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立夫建議和談,蔣經國認為危險

2024-01-30歷史

圖丨陳立夫陳立夫先生,一生心系國家統一。他曾在1992年接受首批訪台記者時,表示:「只要國家需要,我就會去大陸,我的最大心願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安樂。」

在他的晚年,更是希望祖國統一,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期盼:「如果祖國統一那該有多好哇!」 1949年1月底,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百萬大軍已經準備在長江北岸渡江。

此時,國民黨政治中心南京形勢危急,蔣家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還發起了逼迫蔣介石下台的行動。

面對眼前的重重危機,蔣介石內心萬分焦急,於是在1月16日召集了國民黨會議,討論應對時局的對策。在這個會議上,一些人,包括部份國民黨人士主張政府應該迅速向中共求和。

陳立夫也參加了這個會議,他雖然反對求和投降,但由於局勢的發展,他已經失去了當年的自信,沒有了把握。 此時,蔣介石的下野只是時間的問題,國民黨政權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就是你們一班人!」

陳立夫在政治漩渦中摸爬滾打,深深理解到自己與蔣介石的緊密關系。他機智地等待蔣介石的氣消後,再晉見他。這次,蔣介石的態度明顯改善,對陳立夫熱情款待,令陳立夫心中的不滿消散。

蔣介石私下透露給陳立夫,要他在政府中遊說孫科等要員,不要與李宗仁合作。陳立夫接旨後,開始秘密行動。他的努力使得李宗仁這位中華民國代總統幾乎被架空。

這說明了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之激烈。面對危機,不同派系的人仍然抱有成見,內鬥不斷,加速了國民黨的垮台。陳立夫最終跟隨蔣介石逃往台灣。

蔣介石復職後,面對台灣的恐慌、混亂和人們的生存困境,采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局勢。他調整了各級官員,支持蔣經國和陳誠的勢力,為接班人鋪平道路。

然而,陳立夫並未在新的任命中獲得職位,這似乎預示著他政治生涯的結束。盡管陳立夫對蔣介石忠誠,但在台灣的經歷讓他對蔣的行為感到不滿。

因此,他提出遠離台灣,意圖試探蔣介石是否真的不再使用自己。

蔣介石批準了陳立夫的去美報告,陳立夫一家準備出發,但他還是向蔣介石辭行,以顧及各方影響。雖然蔣介石對陳立夫有所不滿,但還是給了他五萬美元作為路費。

1950年8月4日,陳立夫帶著家人去瑞士開會,然後再去美國寄居。盡管送行的人很多,但陳立夫內心卻十分痛苦,因為為蔣介石服務多年,卻落得被遺棄的下場,還要離開故國。

陳立夫和蔣介石揮手告別,當他離開台灣後,他先去了瑞士,然後隱居在美國紐澤西州湖林城外的萊克塢鎮。剛開始,他對台灣的政治情況非常關心,希望能重返政界。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認清現實,不再關註台灣。然而,由於長期從事政治工作,突然的寧靜讓他有些不適應。

於是,他和夫人孫祿卿一起,透過銀行貸款和朋友們的資助,創辦了一個小型養雞場。雖然只有他們兩人經營,但他們最終養了6500多只雞。

1951年8月25日,陳立夫的哥哥陳果夫病逝,他在美國無法參加哥哥的葬禮,這讓他非常遺憾。他只能在大西洋岸邊灑淚遙祭。

圖丨陳果夫舊照陳果夫病逝後,陳立夫對從政的熱情逐漸消退,轉而將精力投入養雞業。為了掌握養雞的專業知識,他常常研讀相關書籍,並學會了給雞打針、餵藥、撿蛋等技能。

為了節省運費,陳立夫甚至買了一輛二手車親自駕車銷售雞蛋。經過陳立夫夫婦的精心經營,養雞場不僅沒有虧損,反而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陳立夫發現在養雞的過程中,他找到了比從政更有趣、更順利的感覺。這讓他從過去的苦悶情緒中解脫出來。當他的孩子們問他為什麽要養雞時,他幽默地回答說:「雞比人聽話,雞比人好管。」

陳澤寵回憶起父親養雞的日子,一家人生活規律,雖然辛苦但也其樂融融。陳立夫閑暇之余喜歡看書,特別是【易經】,他深入研究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寫下許多讀書心得,最後匯整合冊,名為【四書道貫】。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後大受歡迎,陳立夫對此非常陶醉,找到了精神寄托。然而,他隱居在萊克塢的訊息被曝光後,時常有記者和作家來訪,他總是熱情接待,與客人分享他的農產經營和讀書體會。

盡管陳立夫在美國度過了晚年,但蔣介石並未忘記他。1952年,國民黨對組織進行「改造」,給陳立夫賦予了「國策顧問」和「總統府資政」的虛職,並定期寄送薪酬。

然而,陳立夫在美國只是從事「養雞」和「辦農場」的工作,不能幹涉台灣事務。1957年,國民黨八大召開,陳立夫被提名為中央評議委員,蔣介石繼續給他寄錢。

但是,此時陳立夫所屬的派系已經垮台,沒有任何威脅,而蔣經國則成為了台灣新一代的政治強人。

圖丨蔣介石曾多次請求陳立夫回台灣看看,但都被陳立夫義正言辭地拒絕了。1961年,陳立夫接到蔣介石從台灣發來的電報,告知他的父親病危,需要他立即回台灣。

陳立夫內心百感交加,他十年前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80歲的老父親,內心充滿了愧疚。當初哥哥陳果夫病逝,他沒有回去,如果這次父親病逝,他再不回去,一定會被人們指責。

陳立夫晚年回到了台北,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包括陳誠、蔣經國、莫德惠等人的到場。他在機場發表了書面聲明,表示自己此番回台灣只是為了探望病重的父親,沒有政治目的,並計劃不久後返回美國。

在回到台灣後,他前往了總統府拜見蔣介石,並且在哥哥陳果夫的墓前祭奠,一心一意地照顧病重的父親。陳立夫的父親病逝後,蔣介石夫婦親自前往吊唁,陳誠、蔣經國等眾多國民黨要員也參加了葬禮。

陳立夫在辦完父親的喪事後,悄悄返回了美國,總共在台灣只待了42天。回到美國後,他重新開始了充實的生活。

圖丨陳立夫在美國經歷過生活中的波折,但並未被擊倒。1964年10月,陳立夫夫婦的農場不幸遭遇森林大火,讓他們心痛不已。

然而,陳立夫並未因此而放棄,反而選擇重新創業。由於之前的經驗,這次創業進展順利,農場很快恢復原貌。在寧靜的田園生活中,陳立夫的夫人孫祿卿默默支持著他,兩人的生活充滿了和諧與愜意。

正當他們享受著田園生活時,1966年10月,遠在台灣的蔣介石寫信邀請陳立夫參加他的80壽辰慶祝活動。

面對這個邀請,陳立夫是否會選擇回到台灣呢?

恩怨過往,歲月如流。陳立夫面對蔣介石的熱情邀請,順水推舟答應了在台灣定居的請求。彼時,他已離開祖國近20年,雖台灣非故鄉,但仍是祖國的土地,踏足這片土地,陳立夫感到無比親切。

在定居台灣後,他選擇過上養老生活,遠離政治。然而,當蔣介石病逝後,陳立夫心中生出促進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的想法,因為他親眼見證了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的談判合作,最終打敗強敵。

陳立夫先生深感民族團結就是力量,海峽兩岸已多年未見,為了實作國家統一,國共兩黨必須透過談判合作。為實作這一目標,陳立夫不斷尋找溝通渠道。

1978年,台灣即將舉行總統選舉,蔣經國對此有些猶豫,於是谷正綱、張寶樹請陳立夫出面勸說。這次勸說之後,人們將他們三人稱為「前三老」。

1980年,陳立夫得知中共提出的「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深受鼓舞。雖然他在台灣已經居住了11年,但他仍然熱切地希望祖國和平統一。

他當時說:「不妨試試和談。」然而,他的這一建議立即遭到了蔣經國的批評,認為這是極端錯誤和危險的。陳立夫對此感到很委屈,從此不再過問政治。

盡管如此,他仍然在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前線奔波。

陳立夫: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統一,台灣當局卻予以否決,但他始終堅信兩岸會融為一體,中國定會統一。他的最大心願是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統一大業實作。

2003年,陳立夫病逝,享年103歲,他的逝世讓無數人為之送行,因為他的統一心願是所有台灣人民、中國人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