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83年王輝球重上井岡山,晚年回憶:毛主席堅定了我幹革命的信念

2024-02-28歷史

前言

1983年10月,已經72歲高齡的王輝球中將登上井岡山。這次來到井岡山,王輝球老將軍心裏十分感慨。因為,他把這裏看做是他的另一個故鄉。

在井岡山上,王輝球寫下了一句動人的詩句,以此來表達他對當年上井岡山參加革命鬥爭的深切懷念之情:「 喜看今朝振興中華,莫忘昔日艱苦歲月!

王輝球:任何人也阻擋不了我選擇的這條道路

那天,站在巍巍的井岡山上,王輝球的內心知道,當時之所以會下那麽大的決心上井岡山幹革命,與毛主席的講話是分不開的!對於當時的場景,王輝球至今都歷歷在目:

1928年1月24日,臂帶紅袖章,手拿梭鏢的王輝球參加了在遂川縣李家坪召開的遂川縣工農民主革命政府成立大會。

那時候,王輝球雖然也向往革命,但是信心並不堅定,無外乎是一腔熱血。

在大家的等待中,有幾個人來到會場。頓時,會場內掌聲雷動。在大家的註視下,有幾個人走上了大會主席台。在這些人中,王輝球認識的不多,譚震林是其中之一。

在這次大會上,毛主席親手將紅布包好的大印交給了一位普通農民王次淳,並對台下群眾說:「 這位就是你們的縣長,叫王次淳。前幾天還在地裏挑大糞,過去的泥腿子今天要當縣長啦。如今農民當縣長,這可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大喜事喲!

後來,毛主席又發表了一場熱情洋溢的講話。

聽了毛主席的講話,台下的王輝球深受教育,感到跟著共產黨、毛主席幹革命,就有奔頭!

這也是王輝球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對於毛主席的第一印象,王輝球說,毛主席有著「 高高的個子,穿著一身粗布的中山裝,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 」。

然而,毛主席的大名,王輝球也是聽說過一些的,知道他領導了一支土豪劣紳都害怕的紅軍隊伍。

1911年11月8日,王輝球出生在萬安縣芙蓉鎮雁塔村一貧苦農民家庭裏。原本,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裏,王輝球是沒有機會上學的。

然而,當時在王輝球家村子裏有一所免費小學,王輝球便有了上學的機會。小學畢業後,王輝球考入了縣立第一高等小學。

就在王輝球在高小讀書的時候,父親生了重病,導致家裏的經濟非常困難,客觀上很難支撐王輝球繼續讀書。

1927年1月,母親不得不作出艱難的決定,讓王輝球到鄰縣遂川的一家雜貨店裏,當學徒。

做學徒的日子,王輝球的日子過得並不輕松,每天都被要求劈柴、做飯、擔水、掃地、跑腿,從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疼。

身體的勞累並沒有讓王輝球產生抱怨,但對世道的不公平,王輝球感到十分怨恨。尤其是那段時間,看到國民黨反動派到處抓人,殺人放火,王輝球都會感到痛心疾首。

在遂川縣一個布告上,王輝球看到了中共遂川縣委書記陳正人的名字,他不知道,這個人到底犯了多大的錯誤,要國民黨反動派公開懸賞捉拿。甚至有些人借著捕獲共產黨人的機會,騎著高頭大馬,在人前耀武揚威。

在那些人的身後,是一大幫土豪劣紳的前呼後擁,陪盡了笑臉,人後卻又欺負窮苦百姓。對此,王輝球非常氣憤。

一天,王輝球在高小時的老師文章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請他把自己藏起來。對於這位老師,王輝球很有好感。那時候,老師不但對王輝球很好,就連學習差一些的學生,他都從來不責備,對他們關愛有加。

從老師東張西望的表情中,王輝球判斷他很可能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然而,王輝球卻沒有退縮,毫不猶豫地冒著危險,把老師藏在店裏。

在國民黨反動派前來搜查的時候,王輝球巧妙地與之周旋,好不容易才讓老師擺脫了被捕的命運。

然而,在不久後,王輝球還是得到了這位老師被殺害的訊息。在訊息裏清楚地說明,老師就是一名共產黨員。對此,王輝球感到十分痛苦。在心裏萌生了鬥爭的念頭,毅然寫道:「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1928年1月,有訊息傳來,在井岡山活動的工農革命軍決定派部隊,向遂川進軍,為首的便是毛主席。

這個訊息,讓遂川縣城裏的大小土豪劣紳非常恐慌,這些人爭先恐後地逃離大門宅院,遠走他鄉。

看到這樣的場景,王輝球心想,那些作惡的人這麽怕共產黨的隊伍,說明共產黨就是為勞苦大眾謀解放的。

1月5日,經過幾天的盼望,王輝球終於在縣城裏看到了紅軍隊伍。這天,王輝球感到熱血沸騰,每一個毛孔裏都充斥著興奮,就連幹苦活的時候,都覺得充滿了勁頭。

過了幾天,王輝球正在店裏忙活,有人來到店裏,動員他去參加店員工人集會。

聽了那人的話,王輝球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會場。這時,有一個個子不高的陌生人正在講話。旁邊的人告訴他,此人就是擔任過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的共產黨員譚震林。

在講話中,譚震林對大家說:「 工人沒有組織就沒有力量,只有組織起來勇敢鬥爭才有出路,要求大家組織工會。

聽了譚震林的講話,王輝球感到心情激奮。

1月24日,遂川縣舉行了遂川縣工農民主革命政府成立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毛主席發表了激情講話,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

會上,毛主席說:「 建立蘇維埃政權是遂川縣人民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的一件大事,有的群眾對我們的政策還不太曉得,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宣傳我們的政治主張,讓老百姓了解我們的政府是幹什麽的,為誰辦事的。

聽了毛主席的講話,王輝球非常激動,堅定了他參加革命的決心。隨後,王輝球立即報名參加了店員工會和工人赤衛隊。

報名後,王輝球領到了紅袖章和梭鏢。於是,王輝球便將紅袖章套在手臂上,扛著梭鏢來到街上,向群眾宣傳,動員大家參加打土豪分財產的鬥爭。

後來,王輝球又見到了毛主席為工農革命軍制定的六項註意,即:「 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2月,就在解放了的遂川人民紅紅火火地過新年、鬧元宵的時候,贛軍第27師以一個營的兵力,占領了寧岡縣新城,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一次「進剿」。

於是,毛主席決定回師救援。從此,王輝球自願跟隨著遂川縣赤衛大隊,隨毛主席領導的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開始了他參加革命的新篇章。

對此,王輝球在後來回憶說:「 過了舊歷年後的二月份,革命軍要離開遂川縣城。店員工會和赤衛隊動員,問誰願意跟工農革命軍走?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有些好心人勸我:‘不要去,要連累家庭,要殺頭的。’我說:‘我不怕殺頭!任何人也阻擋不了我選擇的這條道路!’

2月18日,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工農革命軍與前來進犯的敵人激戰,攻克了新城,全殲了守軍一個正規營和一個靖衛團共500多人,擊斃了守軍營長、活捉了寧岡縣長,粉碎了贛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一次「進剿」。

對此,王輝球感到非常高興。後來,王輝球又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期間,王輝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中央紅軍失利,不得不開始長征。對此,王輝球感到十分難過,但他毅然決然地跟隨部隊,參加了長征。

在長征開始的時候,王輝球任職紅一師宣傳科長。期間,為了做好本職工作,王輝球總是帶領隊友進寨入戶,宣傳發動群眾,傳播革命理想信念。

12月24日,天氣特別寒冷,王輝球在行軍過程中擡起頭,發現有一處懸崖非常適合寫標語,便帶著一名隊員冒著雨水塗寫標語。

就在王輝球書寫的過程中,突然感到腳下一滑,緊接著便從山崖上跌落下來,摔得不省人事。

看到王輝球摔下了懸崖,那位戰友立即大叫,卻是沒有任何回音,便以為他犧牲了。

到了半夜的時候,王輝球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腿摔斷了,無法行走。後來,野狼聞著血腥味來到王輝球的面前,向他發起攻擊,王輝球便掏出短刀,與野狼進行生死搏鬥。

然而,王輝球的體力很快便被耗盡了。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 準備餵狼了 」。就在這時,幾名奉譚政之命,前來尋找他的戰友趕來,才將王輝球救了回來。

對於譚政的救命之恩,王輝球在後來寫了一首感恩詩,其內容為:「 劍河山高雨不停,腿折骨碎昏不醒。譚政救護上擔架,階級兄弟救我命。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王輝球擔任了紅二師任宣傳科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王輝球擔任了115師343旅685團宣教股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

作為八路軍的一名宣傳幹部,王輝球在任職期間,在宣傳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後來,王輝球擔任了魯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教導第三旅政治部主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長。

1944年,王輝球奉命回到延安,參加了中央黨校二部十八支部的學習。1945年4月,王輝球參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不久後,王輝球被任命為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期間,王輝球被任命為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戰略進攻。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第16軍成立,王輝球擔任了政委。12月,王輝球調任貴州軍區政治部主任兼貴州省委宣傳部長。任職期間,王輝球參加了當地的剿匪運動。

1953年1月,中央軍委任命王輝球為空軍政治部主任。後來,空軍政治學校成立,王輝球又兼任了校長。

1955年,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王輝球被授予中將軍銜。

後來,王輝球又先後擔任了空軍副政委、政委。任職期間,在最艱難的那段歲月裏,王輝球堅持不隨便表態,堅信黨中央,堅信毛主席,堅守在崗位上,任勞任怨,忍辱負重,為維持空軍的穩定、保證防空作戰和空中防線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5年,在毛主席的批示下,王輝球被任命為沈陽軍區政委。

1981年,在中央的批準下,王輝球離職休養。1983年10月,王輝球重回井岡山,題寫了一首詩,這便發生了開頭提到的事情。

2003年9月8日,因病醫治無效,王輝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縱觀王輝球的一生,他真正地做到了堅守初心,信念如磐。晚年,王輝球總是把井岡山看做自己的另一個故鄉,經常向身邊的人講述他在井岡山跟隨毛主席參加革命的故事,回念犧牲在那裏的革命戰友。

王輝球去世後,親屬根據他的遺願,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井岡山北山烈士陵園的靈堂裏,和犧牲在這裏的戰友們一起長眠在這座大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