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六大兵團參戰,哪一位兵團司令最沒存在感?

2024-07-18歷史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六大兵團參戰,其中的六位兵團司令員大多數都聲名顯赫,但有一位司令員卻鮮為人知,許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曾赴北韓戰場。他是誰?

首先入朝的是第十三兵團,其司令員為鄧華。鄧華作為彭老總的副手,後來接替彭老總成為誌願軍司令員,是唯一指揮過百萬大軍的開國上將,存在感極強。

其次是第九兵團的司令員宋時輪,他同樣具有很強的存在感。第九兵團在長津湖經歷血戰,盡管許多士兵遭受嚴寒,依舊給美軍造成重創。宋時輪因此成為最具爭議的誌願軍兵團司令員。

第十九兵團的司令員楊得誌後來也曾擔任誌願軍司令員。第二十兵團的司令員楊成武離京赴朝前,毛主席親自為他舉行了送行宴。加上繼任者楊勇,他們構成了周總理所言的「三楊開台」。

這三位楊姓將領均被派往北韓戰場,其中楊成武因病返回國內,而楊得誌與楊勇則都曾擔任誌願軍司令員,他們均是北韓戰場上名聲顯赫的將領,名聲將流傳後世。

另一位著名將領是第三兵團的司令員陳賡,他的名聲甚至超過了鄧華和三楊。陳賡兩次赴朝,深受彭老總的信任。彭老總回國時,曾讓陳賡代理他的職務。因此,陳賡曾擔任過誌願軍代司令員,雖未正式任命。

這五位兵團司令員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存在感。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參戰的兵團,卻不為人熟知,這就是第二十三兵團。第二十三兵團是後期編制的一個特殊兵團。

在解放戰爭末期,受解放軍感召及傅作義的影響,原國民黨將領董其武在綏遠宣布和平起義,建立了毛主席所提的「綏遠方式」。起義後,董其武率領的部隊被改編為第二十三兵團。

董其武,一位抗日名將,懷抱一腔愛國熱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他主動請纓,希望前往北韓作戰,捍衛國家。經軍委研究,批準了董其武的請求。1951年9月,董其武率領第二十三兵團的七萬大軍奔赴北韓。

這是第一支由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的部隊前往北韓,標誌著毛主席「綏遠方式」的巨大勝利,意義重大。初期,為了照顧起義部隊的情緒,彭老總沒有立即派遣第二十三兵團上前線,而是交給董其武一個重要任務:兩個月內完成修建三個飛機場的任務,支持誌願軍的空中作戰。董其武圓滿完成了這項任務。彭老總準備將第二十三兵團調至東海岸,參與對美軍的直接作戰。正當董其武準備與美軍交戰之際。

然而,隨著北韓戰場形勢的變化,和談開始,大規模戰鬥暫停。因此,中央軍委命令第二十三兵團返回國內休整。盡管兵團成員多次書寫血書請求留戰,但最終第二十三兵團還是返回了國內。

他們在北韓的時間雖然只有三個月,且未參與實際戰鬥,主要任務是修建機場,並未立下顯著戰功,也未像其他五個兵團那樣在戰場上留下傳奇般的故事,因此給人的印象不深。

1955年大授銜時,董其武與其他五位兵團司令員一樣,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