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列寧到戈巴契夫,蘇聯大廈的傾倒告訴世人,看清你後背的人

2023-12-12歷史
引言
要建立一個健全的國家,就需要人才,這是這個時代的共識,可以說是「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而在國家領導人的選擇上,也是要選擇合適的人才,才能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否則就會招來禍端。
蘇聯的發展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就是因為每一任領導人都不是上一任屬意的,不算是這個階段最合適的人才,整個蘇聯才會在各個階段的領導人的來回搖擺間飄搖,最終大廈將傾。
第一位就是列寧和史達林這兩位有名領導人,史達林是列寧的接班人,雖然史達林很有手段,但是他並不是列寧一開始就屬意的領導人,當時列寧屬意的領導人是斯維爾德洛夫,他當時才33歲,可謂是年富力強,是下一屆領導人的優秀苗子,可惜好景不長,在1919年,他便因為流感去世,去世時才34歲,而當時列寧已經年邁,他沒有時間再去培養新的領導人,只能從現有的優秀管理人員中進行挑選。
列寧當時一共挑選了6位蘇共領導人,史達林也是其中之一,可是列寧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列寧覺得一旦史達林掌握了權力,就會過於運用權力而沒有制約。而列寧的這個判斷也是基本準確的,史達林上台後,的確手段非常強硬,而且更加集中了權力。但是史達林並沒有完全改變列寧制定發展路線。
可是在史達林之後的領導人上台後基本上都否定了上一屆領導人指定的路線,因此導致整個蘇聯在各種政策的搖擺中逐漸走向了分崩離析。首先是赫魯雪夫是史達林的接班人,但是其實他並不喜歡史達林,他從政之初是支持托洛斯基的,可惜托洛斯基並不值得他托付,於是他只能轉投史達林的門下。
在史達林執政期間,赫魯雪夫認真執行史達林的政策,這讓史達林覺得他很忠心,因此開始重用他。可是即使如此赫魯雪夫也不是史達林指定的接班人,他的位置是透過自己爭取來的。
史達林死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這一行為導致他死之後各方勢力開始爭奪這個位置,當時最有可能繼承的是馬林科夫和貝利亞這兩個人,於是赫魯雪夫審時度勢,在這兩人之後進行斡旋,首先他站在了馬林科夫的身邊,支持馬林科夫帶頭逮捕了貝利亞,而在幹掉了貝利亞後,他也沒有立刻幹掉馬林科夫,而是先與馬林科夫一起將權力進行分割,然後他在聯合他人一起在馬林科夫提出任何政治意見時都進行反對,處處針對他,馬林科夫這時才察覺自己上了赫魯雪夫的當,可是已經為時已晚。
就這樣赫魯雪夫幹掉了他上位路上的所有絆腳石,成功上位。而他上位後開始獨攬大權,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反對史達林留下的一切政策。雖然赫魯雪夫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史達林的政策在之前的蘇聯的艱難情況下幫助很多人過渡到了工業社會,因此很多人在感情上是站在史達林這一邊的,因此在面對赫魯雪夫的全盤否定策略時,是迷茫的,是混亂的,這在當時蘇聯也導致了一些嚴重的後果。
而被他自己提拔上位的布里茲涅夫,也最終像他自己反對史達林一樣反對了自己的所有政策。布里茲涅夫在史達林時期已經進入到中央主席團中,暗示由於赫魯雪夫等人在史達林死後的奪權行為,而導致主席團人數縮減,布里茲涅夫也是在這段時間「失業」,被下放到了海軍政治部去當副主任。
而為了重新回到核心政治圈,布里茲涅夫堅持的是支持赫魯雪夫的一切政策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也的確奏效,很快他就重新回到了蘇共中央。而會咬人的狗不叫,雖然布里茲涅夫在許多事情上表現得很沒有主見,但是最終是他在赫魯雪夫去黑海度假時,發動了政變,並奪取了政權。
上位成功的布里茲涅夫很支持史達林模式,他將赫魯雪夫當時重點頒布的幾項政策都取消了,而且由於赫魯雪夫是因為取消幹部終身制才被大家弄下台,布里茲涅夫怕犯眾怒,因此也只能將這些正確的政策全盤否定。
結語
直到戈巴契夫上台便更是過分,他直接否定了之前所有領導人的政策路線,並希望在蘇聯推行「民主化」、「公開化」、「多元化」的政策,這個方向讓蘇聯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蘇聯的思想陷入了混亂。由此可見,一個國家應該貫徹從一而終的正確政策,而不應該由領導人的個人意誌進行大方向的變化,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朝正確的方向快遞正確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