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聶榮臻與張宗遜,一個是元帥一個是上將,為何兩人長期關系不睦?

2024-04-14歷史

聶榮臻是共和國開國元帥之一,從全面抗戰到解放戰爭期間,長期在華北地區指揮作戰。軍史上著名的晉察冀根據地,主要建立者就是聶榮臻,他對人民軍隊和革命事業貢獻極大。不過解放戰爭行程,對於聶帥而言卻不是那麽順利,他面對的內外部壓力都不小,尤其戰爭前半段,晉察冀部隊打的敗仗比較多。

聶帥感到最苦澀的一戰,就是1946年的大同集寧之戰,以多打少敗於傅作義部隊,此後華北我軍形勢非常被動。晚年聶榮臻回憶:國民黨軍取勝,有僥幸成分,傅作義自己也承認這一點,當時董其武部隊被我軍圍困,壓力很大。但前線指揮員決策失誤,分兵打增援的國民黨101師,最終導致戰場形勢惡化,我軍轉勝為敗。

這個「指揮員」,聶帥與他長期關系不睦,就是時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的張宗遜將軍。戰後總結敗因時兩人互不相讓,都認為對方的責任更大,最後張宗遜被調離,去了西北戰場輔佐彭老總,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建國之後聶榮臻被授予元帥軍銜,張宗遜則是上將。其實按照總體履歷,張宗遜和聶帥的差距沒有那麽明顯,他就算評大將也是有資格的。客觀而言,大同集寧之戰,確實影響到了張宗遜的聲譽和地位。

在全面抗戰初期,張宗遜擔任120師358旅首任旅長,而聶榮臻則是115師副師長,兩人只差半級。1946年兩人合作時,聶帥對張宗遜也很客氣,信任他的指揮能力。但隨著戰役失利,晉察冀根據地被迫收縮,聶榮臻十分生氣。大同集寧之戰,也間接導致了重鎮張家口失守。隨後聶帥在大會上指出,張宗遜當時不該武斷分兵,而應集中力量先打掉董其武部隊,張宗遜需要對失利負主責。張宗遜則當場反駁了這種觀點,說按照我軍實力,發動大同戰役的時機不對、不成熟,決策者有「好大喜功」的成分,跟中央的本意不相符。

聶帥說傅作義獲勝是「僥幸」,傅作義倒確實講過這話。不過那是在建國之後,傅作義之前已經發動北平起義了,既然棄暗投明,恐怕不太適合宣揚自己的過往戰績,傅作義自謙地說「僥幸」,是應該的。46年由於聶、張兩人互相指責,矛盾越鬧越大,顯然難以繼續共事了。聶榮臻是晉察冀元勛人物,輕易不會動;中央經過斟酌協調,把張宗遜調走。此後他在西北戰場發揮不錯,也挽回了對陣傅作義部隊時丟掉的顏面,建國後還擔任了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長等要職。

聶帥與張宗遜長期關系不佳,私下來往幾乎沒有;但兩人都是顧全大局的軍隊重要幹部,工作上的直接接觸有限,也沒有再當面爭論當年不愉快的往事。有意思的是,這對將帥晚年都寫了軍事回憶錄,在各自的傳記中分別提到了大同集寧戰役,基本上還是堅持當年的個人觀點,卻未指名道姓。軍事和歷史層面,他們的原則性都很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史源歷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