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在我們這片生機勃發的華夏土地上,曾經有一種難以預測的災害,主要是鋪天蓋地的侵襲無數農田,所到之處顆粒無收。
人們想盡各種辦法進行治理,效果總是不太理想,並沒有很好的方法控制,這也成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歷史性難題。
看到這裏,上了年紀的老一輩人肯定可以想到,禍害農民幾千年造成災害的就是蝗蟲嘛。
近些年來,這種災害無聲無息的消失了,甚至被人們漸漸淡忘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什麽原因讓害蟲銷聲匿跡了呢?
可怕的蝗災
蝗災是非常可怕的,造成的危害是人們難以想象的。
在中國古代,蝗災是令人又怕又恨的。每逢大旱之後定然會有蝗災。每次大型旱災之後,蝗蟲便會如烏雲大面積襲來。毀掉人們維持生命的糧食,是歷史上三大災害之一。
它的發生頻率很高,有快速的繁殖力,遷移性很快,所到之處莊稼盡毀。沒有了糧食造成很多人食不果腹,死亡人數很多,老百姓是苦不堪言。也令歷朝歷代統治者非常頭疼。
從秦漢時期的8.8年發生一次,到後來的明清時代2.6年發生一次。
因為氣候變得幹冷,北方經常大旱,加上人們對森林的破壞,砍伐的日益嚴重。
蝗蟲無處可去,為了生存,選擇大量聚集在農田,飛到農田大肆破壞。頻頻發生的蝗災被古人稱為「天災」。
可見蝗蟲對莊稼破壞力很 驚人,這種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昆蟲,黑壓壓一片,直接覆蓋田地,憑著極強的破壞力,大片莊稼徹底消失。
在當時的很多朝代,人們透過原始方法------焚燒消滅蝗蟲卵,防止蝗蟲大規模出現,收到的效果並不理想。治蝗方法很多,卻阻擋不了蝗災的發生。
直到民國時期,蝗災還在發生,民國十六年,山東幾十個縣受災嚴重,導致很多災民顆粒無收,情況慘重可想而知。
蝗蟲是蝗科的昆蟲動物,彈跳能力極強,喜歡濕潤的環境。蝗蟲有翅膀,它們能夠長途遷徙靠的就是很強的飛行能力。
群居的蝗蟲數量驚人,鋪天蓋地的一片,遷徙速度非常快,擴散能力很強,對農作物的帶來無法想象的破壞力。
自建國以來,蝗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很多老一輩人經歷的蝗蟲破壞情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只是一種想象。那麽這種破壞力極大的害蟲怎麽消失了?
蝗災的治理辦法
建國初期,中國勞動人民面對蝗蟲破壞並沒有害怕和退縮,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選擇無畏的勇敢面對,創造了很多的神話和奇跡,保護了自己的勞動成果。
在當時的農村,養殖大量的水鴨子,是消滅蝗蟲的先頭部隊。農民們將蝗蟲聚集地用土掩埋起來,讓蝗蟲無法逃脫。
利用水源,將蝗蟲淹死。農民們還將農作物稭稈堆積,燃燒,利用火勢將蝗蟲燒死。勞動者們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農村面貌,守護自己的糧食安全。
現代化高效的辦法治理蝗災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的農業生產走向了現代化發展,加大了農業投入,推廣了很多的農業技術,有效減輕了蝗蟲對農作物的破壞力。
現在,人們透過不斷學習改進,透過噴灑農藥等等很多方法抑制蝗蟲,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人們對農業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改進。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噴灑農藥從傳統的人工噴藥發展到使用小型無人機進行噴灑,可見中國農業發展很迅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動物學家對蝗蟲經常出現的地區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調查。
研究發現, 蝗蟲在長江附近出現,它們把卵產在了淡水區,可見,它們大規模出現與水有很大關系。
透過歷史資料的借鑒,研究蝗蟲大量集結原因,遷移路線,可以更有效預防蝗蟲的大規模破壞。
國家對很多的江河湖泊進行合理整治,破壞蝗蟲的棲息地,使它沒辦法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產卵繁殖。
許多生物學家在一些化學物品中加入特某些成分,可以有效抑制蝗蟲繁殖,減少數量。
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檢測系統,歷史上遺留的蝗蟲難題,現在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蝗蟲可以食用,為什麽古代還有很多人餓死
蝗蟲雖然是一種害蟲,對農作物破壞極大,但它味道還是不錯的。
蝗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食用後非常有益身體健康,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是用來促進身體健康的珍貴補品。
在中國的古代,蝗災嚴重時,人們沒有糧食也會吃蝗蟲。
但是,據史書記載,當時有的人是吃生的蝗蟲, 蝗蟲飛行中體內會形成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氨氰酸,這種有害物質會儲存在內臟裏面。
史書說生吃蝗蟲應該是當時糧食匱乏,人們情急之下才會生吃。大部份人應該是煮熟之後再食用。看到這裏大家會想,既然古代人知道吃蝗蟲,為什麽還會有很多人餓死?
首先,蝗蟲遷移速度太快了,吃完一個地方會迅速轉向令一個地方,等不到大家反應過來,大批蝗蟲就走了,剩下的可能可以維持幾天,根本不夠吃。
在一個, 蝗蟲體積太小,說白了不夠塞牙縫的,又不好吃。糧食雖然被蝗蟲啃食光了,但是蝗蟲並不能養活人。
現代人則透過油炸或烹飪,蝗蟲經過加工非常美味,是一道深受人們喜歡的佳肴。
結語
蝗蟲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制作某種飼料,還有很好的中藥利用價值。害蟲也有了有利用價值的一面。
在我們國家高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仍然是重中之重。國家的合理整治,曾經的蝗災已經成為歷史。
資訊來源:
蝗蟲危害中國數千年,為何短短幾十年便在中國「銷聲匿跡」?——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