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野南下第一仗,42軍因輕敵損兵近3千人,軍長向林帥檢討認錯

2024-02-06歷史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在東北野戰軍(四野)強大軍事壓力下,傅作義最終被逼降,率北平二十五萬國民黨重兵接受改編,作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事實上並未給四野造成重大人員損失。

在北平順利解放後,北方戰場的三大戰役全部結束,核心區域大部解放。四野是當時全軍的戰略機動大軍,這樣一只重拳,無疑還要在接下來的解放南方作戰中承擔重要任務。由於連續在東北戰場、華北戰場展現出強大統治力,蔣軍對於四野百萬大軍南下呈現聞風喪膽的狀態。不過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49年四野南下的第一戰打得並不好,損兵近3000人,對手還不算太強,只是一支蔣軍雜牌軍,這是怎麽回事呢?

四野要渡江,首先需掃清北方僅存的國民黨據點,尤其是平漢鐵路沿線之敵。此時國民黨40軍還盤踞在河南新鄉和安陽兩座城池,配合地方民團、保安團,總兵力達到3萬人。明明淮海戰役已經結束,國軍損兵55萬,少量殘余部隊退到江南,怎麽還會有殘存的國民黨正規軍呢?

新鄉和安陽原屬中原野戰軍戰區,48年淮海戰役打響後,中野的主要任務為攻打宿縣和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華東野戰軍任務更重,是淮海戰役主力,大家都沒時間搭理這兩地的國民黨雜牌軍。40軍原為西北軍系,抗戰時為龐炳勛所部,解放戰爭期間戰鬥力和裝備都較差。

49年4月,二野、三野準備從東線渡江,四野南下可以順手拔掉這兩地的殘余蔣軍,由此便將解放安陽、新鄉的任務交到了四野42軍(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手上。三大戰役後,四野兵強馬壯,一個軍就有六萬多人,42軍雖然不是38、39、40、43軍這樣的王牌部隊,成立時間也比較晚,但總兵力達到6萬7千人,官兵素質、士氣和武器配備都遠遠不是新安兩地的國民黨軍能相比的。

然而這也滋生了42軍的輕敵思想,當時該軍軍長為吳瑞林,分析認為安陽只有40軍一個師(另兩個師在新鄉)駐守,只要集中實力攻下安陽,新鄉守軍便可能直接被逼降,於是命令部隊攻打安陽城。這個思路是沒錯的,但是實際打起來出現了很大問題。

原來42軍先鋒部隊不把敵40軍放在眼裏,認為對方在安陽只有一個師,東北和華北的中央軍主力都被四野殲滅殆盡,何況一個小小的雜牌師?結果敵人做了困獸猶鬥的準備,雖然火力不強,卻預先在城外修築了數百個暗堡,配合城墻工事,在戰役初期給42軍造成了重大殺傷。42軍事先沒有做充分的戰場勘察,對對手布置的陷阱毫無預期。吳瑞林軍長見敵人抵抗如此頑強,只得暫時收兵,並為自己部隊的輕敵及損失向四野首長林帥寫了嚴肅的檢討書,林帥指出了42軍打得不好,但沒有進一步責罰吳軍長。

四野很重視南下第一戰,盡管知道42軍是因為輕敵才沒有打好,仍然額外加強了42軍的兵力和重武器配置,以便加速攻下安陽,不使渡江作戰受到耽擱。野司迅速把主力38軍直屬重炮團及47軍的160師調撥吳瑞林統一指揮,攻守雙方總兵力達到了10萬對1.4萬,火炮比例更是誇張的50比1。

在巨大的軍事優勢及首戰意外受阻的刺激影響下,42軍接下來對安陽國民黨守軍發動了天崩城塌般的猛烈攻勢,借助重炮火力齊射、炸藥炸毀城墻等手段,僅用2個小時便快速破城,守敵1萬余人遭到全殲。正如吳瑞林所估計,新鄉守軍見安陽失守,很快選擇了向四野投誠。

由於先前的輕敵,42軍此戰傷亡近3000人,絕大部份都是第一次攻城時在外圍遭到敵人殺傷。安陽一戰,可見部隊實力再強,輕敵的心理也萬萬不能有,否則就會付出慘痛代價。經過解放戰爭後期的不斷錘煉,吳瑞林的四野42軍從一支半主力部隊快速成長為四野主力,一年後揚威抗美援朝戰場,表現比38軍、39軍等王牌部隊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