很明顯是董事長把公司做大了,要撕毀當初的約定。。。天使投資人對此也沒有任何反制措施,也沒有一個法院可以去起訴。。。

再說回濟爾哈朗,濟爾哈朗並沒有受到父親事件的太多影響,反而因為父親出事之後,他被努爾哈赤所收養,和大伯努爾哈赤以及皇太極,代善這些堂兄弟建立了深厚感情,所以在後來的職業發展道路上順風順水。。。

他是早早被封親王的幾個人,和多爾袞,多鐸,豪格是同一批,比阿濟格等要早不少。。。他是唯一一個非努爾哈赤嫡子嫡孫的八旗旗主。。。他是順治初期兩個輔政叔王之一。。。也是清開國8個鐵帽子王爺之一。。。

在多爾袞大權獨攬的時候,濟爾哈朗是多爾袞最大的威脅和對手,在多爾袞意外死亡之後,濟爾哈朗是推動全面清算多爾袞的最大推手。。。

濟爾哈朗生於明萬歷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1599年11月19日)。 在他十一歲時,父親舒爾哈齊因謀叛被努爾哈赤囚禁,濟爾哈朗遂被努爾哈赤收養,於後金天命年間受封為和碩貝勒,並「隨班議政」。

註:濟爾哈朗比多爾袞大13歲,比阿濟格大6歲,和努爾哈赤的第十子德格類年齡相近。。。

濟爾哈朗和哥哥阿敏都比較有能力,在努爾哈赤手下發展得不錯,阿敏是天命時期得四大貝勒之一,和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列;濟爾哈朗則是四小貝勒之一,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並列。。。

他首次嶄露頭角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當時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出兵攻打與後金結盟的科爾沁部,科爾沁部首領奧巴向後金告急,努爾哈赤派濟爾哈朗等人率領大軍援救科爾沁部,當後金兵進抵農安塔一帶,林丹汗聞訊逃遁。 翌年四月和十月,濟爾哈朗又參與征討內喀爾喀的巴林部和紮魯特部,取得勝利。

在此期間,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在汗位更叠期間,濟爾哈朗拒絕並勸阻了兄長阿敏拉他一起單幹的要求。 皇太極十分器重濟爾哈朗,對他及嶽讬、德格類三人的「恩養之厚」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兒子。

註:努爾哈赤死得比較突然,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皇太極繼位是幾個有議事權的貝勒們推選的,濟爾哈朗也是其中之一。。。

當然當時最有話語權的還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本來是指定的接班人,因為犯錯,被廢黜了太子地位,當然也就失去了接班的可能。。。

二貝勒阿敏是不願久居人下的,一直有自己的想法,遇此良機自然不想錯過,他也清楚自己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不可能接班的。。。於是他找了親兄弟濟爾哈朗,要拉著他一起單幹。。。濟爾哈朗比較冷靜,認為老爹當年想單幹都沒幹成,現在這種局面怎麽可能。。。所以勸住了阿敏,讓他不要沖動。。。

三貝勒莽古爾泰,在代善失勢之後,本來是有機會的,怎奈能力有限,人品也不行,遠遠跟不上野心,出了一些大昏招,被努爾哈赤所厭棄。。。最離譜的一件事是他居然親手殺掉了生母富察氏,當時富察氏因與代善私通的傳言,被努爾哈赤趕出宮去,只能住到兒子莽古爾泰家裏,莽古爾泰為討父親歡心,竟然自己殺掉了母親。。。從此失去了努爾哈赤和其他滿清高層的認可,完全沒有了繼承的可能。。。

所以能普遍被大家接受和認可的繼承人,也就只能是皇太極了。。。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派阿敏、濟爾哈朗兄弟及嶽讬等率三萬大軍進攻北韓及駐紮北韓境內的明將毛文龍部,濟爾哈朗等人率軍渡過鴨綠江、占領義州,率軍直取明軍毛文龍占據的鐵山,然後揮兵南下,北韓國王李倧逃往江華島,遣使前來議和。阿敏拒絕議和,企圖進占北韓王京,甚至圖謀自立。濟爾哈朗與嶽讬等人堅決反對阿敏的一意孤行之舉,阿敏迫於弟弟及其他各將領的壓力,只好與北韓議和撤軍。之後,濟爾哈朗又隨皇太極出征明朝,參加寧錦之戰。

註:關於北韓,皇太極的戰略是以打促和,為集中力量對付明朝做準備,阿敏居然不同意議和,這屬於是公然和皇太極對著幹。。。

深層次的原因是:阿敏始終沒有放棄單幹的打算,在北韓就想這樣,後來在永平四城時又有這種打算。。。皇太極雖然和阿敏的私人關系不錯,可是這種行為肯定是忍不了的。。。

天聰二年(1628年)四月,已西遷的察哈爾部固特塔布囊潛回阿喇克綽忒部舊駐地,號召蒙古諸部反抗後金,皇太極命濟爾哈朗與豪格率軍征討,殺固特塔布囊,收其部眾。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濟爾哈朗隨皇太極入塞攻明,帶領右翼四旗攻打大安口,並襲擊明朝援兵,五戰皆捷,馬蘭口、馬蘭營、大安口三城俱降。然後南下,會合阿巴泰率領的左翼四旗攻克遵化城,再揮軍西進,直逼北京,隨皇太極在德勝門下擊敗了滿桂等所率的明朝援軍。

註:這是皇太極期間,第一次入關劫掠。。。從此開始了關內人民的噩夢。。。

在後面的十幾年裏,明朝北部的軍民,都被禍害得很慘,有的地方還被多次禍害。。。

這次入關,收獲巨大,除了搶掠了大量的財物和人口,還幹掉了最大的對手薊遼督師袁崇煥,另外還捎帶著狠狠打擊了一下明朝朝野的信心和意誌。。。

關於袁崇煥,到底因為啥被以最殘酷的方式處死,這個是一個謎。。。不過肯定不會是那個傳說中的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十二月,濟爾哈朗攻打通州,焚毀大批船只,占領運河重要碼頭張家灣。翌年正月,濟爾哈朗隨皇太極率軍東進,攻克永平,斬殺自後金歸明的劉興祚。二月,皇太極率大軍出塞,命濟爾哈朗與阿巴泰、薩哈廉等領兵駐守永平,他在駐守期間,「察倉庫、閱士卒、置官吏」,致書招降附近各州縣,其中灤州、遷安降金。

註:這個劉興祚,是最早投降努爾哈赤的漢人之一,原本深得努爾哈赤的信任,委以重任,還把侄女嫁給他,也有說是養女。。。後因對努爾哈赤濫殺漢人的政策不滿,遂反叛逃回明朝。。。

劉興祚開始時在毛文龍帳下,後調到他處。他和後金多次對抗,因熟悉內情,並且作戰意誌堅定,因此給後金制造了巨大的麻煩。。。

劉興祚的叛逃,對於努爾哈赤和後金高層,打擊很大,以至於後來的清廷史料之中,關於劉興祚的記載大部份都被刪除。。。

所以能夠消滅劉興祚,算是濟爾哈朗的一個大功。。。

三月,皇太極讓阿敏接替,駐守關內四城,濟爾哈朗等在招降了榛果鎮後回到後金。 一個多月後,阿敏就在明軍攻擊下放棄了關內四城,倉皇逃回關外。皇太極震怒,治阿敏之罪並將其幽禁,然後將阿敏的絕大部份財產轉給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則率弟弟費揚武及侄艾度禮、顧爾瑪洪等宣誓效忠皇太極,發誓決不步乃父、乃兄的後塵。此後,他接替阿敏成為鑲藍旗主。

註:這次入關劫掠結束,大軍返回遼東,仍然留阿敏帶部份部隊留守占領的永平四城。。。

結果阿敏不但沒能守住城池,還因為組織不力,損失了上千名後金士兵。。。

最重要的是,在倉皇撤退期間,阿敏竟然下令將永平四城屠城。。。

阿敏的瘋狂做法,讓皇太極籠絡漢人,招降納叛,以永平為千金馬骨的想法完全落空。。。不但沒能籠絡住漢人,還激起了漢人的激烈反抗,幾年後的大淩河和錦州,守軍寧可吃人肉,也不投降,就是阿敏屠城的後遺癥。。。

皇太極宣布了阿敏的16大罪狀,將他監禁,鑲藍旗旗主一職也由濟爾哈朗接任。。。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後金設立六部,濟爾哈朗主管刑部事務,不久隨皇太極出征大淩河城,負責策應並攻陷周邊台堡,最終獲得勝利。

註:皇太極算是一個拓荒者,他積極中文化,將後金從一個地方部落前進演化成一個真正的王朝,官制等制度都是效仿明朝。。。

設立六部,核心目的還是將權力從旗主這些滿清貴族手裏,逐漸收回到皇帝手中。。。

六部的負責人雖然都是王族,比如豪格負責戶部,多爾袞負責吏部,多鐸負責禮部,濟爾哈朗負責刑部。。。不過掌握實際權力的是各部的掌政,這些人都是皇太極精挑細選的親信。。。

天聰六年(1632年)五月,濟爾哈朗隨從皇太極遠征蒙古察哈爾部,率領右翼四旗攻占了歸化城,收其部民千余人。

天聰七年(1633年)五月,明將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航海來降,濟爾哈朗等迎護其眾。六月,皇太極詢問諸王該先打明朝、北韓、察哈爾三者中哪一個,濟爾哈朗認為北韓不必征,而明朝是後金敵國,應先奪取明京畿數城駐紮,等待機會,並屯兵於山海關以東、錦州以西,騷擾明軍耕種,使其不得休息,又分兵一半於山海關前立營,半繞入關後,內外夾攻,如此則明朝必敗。

註:這次皇太極的問策,一是在征求各位高層的意見,二也是透過這個過程統一認識。。。

滿清高層絕大多數都主張以明朝為主要目標,差別在於攻明的具體做法。。。

最後采用的是多爾袞的策略,就是後來一直用的,不斷入關劫掠,給明朝放血,讓虛弱的巨人一步步瀕臨死亡。。。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濟爾哈朗受封和碩鄭親王。 其後清軍西掠塞內,東攻北韓,濟爾哈朗或留守沈陽,或率軍攻寧遠、錦州以策應。在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進攻松山、錦州的軍事行動中,濟爾哈朗九戰九捷,俘虜二千余人。

註: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稱帝之後的第一批親王,和代善,多爾袞,多鐸,豪格並列,已經進入當時滿清貴族的最高層。。。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濟爾哈朗領兵修整義州城,駐兵屯田,以長期圍困錦州。 其後,濟爾哈朗每三個月就與多爾袞等部輪換,輪番圍困錦州,並在錦州外圍與明朝援軍交戰。期間多次擊敗明軍,皇太極分賜有功將士,並加賜濟爾哈朗一匹禦廄良馬。

註:繞城挖幾十裏的深壕,圍困錦州,打持久戰。。。皇太極打的是呆仗,但是很有效,讓錦州城的祖大壽和北京城的崇禎都什麽頭疼。。。

九月,濟爾哈朗第二次同武英郡王阿濟格等圍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屢次出兵突圍,濟爾哈朗設伏城南,追斬明軍六十余人,他又遣輔國將軍務達海俘明運糧兵於杏山、塔山間。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第三次輪到濟爾哈朗部圍困錦州。濟爾哈朗於錦州城四面各立八營,挖深壕,沿壕築垛口,各營間以深溝相連,一如圍大淩河城之法,並透過策反明軍中的蒙古人而攻陷錦州外城,又在四月設伏擊退了自杏山而來的明朝援軍。

五月,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六萬援軍至松山,濟爾哈朗迎戰於松山西北,擊斬二千人,但清軍所受損失也不小,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為明軍所奪。六月,皇太極又命多爾袞、豪格代濟爾哈朗等圍錦州。

八月十四日,皇太極親征松山,與洪承疇所率十三萬大軍展開決戰,仍以濟爾哈朗留守盛京。大破明軍後,皇太極於九月初安排濟爾哈朗第四次接替多爾袞圍困錦州。 十一月,多爾袞再次被派往錦州,同濟爾哈朗一起圍城。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錦州守將祖大壽無計可施,終於獻城降清。四月,濟爾哈朗先後克塔山、降杏山,在拆毀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後凱旋,至此取得松錦之戰的勝利。

註:松錦大戰是明清最後一次戰略級別的大仗,可以說明朝費盡最後一絲力氣,好不容易才收羅到的一些精銳,丟了個一幹二凈。。。

從此以後,明朝對於清軍已經沒有還手之力。。。

還給皇太極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帶路黨,洪承疇。。。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死亡,由於沒有確立繼承人,引發諸王爭位,尤其是豪格與多爾袞相持不下。最後各方都退了一步,確定了立皇九子福臨為帝的方案。期間,濟爾哈朗曾提出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帝,第九子福臨為太子的建議。

註:皇太極和他老爹一樣,都是還沒有指定好接班人,就突然去世。。。

努爾哈赤好歹活到了68歲,在當時也算是高壽了。。。

皇太極才五十多,正值壯年,在死的當天,還招待來拜見的蒙古人,一起喝了不少酒。。。

所以對於皇太極的死,他本人和其他滿清高層,都是缺乏心理準備的。。。雖然皇太極的身體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比如經常流鼻血等等,但沒人料到會這麽嚴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猝死可能都是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努爾哈赤死的直接誘因可能是長時間泡溫泉,皇太極可能是因為飲酒。。。

雖然這兩次都沒有指定的繼承人,不過最後的接班也還算是順利,沒搞出什麽大亂子,如果是在中原王朝,這種情況多半會爆發激烈沖突,死一些人都是常規操作了。。。說不定還會引發內戰。。。其實,也和中原王朝還是草原王朝無關。。。即使在遼金這樣的王朝,皇位更替時,也經常是腥風血雨,沒幾次是順利交班的。。。

所以說,滿清真是運氣夠好,這幾個大檻,都安然跨過。。。但凡出一點問題,都不會有後面200多年的清朝。。。

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多爾袞負責國政,濟爾哈朗負責軍事。 九月,濟爾哈朗與阿濟格領兵攻陷寧遠和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斬殺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 ,十月進攻寧遠時,被吳三桂擊退。 十二月,他與多爾袞召集諸王群臣,認為國家大事不應由諸王群臣議論後再決定,而應直接由濟爾哈朗、多爾袞二人裁決才能提高效率、確保穩定,二人由此不管其他,專任攝政,分別稱「攝政和碩鄭親王」和「攝政和碩睿親王」。

註:這算是濟爾哈朗職業生涯的一個巔峰時期,是兩位輔政王之一。。。

這也是多方勢力的一種平衡,濟爾哈朗也算是代表豪格利益的一方。。。

選豪格的話,多爾袞一方不樂意,選其他人,豪格一方又認為不公平。。。

多爾袞表面上與濟爾哈朗勢均力敵,其實一直在排擠濟爾哈朗,意圖獨攬大權,濟爾哈朗被迫采取退讓態度,於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濟爾哈朗召集內三院八衙門堂官,要求他們「嗣後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等於承認自己的權力在多爾袞之下。

五月,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濟爾哈朗留守盛京。九月,濟爾哈朗隨順治帝進北京。十月,順治帝在北京登基,濟爾哈朗被加封為信義輔政叔王,獲賜金千兩、銀萬兩、緞千匹。 不過,這一加封實際上確立了多爾袞為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王的上下地位,連每年俸祿都只有多爾袞的一半,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三萬兩,濟爾哈朗作為輔政王一萬五千兩。

註:多爾袞搞政爭是一把好手,要說到彎彎繞,滿清高層裏能和多爾袞掰掰手腕的只有皇太極和代善。。。

皇太極當年收拾多爾袞,是手拿把攥,不說可以任意拿捏,反正多爾袞那點小九九皇太極一眼就能看透。。。

代善也是老狐貍,只不過年紀大了,不想摻和這些爛事,索性躲起來。。。

濟爾哈朗按說也算是厲害的,還有那個嶽托,然而和多爾袞還是差點段位。。。

剩下的像豪格,阿濟格這些,差得就太遠了。。。

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多爾袞借口鄭親王府台基超過了規定的尺寸,罰濟爾哈朗銀二千兩。 此後濟爾哈朗被罷免輔政權,不再稱輔政王。七月,多爾袞安排其同母弟多鐸為輔政王,全稱輔政叔德豫親王,這意味著濟爾哈朗的輔政權被多鐸取代。

註:多爾袞這種所謂成熟的政治家,對於政治對手是沒有任何溫情可言的,步步緊逼。。。

濟爾哈朗對於多爾袞的沖天怨氣,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雖然多鐸替代了濟爾哈朗的地位,多爾袞對於親弟弟多鐸也是非常提防的。。。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告發濟爾哈朗,說太宗初喪時,濟爾哈朗不舉報兩黃旗大臣謀立肅親王豪格,以及扈從入關期間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議罪當死,遂興大獄。勛臣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諸子侄皆受到牽連。

多爾袞從輕發落,降濟爾哈朗為多羅郡王,罰銀五千兩,肅親王豪格則被幽禁。 閏四月,復濟爾哈朗鄭親王爵。九月,濟爾哈朗被封為定遠大將軍,率師南下湖廣。十月,道經山東,鎮壓了山東的抗清義軍,俘獲了義軍首領李化鯨、李名讓等,後又將降將劉澤清以反叛罪名誅殺。

註:這些舉報,就屬於赤裸裸的秋後算賬了。。。多爾袞地位已穩,開始清算豪格,將其幽禁。。。對於濟爾哈朗,還不能過於重處,於是也是皇太極的老招數,先扣幾個大罪名,再假意寬容地放一馬。。。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濟爾哈朗進入湖廣,進攻南明永歷政權和大順軍余部。當時南明永歷政權和大順軍余部已結成松散的抗清聯盟,何騰蛟、馬進忠等占據湘潭,李過等占據辰州,堵胤錫等占據永興,王進才等占據寶慶。濟爾哈朗命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固山額真阿濟格尼堪統領八旗精銳為前鋒,自率大軍繼後,攻破湘潭,殺何騰蛟。然後清軍由永興直趨辰州,李過敗走,逃往廣西。接著,濟爾哈朗派尚書阿哈尼堪攻克寶慶,又派兵連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諸路兵馬。七月,分兵攻靖州、衡州,斬殺陶仰用,擊破胡一青,向南進至廣西全州,向西進至貴州黎平府及烏撒土司,先後攻克了六十余城。 八月,清廷令其班師。

註:李自成死後,闖營殘部由李過帶領,在堵胤錫的撮合下,和南明合作,改稱為忠貞營。。。

奈何南明雖然已經是偏居一隅,還是要繼續黨爭內鬥。。。你堵胤錫支持的,我何騰蛟就要反對。。。那還能有個好?

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濟爾哈朗凱旋,獲賜金二百兩、銀二萬兩。 十一月,多爾袞率包括濟爾哈朗在內的諸王出獵於古北口外,十二月即病死,其胞弟阿濟格欲承襲攝政,暗中派人到北京召其子勞親等,令其多率兵馬前來,企圖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依附自己。兩白旗大臣為防止被阿濟格強行吞並,遂向濟爾哈朗等告發阿濟格欲謀亂奪政。

濟爾哈朗與巽親王滿達海商議預防之策,多爾袞柩車還京時,行至石門,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監視阿濟格入京,防止了政變的發生。

其後,順治帝親政,濟爾哈朗拉攏理政三王(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告發多爾袞的篡位陰謀,導致多爾袞身後遭到清算,其同母兄阿濟格及其他黨羽均被肅清。

註:多爾袞死時才39歲,官方記載是打獵時墜馬,摔傷膝蓋,不治身亡。。。

這種戎馬半生的馬上將軍,打個獵居然墜馬,然後還傷重不治,不由得不讓人起疑。。。

據說臨死前多爾袞把哥哥阿濟格找來,兩人密談了很久。。。

所謂阿濟格的謀反大約就和此有關。。。多爾袞當權時,優先選親弟弟多鐸當助手,多鐸死了,哥哥阿濟格毛遂自薦,也要當叔父攝政王,被多爾袞一通猛批。。。一是因為多爾袞和阿濟格的感情沒那麽好,當然更主要還是因為阿濟格是不適合那個位置的。。。

現在多爾袞自己都要掛了,這個基業想來想去還是得交給阿濟格,雖然他不怎麽合適,可已經是能找到的最合適的一個。。。

阿濟格多半是按照和多爾袞商量的,想要接手多爾袞的地盤,謀反是不可能的。。。不過對於順治和濟爾哈朗來說,這和謀反也沒啥區別。。。

你阿濟格敢動這個心思,那當然要收拾你。。。

你多爾袞惡貫滿盈,必須要全面清算你。。。

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濟爾哈朗被順治帝加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此後他成為對順治帝最有影響力的大臣,如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帝兩次不顧反對要出關謁陵,都是被濟爾哈朗成功勸阻的。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濟爾哈朗上疏勸諫順治帝為政務必守信,並建議設定起居註官於左右。五月,濟爾哈朗病重。初七日,順治帝前往王府探視,問他有什麽要叮囑的,濟爾哈朗說:「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答,不勝感痛!惟願以取雲貴、滅桂王為念。且滿洲兵甚少,而能破流賊、取京都,應加撫恤。」順治帝垂涕道:「天何不令朕叔長年耶?」說罷痛哭。第二天(即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濟爾哈朗去世,享年五十七歲,順治帝輟朝七日,賜祭葬銀萬兩,為他立碑紀功。

註:可以看出濟爾哈朗這個人還是知道進退的,至少順治對他的分寸感非常認可。。。所以,可以說濟爾哈朗才是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康熙帝贈謚號為獻。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賢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命濟爾哈朗等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