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經國蔣緯國兄弟倆從小感情篤深,分隔十幾年重逢時感覺怎樣?

2023-12-24歷史

1922年,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炮轟總統府,情形十分險惡,而這時恰值蔣介石在浙江家居。

孫中山脫險後,急電蔣介石前來,電文是:

「寧波、江北岸、引仙橋、10號:蔣緯國先生。事緊急,盼速來。孫文,巧。」

這時蔣緯國年僅6歲,蔣介石竟把他的名字,留作與孫中山通訊時使用的代號。

孫中山發電報給蔣緯國,就是發給蔣介石,孫中山用蔣緯國的名字與蔣介石聯系,對於蔣氏兄弟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快事。

然而,蔣介石對蔣緯國的鐘愛,由此可見一斑。

蔣經國、蔣緯國雖然是否為親兄弟不得而知,但幼時兩人就情誼甚篤。

1925年以前,蔣介石還只是一位青年將領,蔣經國和蔣緯國兩兄弟,有時就被父親帶在身邊。

在外作戰,有時一切食宿都簡陋,蔣介石睡覺時,也僅能睡在臨時搭的行軍床上,碰到冬天天冷,沒有暖和的鋪可以睡。

蔣介石的行軍床太窄,兄弟二人只能有一個人跟父親擠在床上,另一個必須睡在冰冷的地上。

每到這個時候,蔣經國都會讓弟弟睡在床上,自己睡在地上。以後次數多了,蔣介石過意不去,就協定兩兄弟,輪流睡在床上。

有時候,蔣緯國在地上睡了一夜,醒來時嘴唇發紫,蔣經國會上去揉揉他的面頰,拉住他的手,教他跳躍暖身。

兩兄弟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感情卻很好。

1926年,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

此時,蔣經國赴蘇聯留學,蔣介石便把次子蔣緯國帶在自己身邊,和陳潔如生活在一起。

在蔣緯國11歲時,蔣介石與陳潔如宣告仳離,隨即陳潔如離開上海赴美國「進修」。

蔣介石又把蔣緯國交給姚冶誠,帶到蘇州,拜吳忠信、王唯仁夫婦為「幹爸」「幹媽」。

他起先住在吳家,蔡貞坊七號院的房子蓋好後,姚冶誠便帶緯國住進去。蔣緯國從此進入蘇州東吳大學附屬小學、中學就讀。

1927年,蔣緯國被送到蘇州托養給吳忠信夫婦不久,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這樣,在蔣緯國的家庭生活中,又多出個「繼母」。

蘇州求學的八、九年間,是蔣緯國生活較為安定的一段時日,幼年時代的顛沛流離告一段落,正規化的學生歲月開始了。

1931年,16歲的蔣緯國中學畢業,立誌從戎,於是打算去報考軍校。

不料這一年,他暑假割治扁桃腺,流血過多,遵醫生所囑,暫時不能從軍。

蔣介石安慰深感失望的蔣緯國說:「既然決定做一個現代的職業軍人,不妨先打好理工基礎,懂得政治、經濟、社會之後再為伍。」

這樣,蔣緯國就進入東吳大學攻讀,先在理學院,後入文學院,整整學習了4年。

由於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一度失和,蔣經國長期滯留蘇聯,蔣介石對在身邊的蔣緯國給予了深深的父愛。

此刻,蔣緯國還不無回戀地告訴哥哥:

「從小,父親就是我最要好的師長、最要好的朋友!他只要在家就會教我讀書、陪我練字,我們之間無話不談。

他從不曾打過我或大聲責罵,是對是錯,他都會清清楚楚的從正面教導我,我們之間沒有代溝!

我最記得,每當他在前方打仗打得最危急、最激烈時,或當他遭受國內外各方大壓力時,他總喜歡把我叫到他身邊,以紓解他所承受的壓力。」

知道父親寵愛弟弟,蔣經國此刻並無嫉妒,由衷地為他高興。

「後來呢?後來你是怎麽過的?」他饒有興趣地問。

蔣緯國告訴他,1936年他接受了蔣介石的安排,攜帶著朱家驊介紹函,遠赴德國留學,研習軍事。

也就在這年年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主張「聯共抗日」的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兵諫」,扣留於西安。

蔣介石一度不抱「生還」之希望,「遺書」於宋美齡:

「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兒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

蔣介石「臨終」而牽掛不能釋懷者,「唯經國、緯國兩兒」。

這時候,蔣經國尚留蘇聯,蔣緯國亦在德國,蔣介石之「舐犢之情」,躍然於字裏行間。

蔣經國現在聽到父親的所言所行,感動得漣漣淚下。

蔣緯國於1936年底抵達德國後,先入柏林大學學習德文四個月,並在一德國貴婦人處熟悉禮儀三個月。

以後又以中國陸軍少尉之階銜,在德國分別隨侍國民黨「軍事泰鬥」蔣百裏、德國第七軍團司令官馮.萊謝勞學習約三五個月,並在德裝甲部隊見習。

1937年秋加入德國山地兵師第98團受訓,從二等兵升至班、排長及教導連連長等職,現在正請假回國。

蔣緯國去學軍事,無疑走的是「經武」這條路,蔣經國知道父親在內心裏對於「經文緯武」這一初衷並沒有改變,現在既已回國了,他便不再像在蘇聯那樣掩飾自己的思鄉思父之情了。

此刻,他更希望盡快見到闊別12年的父親,至於那苦命的母親毛福梅,他倒在於其次了。

於是,他不再在香港久留,直接坐船前往上海,再奔南京,去見已經君臨天下的父親蔣介石了。

蔣氏父子【第40期】

蔣緯國

作者簡介

自小喜歡文字,小學生時,作文已常做範文。文青時期,多篇文章獲獎。風雨幾十年,愛好未改,喜讀文史,堅持寫作,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