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國家統籌協調,如同一個棋局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那是中央從全域出發考慮的,所有決策安排一環接著一環。遼沈戰役結束的時候,中野和華野就已經在琢磨在徐州周邊開展淮海戰役了。在徐州附近把黃百韜解決掉,中野拿下宿縣讓徐州的國軍徹底孤立起來的時候。中央已經想著把華北那幾十萬國軍一塊兒收拾了。
當下華北這邊還有 50 萬國軍呢,在局部戰場對解放軍多少還有些優勢。說實話,華北解放軍的戰鬥力比不上東北和華東的部隊。1947 年底,蔣介石讓傅作義當華北剿總司令,把華北的 50 萬國軍都交給傅作義指揮。這幾年跟解放軍打仗也是互有勝負。特別是解放區的首府張家口都被傅作義給打下了,華北的部隊一直想著要報仇呢。
雖說華北那 50 萬國軍可不是能小看的力量。但它和國軍國府的構成差不多,裏頭各種勢力胡亂湊一塊兒,亂七八糟的。傅作義是 30 年代冒頭的新軍閥,早先跟著閻錫山,到抗戰後期崛起,有了蔣介石支持立馬就自成一派,他的老窩在如今內蒙的綏遠。傅作義手底下 42 個師,其中 17 個師是他的親信,其他好多是國民黨中央軍,只聽召喚不聽調遣。傅作義只能協調,不一定能指揮得動。並且華北的國軍兵力分布是沿著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弄成一字長蛇陣,各部之間很容易就被攻打。
傅作義這個新軍閥的「新」,不只是他崛起得晚。他的部隊有一些先進性,在抗日戰爭後期,小範圍搞了土地改革。傅作義部隊的作風比國軍其他部隊強多了,甚至被叫做「七路半」。解放戰爭到 48 年底,傅作義作為軍閥的想法開始左右他的決定了。蔣介石讓他帶部隊南下,他特別不願意,還用古詩「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勸蔣介石。實際上,根本原因是他離開華北去江南,他的部隊就沒根了,下場會跟敗退入關的東北軍一樣。對一個軍閥來說,沒了槍那可絕對不行。
傅作義肯定是沒信心打贏解放軍的。不過他手裏有幾十萬軍隊,就想拿這個當籌碼,給自己以後的政治地位爭取個好條件,再加上北平、天津這兩座堅固的城。能搞出一個華北自治政府,甚至保留住自己的部隊,那是再好不過了。傅作義覺得就算投共,帶著這幾十萬部隊當籌碼,共產黨肯定得給出高價。
48 年年底的時候,東北已經解放了,華東和中原還在激烈打仗,形勢對國府是越來越糟糕。可這時候傅作義卻有種好像超脫在外、啥都看清的感覺。這種錯誤的感覺是因為東北剛打完大仗,國軍從上到下都認為東野至少得休整 3 個月。到了 49 年打仗開始,國際局勢說不定會有新變化。而且傅作義還等著看誰出價高,積極聯系美國人,盼著美國人能給他一些軍事援助。
由於遼沈戰役失利,美國人對蔣介石徹底失望了,想著另換個代理人。在多方之間周旋,讓傅作義覺得自己可搶手了。卻不知道一場大戰馬上就要來了。
中央肯定清楚傅作義的華北聯合自治政府是咋回事。這時候,東北和中原的敵人都被收拾了,華北這邊只是考慮咋把它拿下還不出岔子,哪能讓傅作義自己瞎顯擺。而且就在前不久,傅作義還調了好幾萬人,像 94 軍、新騎 4 師還有騎 12 旅,打算對西柏坡中央駐地搞斬首行動。多虧地下黨趕緊傳了訊息,再加上沿路的民兵群眾和各支部隊的攔截,這才讓斬首行動黃了。這個大麻煩不能不解決。
傅作義心裏的那點盤算
在平津戰役打響前,傅作義的華北剿總那幾十萬大軍,從張家口到唐山一溜兒排開。隨時都打算開溜。為啥這麽講呢?西邊的張家口離他自己的大本營綏遠近,蔣系中央軍放在東邊的出海口唐山、天津。這種陣型就是為了能從東西兩邊跑。
傅作義心裏明白著呢:他知道,自己留在華北不是要「死扛」,而是「等著有轉機」。打是肯定打不贏的,一旦東北野戰軍進了關,自己咋布陣都沒用。既然曉得打不過,那就拖時間,萬一國際局勢變了,跟解放軍或許還有得商量。不過遼沈戰役這種百萬人的大戰打完,按國軍的經驗,解放軍肯定得休整好久。這時候能慢慢跟解放軍談。就算談崩了,自己帶人去綏遠,中央軍能從海陸往南跑。跑就完了,國軍別的不行,跑路還是在行的。
就當時那個時候來看,這麽安排沒啥大問題。國府都快不行了,各派系軍閥都打算找新靠山,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解放軍,都能談。
這就能看出軍閥的本性啦。只要自家核心利益沒受威脅,這種小團體才不會管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呢,一有機會就跟帝國主義還有各種反動勢力勾結。所以民國那時候,全國為啥亂成一鍋粥,連帝國主義國家裏最弱的日本都能在咱中國耀武揚威。就是因為日本是個整體,力量遠遠超過中國那些雜七雜八團體的聯合。也就只有抗戰剛開始,日本擺出要滅了中國、讓中國人亡國滅種的架勢時,各路勢力才聯合起來。到了中期,跟日本的形勢緩和點了,國府又開始跟日本人眉來眼去。
所以解放戰爭的一大意義在於把舊中國的那些小團體統統給打破了。傅作義肯定想不到這一點,這時候針對華北國軍的平津戰役正在進行著呢。
一場大戰馬上就要開打。
中央想到了華北的國軍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再者,北平是千年古都,得考慮重火力攻城可能造成重大損失,能不打仗就讓這座城市投降那是再好不過了。
遼沈戰役完了以後,中央就給林彪發電,對東野接下來的安排給出了建議。
中央提了倆意見,一是趕緊結束休整,讓南下入關的和華北部隊一塊兒把平津一帶的敵人解決掉。另一個意見是先留在東北修整,等來年再入關,不過那時入關可能就沒大仗可打了。
這份建議挺有意思的,雖說提了兩條建議,可明眼人都能瞧出來,中央是想馬上南下作戰的。
東野很快就要南下入關了。與此同時,東野的情報偽裝工作也有序開展起來。這段時間,報紙上大量報道東野領導人在東北各地接見群眾、發表講話。部隊在休整,還搞了各種娛樂活動和聯歡。到處都呈現出東野在東北高高興興準備過年的樣子。
實際上東野的主力縱隊早就準備南下了,而且還有十幾萬隨軍民工呢。總共 83 萬人的東野大軍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即將席卷全國。
11 月 18 號,毛澤東正式給東北野戰軍下達了提前入關的命令。
對於毛澤東的這個命令,林彪等人展現出了很強的大局觀和服從意識。11 月 19 日,林彪等人給軍委回電,這封電報特別簡單,正文連同標點一共才三十來個字:「十八日十八時來電已知道。我們一定按來電於二十二日出發,詳細安排另外發電告知。」
東北野戰軍入關有 80 萬人,先頭部隊沒走山海關那條道,是繞著從喜峰口、冷口路線行進的,就這樣躲開了國軍的偵察。不光是繞路,東北野戰軍的行軍辦法和不久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差不多,都是白天藏著休整,大部隊盡可能在夜裏行軍。
老虎沖下山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