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慈禧憑啥能生下鹹豐唯一的兒子?除了美貌外,她還有3個獨門絕招

2024-04-14歷史

1861年8月22日,在熱河行宮,年僅31歲的鹹豐皇帝離世。

考慮到當時的皇太子載淳年紀尚幼,只有六歲,而他的生母懿貴妃(即後來的慈禧太後)正值盛年,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極有可能會插手國家大事。因此,在鹹豐帝臨終之際,首席顧命大臣肅順曾強烈建議他效仿漢武帝的做法,實行「留子去母」之策,也就是消除懿貴妃對皇權的潛在威脅。這一建議實質上是暗示鹹豐帝應該考慮采取措施,以確保載淳未來的皇位安全,並防止懿貴妃在未來可能引發的政治風波。

得知這一訊息,懿貴妃的心中瞬間充滿了驚恐,仿佛魂魄都被打散了一般。然而,近十年的宮廷生涯使她迅速恢復了冷靜。這些年裏,宮廷中的明爭暗鬥讓她深刻領悟到了一個道理:

個人的命運始終由自己主宰,如果你不去積極主動地爭取和奮鬥,最終只會淪為他人擺布的物件,如同待宰的魚肉一般。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懿貴妃經常懷抱著年幼的載淳,在鹹豐帝面前含淚傾訴。鹹豐帝看到心愛的妃子淚眼婆娑,再加上身邊稚嫩無辜的孩子,心中不禁湧起了一股強烈的保護欲。最終,他狠下心來,拒絕了肅順的提議。

自此,懿貴妃與肅順之間結下了難以化解的仇恨,這也標誌著慈禧太後對大清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序幕的拉開。

懿貴妃的命運因鹹豐帝的一念之差而徹底顛覆,進而影響了整個大清的國運走向。

他不願意誅殺懿貴妃,這背後的原因有兩方面。在政治層面上,他期望兩宮太後與顧命八大臣之間能夠形成有效的權力平衡,從而避免任何一方勢力過於強大而無法控制。在情感層面上,懿貴妃在所有的後妃中獨得鹹豐皇帝的寵愛,這種深厚的感情讓他不忍下手。因此,基於政治和情感的雙重考量,他最終決定放過懿貴妃。

根據目前留存下來的慈禧的肖像照片,晚年的她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莊重威嚴而非嬌媚之姿。同時,關於她的出身背景也並沒有特別顯赫,那麽,這樣一位在外在條件上「看似毫無競爭力」的慈禧,究竟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後宮中立足並穩固自己的地位的呢?這背後的原因令人好奇。

【一、慈禧的上位之路】

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氏,於1835年在滿洲鑲藍旗的貴族之家誕生,其父惠征為正五品官員。

按照清宮的選秀規則:

在滿洲八旗中,年齡在13至17歲之間的女子都有義務參與選秀。被皇帝選中的女子,有機會留在後宮,成為皇上的嬪妃,或是被賜婚給皇室的子孫。而對於那些未能入選的女子,她們會得到一筆賞銀,然後可以自由返回家鄉,尋找自己的歸宿。

1852年,當三年一度的選秀活動如期舉行時,17歲的葉赫那拉氏得以參與其中,並憑借自己的才華和魅力脫穎而出,被選中入宮。這一機緣使她成為了鹹豐皇帝後宮中的一員,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

葉赫那拉氏初入宮廷時,身份僅為「蘭貴人」。然而,她的命運在短短一年內發生了顯著變化,被封為懿嬪。到了21歲,她再次獲得晉升,成為了懿妃。僅僅過了一年,22歲的她更是受到了皇室的極高認可,被冊封為僅次於皇後的懿貴妃。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裏,她從一名地位低下的秀女,迅速崛起成為後宮中地位最崇高的角色。這充分展現了慈禧在鹹豐帝心中的獨特地位,遠非一般人所能比擬。她的影響力和受重視程度,無疑使她成為了後宮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慈禧在入宮之際,其父雖擔任官職,但職位並不高,且因工作疏忽已被罷免,賦閑在家。因此,慈禧的受寵並非主要源自其家庭背景,而是更多地依賴於她個人的才智與魅力。

【二、慈禧為何得寵?】

鹹豐皇帝,作為滿清王朝的第九位統治者,他的統治時期持續了11年,盡管壽命只到了31歲,然而他在後宮的嬪妃人數上,卻與活了89歲的曾祖父乾隆皇帝不相上下,可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多情皇帝之一。

在紫禁城中,冊封有稱謂的後妃數目達到了十七位,同時,宮中還有大量的宮女以及圓明園裏那些無名無份但姿色各異的美人。

除了上述內容,鹹豐皇帝還有一些獨特的喜好和偏好:

在【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有一位山西籍的宮女曹氏,她容貌秀麗,體態嬌小,尤其是她的雙腳,纖細得只有三寸長。為了映襯她的美麗,她穿著用菜玉制作的鞋底,鞋底中還散發出陣陣香氣,鞋頭上更是點綴著閃閃發光的明珠。入宮後,她立刻受到了鹹豐皇帝的青睞,成為了他的寵妃,人們將她尊稱為「曹寡婦」。

據歷史記載,鹹豐皇帝並未遵循傳統祖制,他非但允許裹腳的曹寡婦入宮,還在圓明園中秘密安置了四位才貌出眾的漢族女子,被尊稱為「四春娘娘」。因此,他的後宮中每天都上演著各種爭奇鬥艷、熱鬧非凡的場景。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對於強迫女子纏足以進入皇宮的行為,將受到斬首的嚴厲懲罰。

鹹豐皇帝頻繁流連於眾多女性之間,為此,他不得不依賴大量的助興藥物來維持。長此以往,即便年紀尚輕,他的身體也被逐漸消耗殆盡。

入宮後的慈禧,所侍奉的「天子」,正是一位極度沈迷於女色的君主。

在宮廷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中,慈禧若欲獲得皇上的青睞與寵愛,她必須擁有出眾的美貌,這是她在這場宮廷角逐中取得優勢的關鍵要素。

慈禧在青春年少之時,她的容貌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目前存世的諸多回憶錄所記載,年輕時的慈禧不僅容貌出眾,更以其深沈的心機在後宮中獨步一時,堪稱翹楚。

1. 外貌引人註目

慈禧曾自我陳述道:「自入宮闈,眾人皆因我之姿色而心生妒忌,然她們皆未能超越我,反而盡皆為我所駕馭。」

換言之,自打我踏入皇宮之後,宮內上下皆贊我姿色非凡,難免有人心生妒忌。然而,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手腕,最終化解了這些矛盾,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慈禧的這番言論,在某種程度上,難逃自我吹噓之嫌,頗有些王婆賣瓜的意味。

現在,我們來看看那些與慈禧有過接觸的人是如何評價她的。

在【宮女回憶錄】一書中,慈禧太後的貼身侍女何榮兒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與見聞。她詳細描述了作為敬煙宮女的日子,

這位老太後對美的追求可謂是無微不至,她在年輕時便以傾國傾城之貌著稱,無論是頭飾、服飾還是腳下的鞋子,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她對美的極致追求。

在【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這部作品中,慈禧的貼身女官及轉譯德齡以另一種筆觸描繪了她的宮廷生活:

當太後年輕時,她是一位風華絕代、嬌艷動人的少女,她的美麗與魅力是宮中眾人常常贊嘆的。即使隨著歲月的流逝,她逐漸步入老年,她的容顏依舊保持著幾分令人心動的魅力。

美國女畫家卡爾,曾負責為慈禧畫像,在她的著作【慈禧寫照記】中,她詳細描繪了與慈禧的首次會面情景:

慈禧太後的體態勻稱,各部份相得益彰。她的面容秀美,與她那雙纖細柔嫩的手、勻稱的身材以及烏黑亮麗的秀發相互映襯,共同營造出一種優雅和諧的氛圍。她的每一個細節都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若不是我事先得知她的年齡已近六十九歲,我必定會誤以為她是一位四十歲左右、善於保養的中年女性。她的服裝與飾品之間的色彩搭配和諧而協調,使得她看起來容光煥發,眼神中流露出璀璨的光彩,仿佛一位風華正茂的女士。

透過這些見證者的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慈禧晚年的時候,她依然保持著超出同齡人的光彩和容貌。由此推測,在她年輕的時候,她一定是後宮中令人贊嘆的絕世佳人。

慈禧容貌秀麗,同時亦精通裝扮之術,常能將自己裝扮得魅力四溢。

她熱衷於化妝藝術,為確保胭脂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總是先讓身邊的人嘗試使用,待確認無誤後,才放心地塗抹在自己臉上。為了保持青春容顏,慈禧還長期套用「駐香露」,借助蛋清作為面膜來護膚,甚至飲用人乳來滋養身體。

慈禧的容貌之美,迎合了鹹豐皇帝的審美需求,然而,她熟讀史書,深知僅憑美色取悅他人並非長久之計。她深知,真正的智慧和策略才是穩固地位的關鍵。

因此,慈禧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其顯赫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有三個重要的手段起著關鍵的作用。

2、擁有深入了解他人內心的能力

慈禧具備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卓越的察人能力,她是一位擅長洞察人心的高手。

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在皇宮中若想安然生存,並且生活得遊刃有余,就不能僅僅依賴於皇帝一人的歡心。

因此,她視皇帝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始終恪守言辭謹慎、行為審慎的原則,同時也不忘關心並照顧身邊的人。

首先,要全心全意地遵從皇帝的意願和決策。

據歷史記載,鹹豐皇帝有四項顯著的陋習:迷戀美色、沈迷於音樂、過度飲酒以及鴉片成癮。當他飲酒過量時,常常變得暴躁並動手打人,受害的宮女和太監數量眾多,甚至許多後妃也遭受過他的暴力。

盡管慈禧從未遭受過責打,但她之所以能有如此「幸運」,關鍵在於她擅長揣摩皇帝的心思,能預先洞悉潛在的危險,並提前策劃出應對策略,從而巧妙地避免了任何可能對她不利的局面。

慈禧深知要吸引鹹豐皇帝的註意,必須投其所好。因此,她特地學習了南曲的演唱技巧,並在鹹豐造訪儲秀宮時,以精湛的演技獻上自己的拿手劇目。這樣的用心與才情,無疑令鹹豐皇帝為之傾倒,深深著迷。

"夜晚的歡愉時光短暫而珍貴,次日晨曦初露時卻已疲憊不堪,自那之後,君王便再難早起處理朝政。"沈迷於慈禧的柔情蜜意中,鹹豐帝有時甚至無暇顧及國家的治理。

在【清稗類鈔】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被詳細記載了下來:

在1856年,鹹豐皇帝對慈禧寵愛有加,一連數日都沈醉於她的陪伴之中,甚至到了連日常上朝都無暇顧及的地步。皇後慈安眼見事態嚴重,不能再坐視不理,於是她決定援引祖先的教誨,以懇求的方式,敦促皇帝回到朝堂,履行他的職責。

在那之後,慈禧由於「誤導君王」,遭受了嚴厲的杖刑懲處。

盡管此事以另一種方式展現了鹹豐皇帝對慈禧的深深迷戀。

其次,竭盡全力去取悅皇後。

1852年,慈安與慈禧同被選入宮廷,初始身份為「貞嬪」。然而,令人矚目的是,慈安在短短40天內便實作了從嬪位到皇後地位的飛躍,這一速度在清代歷史上堪稱空前,因此被譽為「清代晉升最快的皇後」。

慈安之所以能夠獲得鹹豐的青睞,一方面源於她顯赫的家世背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性格中的寬容與大度,這使得她在鹹豐眼中獨樹一幟,備受贊賞。

慈禧以滿腔的熱情面對這位既是頂頭上司又是「情敵」的慈安,她竭盡所能地討好慈安,甚至在為了獲取慈安的信任上,她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兒子載淳托付給慈安撫養,以顯示她對慈安的尊重和信任。

由於慈安沒有自己的孩子,她對慈禧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並經常在鹹豐皇帝面前為慈禧說好話,為其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慈禧因為得到了皇後的支持,在侍奉皇帝時變得愈發有面子了。

第三,對於太監、宮女以及其他嬪妃,既要給予恩惠,也要展示威嚴,恩威並濟。

慈禧太後是一個典型的權力至上者,她對待上級總是表現得極為恭敬,而對待下級則顯得傲慢無禮。這種兩面三刀的行為,正是她性格中的一大特點。

史籍中對慈禧的描繪為「聰明伶俐」,意指慈禧具備睿智與才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仁慈寬厚之人。

慈禧對於能夠為她所用的人,例如鹹豐皇帝身邊的近侍和宮女,總是慷慨解囊,極盡籠絡之技,以便掌握鹹豐帝的一舉一動。這些人成為她獲取皇帝資訊的重要渠道,使她能夠了如指掌地了解鹹豐帝的行蹤和決策。

然而,對於那些對她構成威脅的人,例如鹹豐帝所寵愛的玫貴人、雲嬪以及麗妃等人,她會不遺余力地貶損對方,竭盡所能地破壞他們的形象。

慈禧太後曾言:「自入宮闈,因我姿容出眾,引來眾人妒忌,然而她們皆為我所駕馭。」此言一出,便彰顯出慈禧的智慧與權謀,遠超其他妃嬪。她以高超的手段駕馭宮廷,使那些曾嫉妒她的人,最終都成為了她的棋子,為她所用。

因此,自從慈禧在後宮中獨得皇帝寵愛後,其他曾受皇帝青睞的嬪妃們紛紛遭受了不幸。

舉例來說,原本享有盛寵的玫貴人,因被指控在慈禧太後的膳食中投毒,而遭到了鹹豐皇帝的嚴厲懲處,其地位被降為常在,隨後更是被進一步貶為普通的宮女。另一方面,曾經深受皇帝寵愛的雲嬪,也同樣遭到了不幸的命運,她被發配至冷宮,並在那裏遭受了極大的精神壓力,最終被迫選擇了自我了斷。

3、了解並實踐著適度收斂與自我控制。

慈禧自幼便患有一種難以啟齒的隱疾,那便是痛經。

進入皇宮後,慈禧的痛經癥狀日益嚴重,每當月經來臨,她都會痛苦得在宮中四處翻滾。然而,由於她身份尊貴,不能直接召見太醫進行診治。為了治療病痛,她必須先向皇後請示,再由皇後出面請太醫前來為她治療。

盡管慈禧太後在慈安皇後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理論上皇後應當會給予她一定的幫助,然而事實上,慈禧太後卻從未因此主動尋求過皇後的協助。

有人猜測慈禧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出於不願欠皇後人情的顧慮;另有人則認為,慈禧是擔憂滿宮裏的人會將她的私事當作笑柄,因此選擇避免這類情形發生。

從慈禧太後的一生性格及其處理事務的方式觀察,我更傾向於後者之觀點。

當得知痛經可能對生育造成影響時,即使之前只是短暫的疼痛尚能忍受,慈禧也無法再保持冷靜了。

在鹹豐皇帝心情愉悅的一次夜晚,慈禧巧妙地把握時機,向他提出了請太醫診治的請求。

鹹豐皇帝毫不猶豫地答應為蘭貴人單獨傳喚禦醫。在多位禦醫的悉心照料和秘密調理下,慈禧的痛經得到了治愈,並在一年後成功懷孕。

從慈禧調理身體以求生育這一行為中,我們不難看出,慈禧在處理事務時極富耐心與智慧,並且極其註重策略的運用。

慈禧太後因她的聰明才智而備受皇帝的寵愛,這一點在【慈禧外紀】中得到了記錄。

盡管鹹豐皇帝沈迷於聲色之娛,然而他的生育能力並不強盛。相較於他的祖先,甚至與他的父親道光皇帝相比,他的生育能力都顯得較為遜色。

清朝的創始人皇太極育有子女25人,其後繼者康熙帝則子孫滿堂,共計55名子女。雍正帝則有14名子女,乾隆帝繼承父業,育有27名子女。最後,道光帝則留下了19名子女。這些數位展示了清朝皇帝們的生育能力及其家族的繁盛情況。

鹹豐皇帝的子嗣稀少,他的一生中僅孕育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然而,命運對這位帝王並不寬容,其中一個兒子尚未來得及賜予名字,便夭折了,這無疑給鹹豐皇帝帶來了巨大的悲痛。

這位成年的兒子,正是慈禧所孕育的獨子。

在皇室中,後代的延續被視為至關重要,因此,慈禧作為生育皇子的母親,自然在朝廷和民間被普遍認為是「偉大的貢獻者」。

慈禧因兒子而地位顯赫,逐漸從嬪位晉升為妃、貴妃。鹹豐帝逝世後,她更是依靠兒子的威望,榮升為「母後皇太後」,並開啟了長達48年的幕後執政生涯。

如果慈禧未能誕下皇長子載淳,她可能只能在宮廷的深宮之中默默無聞地度過余生,直至老去。

才思敏捷,既能揮毫潑墨,亦能為君王出謀劃策,解憂排難。

慈禧因受其父惠征的熏陶,不僅深諳歷史典故,更是精通滿漢雙語。

慈禧入宮後,終於得以展現她的才華。

鹹豐帝身體孱弱,常受疾病困擾,有時連批閱奏章這樣的日常政務都難以完成。然而,國家的繁重大事仍需處理,那該如何是好呢?

在鹹豐皇帝的默許下,慈禧太後得以充分展現其獨特的才華,代替皇帝審閱奏章。

據【慈禧傳信錄】記載,皇帝勤勉政務,常至深夜。鑒於懿貴妃的書法端莊秀雅,皇帝經常命她代筆批復奏章。然而,這些奏章的批復內容均出自皇帝之口,懿貴妃只是負責書寫,她的角色類似於皇帝的書記員。

在1860年,當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際,慈禧對鹹豐帝的支持與協助變得尤為重要。

當英法聯軍攻陷天津的訊息傳來,鹹豐皇帝驚愕不已,心亂如麻,只會與後妃們相擁而泣。然而,慈禧太後卻表現得鎮定自若,她走上前來,勸慰鹹豐道:「皇上,如今形勢如此危急,單純哭泣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何不趕快召見恭親王,他一向足智多謀,或許能為我們想出應對之策。」

"當前局勢已十分危急,單純的環繞哭泣又有何用呢?恭親王歷來以明智果斷著稱,懇請皇上召見並商討應對策略。"

隨後,鹹豐帝將紫禁城的權力移交給恭親王,自己則決意攜家帶口前往熱河。在臨行之際,慈禧太後曾極力勸諫皇帝留下以穩定局勢:「陛下在京中坐鎮,可以威震四方,維護國家安寧。若陛下出行,恐宗廟無人守護,更易為外族所侵擾。」

此時的慈禧已不僅僅是一個深受寵愛的妃子,她已經逐步蛻變為一位具有非凡膽識和政治智慧的女性領袖。

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在政治上所展現出的卓越才能和強勢作風,逐漸引發了皇帝及其大臣們的憂慮和戒備。

據歷史記載,1861年鹹豐皇帝在臨終之際,盡管對慈禧深感不忍,卻仍對皇後慈安秘密下達了一份遺令,意在預防慈禧日後掌權濫用職權。這份遺詔的存在,體現了鹹豐皇帝對朝廷穩定與權力平衡的深思熟慮。

遺詔的大體指示是:若慈禧能恪守後宮之規,維持本分,那麽便無需多言;然而,倘若她膽敢越軌,插手國家政務,那麽這份遺詔將成為制裁她的利器,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執行她的死刑。

慈安太後,盡管擁有仁慈之心,卻未遵循先皇的遺詔,而是當著慈禧的面將其撕毀。此舉無疑為慈禧在幹預朝政的道路上鋪平了道路,使她在權力鬥爭中愈發無所顧忌。

綜合以上資訊,我們可以理解,慈禧之所以深受皇帝寵愛,並不僅僅是因為她擁有引人註目的美麗外貌,更重要的是,她獨具的個人魅力和卓越的才能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盡管慈禧在宮廷權謀中表現非凡,是一位極為出色的策略家,但她個人的生活方式卻極為奢華,對權力的渴望也達到了極致。不論是對待朝廷重臣還是對待自己的子女,慈禧總是展現出絕對的權威和說一不二的態度。她難以接受任何形式的異議,更不允許反對的聲音存在。

若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內部的聲音變得單一,那麽災難也就不遠了。因此,不論是清朝的覆滅還是同治帝的早逝,慈禧太後都難逃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