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跟著粟裕打仗很省事,聽命令就行,啥都不用想

2024-04-14歷史

粟裕的訃告中有句話頗具深意:「他在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實際上首次在理論上提出大兵團作戰概念的並非三野,而是四野。四野是最早確立「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為作戰建軍方針的部隊。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四野建立了正規化、高效率的參謀部機制。

雖然四野的林總同樣擅長組織大兵團作戰,但四野參謀部在劉亞樓的主導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如林彪和羅榮桓在1948年3月23日的四野參謀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目前的關鍵在於提高各級司令部機關的業務能力,使其能夠適應大兵團作戰的需求。過去,我軍師以上的指揮機構規模較小,作戰時首長只需帶領少數參謀親自前往前線指揮。然而,現在的戰場規模龐大,參戰部隊眾多,各種情況瞬息萬變,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失敗。因此,建立一支強大的司令部機關,培養出一批既具備優秀素質又精通業務的參謀人員,已成為當務之急。」四野的大兵團作戰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得益於嚴格的軍紀,另一方面則歸功於高效運轉的參謀體系。

粟裕大將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可謂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完全是他個人才能的體現。有人或許會疑惑,為何粟裕沒有建立起像林彪那樣的參謀機制呢?這並非粟裕不願,而是實際情況所限。林彪在四野的權威地位,使得他能夠推出一套適合大兵團作戰的機制,這從【林總的命令往下傳】、【我們是林彪的戰士】等歌曲在四野的流傳中可見一斑。而粟裕在三野的資歷相對較淺,難以建立起這樣的機制。然而,盡管如此,粟裕大將憑借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仍然使他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達到了與林彪不相上下的水平。跟隨粟裕作戰,無疑是一種信賴和放心的選擇。

透過參考渡江戰役中粟裕在1949年3月30日頒布的【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命令】的部份內容,我領悟到了一種軍事策略與智慧,仿佛自己也被賦予了指揮作戰的能力。這份命令不僅是歷史的一部份,更是對我個人軍事素養提升的重要啟示。

【一、對數位部署很詳細】

調動不超過一個軍的兵力,目標是殲滅或包圍目前位於三山街和舊縣地區的敵軍(二十軍,一三四師),同時針對繁昌地區的敵軍(八八軍)也展開行動。目標是奪取並控制這一區域的陣地,同時保持對蕪湖地區敵軍的監視。

以不超過一個軍的兵力為上限,明確了軍事規模。粟裕在命令中詳細劃分了數個小型地區,並下達了具體的軍事任務。這種精確到小地區的安排方式,體現了粟裕對於軍事力量的精細管理和高效利用。同時,這也顯示了他對於整體戰局的深刻把握和卓越指揮能力。

【二、直接告訴將領,你應該幹什麽】

九兵團,下轄二五、二七、三十、三十三軍,其主要力量應迅速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一線(含)及其以北區域推進,穿越郎溪東西部地區,最終集結在津陽、宜興及其以南區域,做好戰鬥準備。這一行動旨在配合八、十兵團作戰,並堅決阻止可能從京鎮段南逃的敵軍。待時機成熟,九兵團將與八、十兵團協同作戰,以在京、鎮、句、丹、金(壇)、武、津地區殲滅敵軍。

第十兵團(包括二三、二九、二八、三一軍以及蘇北軍區的三個警備旅和海防縱隊的主力)的主要力量需要牢牢掌握江陰、無錫、武進地區,堅決阻止並消滅可能從東西兩側來的敵軍援軍。同時,他們應努力與第九兵團建立聯系,確保封鎖武進、無錫地區敵軍向南逃竄的通道。之後,他們將尋找合適的時機,與第八、九兵團或中野部隊合作,一舉消滅位於京、鎮、句(容)地區的敵軍。

這兩段文字清晰闡明了軍事行動的核心目的,並且提供了詳盡的指引。將領只需一讀,便能立刻理解其主力部隊的首要任務,以及如何在完成首要任務後,繼續有序地推進後續行動。

【三、設立各自的任務分界線】

在渡江行動中,龍稍港、東興港、油坊橋(包括這些地點)以南的區域歸屬十兵團,而以北(不包括該線)則歸八兵團管轄。一旦完成渡江,塘、小新橋、武進(同樣包括這些地點)以東的區域將歸十兵團負責,而以西的部份(不包括這些地區)則屬於八兵團。若八兵團選擇從揚中、鎮江線進行渡江,那麽十兵團將不受這條線的限制,並會協助八兵團進行南渡。為了確保快速接近江邊,控制渡口,並直接為渡江作戰做好準備,各兵團應依照上述分界線,在四月二日之後,自主決定拔除江北岸上的敵方橋頭堡(即那些阻礙我方翻壩開河或主渡入江的敵方據點)。具體的拔除時間由各兵團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決定。

此段文字明確了各兵團在作戰任務中的明確界限,使得將領們只需遵循粟裕的指令,在為其指定的範圍內執行任務。眾將領遵循命令列事,各自負責自己的部份,從而構建了一個井然有序的大兵團作戰架構。換言之,粟裕透過此種方式有效地組織了各兵團,使得他們在明確的任務界限內協同作戰,確保了整體戰略的順利推進。

【四、限定任務時間與註意事項】

為確保渡江作戰的順利進行,所有相關的準備工作都必須在四月十二日之前完成,並接受嚴格審查。這些準備工作必須高度保密,以隱蔽的方式進行,避免過早泄露我們的意圖,特別是主渡點的位置。我們必須確保渡江作戰的突然性,以達到最佳的作戰效果。

(2)為了確保我主渡方向的隱蔽性,原位於全椒地區的八兵團之二十六軍,應在四月七日後啟動東移計劃。其首要目標是抵達六合地區,並在四月十日之後,繼續向東轉移至揚州地區集結,隨時準備執行任務。

在【大決戰】這部作品中,四野林總曾強調:「在大規模兵團作戰中,軍事紀律的嚴明至關重要。」這一原則也在粟裕的軍事命令中得到了體現。粟裕的指令不僅明確規定了行動的時間,而且對軍事紀律提出了具體要求,並在其中附帶了詳盡的註意事項和殷切的叮嚀。

【五、總結】

細觀粟裕的軍事指令,其細致入微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他不僅為各部隊明確了作戰任務、協作內容、行軍路線、行動時間,還制定了周密的戰鬥步驟,甚至詳細劃分了分界線,並提出了嚴明的紀律要求。整個指令的架構嚴謹,條理分明,行文流暢,仿佛一幅生動的戰爭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濃厚的戰鬥氛圍,實在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實際上,若以軍令的精細程度來評價,四野的軍令無疑是出類拔萃的,相比之下,一野和二野的軍令則稍顯不足。以二野在渡江戰役中釋出的【第二野戰軍渡江戰役命令】為例(因篇幅所限,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該命令全文僅有583字。相較之下,粟裕所擬的軍令字數高達3044字,二野的軍令字數少了2461字。這一差距足以表明,在粟裕的指揮下,他對戰爭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詳盡的考慮和規劃,使得跟隨他作戰的部隊能夠更為輕松自如。由此可見,粟裕擅長組織大兵團作戰的聲譽並非電洞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