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7年宋時輪一戰奪取錦陽關,感嘆白跑一趟,粟裕:你功勞不小

2024-01-19歷史

戰鼓催征,刀光劍影。1947年1月下旬,陳毅與粟裕指揮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宿北、魯南連戰連捷,彼此間逐漸熟絡。

勝利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主力轉移至臨沂地區休整,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整編為十一個步兵縱隊和一個快速縱隊。

整編後的華東野戰軍總兵力達到了27.5萬余人,實力大大增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華東野戰軍大部份由原來的地方部隊改編而來,如享有「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美譽的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他的前身就是改編自渤海軍區的地方部隊。

華野部隊在組建初期,除第十縱隊外,其他縱隊下轄3個師,如第一縱隊,不僅有第一、第二、第三師,還有一個獨立師,總兵力超過2.3萬人。

而第十縱隊只下轄兩個師和一個特務團,總兵力約1.6萬人。但是,由於華野在之前的兩次戰鬥中非常疲倦,黨中央和毛主席特意指示:「利用敵人大舉進攻前夜全軍休整,多一天好一天。

休整即是勝利」。因此,第十縱隊雖然規模較小,但也在休整中不斷提升實力。

粟裕在【粟裕戰爭回憶錄】中回憶道,當時我們的計劃是休整兩周,但實際上敵人並沒有給我們這麽多的時間,魯南戰役在1月20日結束,而敵人在31日就發動了新的進攻。

蔣介石在解放戰爭初期就調集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他選擇這個地區,主要是因為華東解放區靠近南京,對國民政府的首都構成威脅。

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拔掉這顆釘子。盡管國民黨軍連續作戰,態勢均不利,甚至損兵折將,但他們始終認為,華東我軍已經傷亡慘重,無力再戰。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圖|陳誠時任國民黨軍參謀總長的陳誠在一月下發的檔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國軍部隊雖略受損失,但就全盤戰局而言,實屬莫大之成功。」

蔣介石、陳誠根據他們的推斷,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準確地來說,就是集中主力猛撲我軍華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迫使我軍與之進行決戰。

為此蔣介石特別派陳誠坐鎮徐州。「這次會戰關系重大,黨國前途,剿匪成敗,全賴於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鑒於以往國民黨軍時常孤軍深入,以至於被我軍主力分割包圍全殲,此次蔣介石汲取教訓,嚴令各部實行「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

而這一舉措,確實給我軍造成了極為困窘的局面。國民黨軍整體的戰略部署是,南線以歐震集團指揮的8個整編師的兵力為主要的突擊集團,由台兒莊、新安鎮、城頭一線兵分三路向臨沂推進,另調山東第二綏靖區部隊,以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率領3個軍為輔助突擊集團,由淄川、博山、明水一帶南下萊蕪、新泰。

為貫徹這一戰略,國民黨軍還另外調了8個整編師,沿隴海、膠濟鐵路固守,另從冀南、豫北調4個整編師集結於魯西南地區,防止華東野戰軍作戰不利西撤,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同時也起到遏制晉冀魯豫野戰軍東援的任務。

國民黨軍的這一策略,確實給我軍帶來了許多困難。

萊蕪戰役:我軍誘敵深入,國民黨軍卻無動於衷,我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在萊蕪戰役中,我軍本打算誘敵深入,但是國民黨軍卻並未分散,反而更加緊密。

因此,我軍只能改變作戰計劃,采取寬正面的防禦姿態,誘使國民黨軍進攻,伺機殲滅李仙洲的北線集團。 為了增加戲份,我軍還調集地方武裝,進逼兗州,在運河上架設浮橋,營造即將西撤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師的假象。

最後,我軍成功地將國民黨軍誘至預定地點,一舉殲滅。 總的來說,萊蕪戰役中我軍的表現證明了誘敵深入的戰術是有效的,但在必要時,我們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作戰計劃。

蔣介石和陳誠因歐震謊報全殲我軍16個旅而大喜過望,下令歐震和李仙洲南北夾擊,全殲我軍。李仙洲雖然資歷較老,但始終抱著配角的覺悟。

他接到嚴令後,不敢怠慢,只好加快速度南下。然而,時任山東第二綏靖區司令員的王耀武卻對此表示懷疑。2月15日,國民黨軍占領臨沂後,王耀武透過偵查發現華東野戰軍可能放棄臨沂北上,因此在2月16日下令李仙洲回師新泰、萊蕪。

圖|李仙洲盡管李仙洲回師對我軍戰略不利,但我軍依然決定保持既定的方針不變,即秘密北上。實際上,李仙洲的動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被我軍事先偵查得知。

2月10日,陳毅、粟裕在指揮部商量作戰方案時,哨兵突然報告抓到了一個「高級特務」,推進來一瞧才知道,原來這個「高級特務」不是別人,正是華野派往國民黨軍46軍的敵工科科長楊斯德。

而國民黨軍46軍軍長韓練成是地下黨員,他早在南京時就與中共南京辦事處有過聯系,雙方約定了聯絡的暗號,並與華野取得了聯系。

此次雙方作戰,46軍隸屬於北線李仙洲集團,韓練成派楊斯德回來,就是為了報告北線李仙洲集團的動向:「李仙洲率第七十三軍軍部及第十五師位於顏莊,第一九三、第七十七師分別位於和莊和張店(今淄博市);第十二軍軍部率兩個師位於萊蕪、口鎮地區,其新三十六師歸第七十三軍指揮,位於蒙陰寨;第四十六師位於新泰及其周圍。」

華東野戰軍主力在確定戰略目標後,幾個縱隊星夜疾馳往萊蕪方向趕,一路上爬冰臥雪。2月18日,華野指揮部根據敵人的動態,充分分配了任務:「以第一、第八縱隊攻萊蕪,第四縱隊攻顏莊,第七縱隊切斷敵第四十六軍與第七十三軍的聯系,第六縱隊攻口鎮,第九縱隊控制博山以南。」

這場戰役原計劃在19日發起,但由於準備不足,延期至20日。對於華野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特別是對於參與戰役的第八、第九、第十縱隊。

【華野新成立的三支縱隊首次參與大規模兵團作戰】 在萊蕪戰役中,華野新成立的三支縱隊——八縱、九縱和十縱首次參與大規模兵團作戰。

這三支縱隊分別是原來魯中軍區部隊成立的八縱,膠東軍區地方部隊組建的九縱,以及渤海軍區地方部隊組建的十縱。

盡管之前這些部隊也參與過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但在萊蕪戰役中,這是他們首次參與大規模兵團作戰。 王耀武透過飛機偵查得知華野主力準備圍殲新泰、萊蕪的李仙洲部,立即下令新泰、顏莊國民黨軍迅速後撤,李仙洲集團73軍之第77師由博山南下萊蕪,歸建73軍。

盡管王耀武的補救措施及時,但已經來不及阻止華野的攻擊。華野根據敵軍的變化情況,立即調八縱與九縱一起,先打從博山南下之敵77師。

2月19日,八縱、九縱進軍至和莊,剛剛布置好,敵77師便已經進入。九縱司令員許世友一見,手心裏也癢癢,這是九縱打的第一個大規模的作戰。

九縱指戰員們如猛虎撲食一般,向和莊之敵發起了猛烈進攻。殘余之敵逃至青石關,被早已守候在那裏的魯中軍區警備五團全殲,敵師長田君健也被擊斃。

許世友對於九縱取得的戰績非常高興,還在戰鬥尚未結束時,就迫不及待地給華野參謀長陳士渠打電話,表示了對於之前未能及時下達任務的遺憾,並提到了這次九縱和八縱聯手奪取七十七師的訊息。

同時,華野司令部要求宋時輪率領的十縱奪取明水以南、萊蕪以北的錦陽關,這是一個險要的隘口,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必爭之地。

考慮到該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華野指揮部決定由十縱28師以及獨立師一部奪取錦陽關。而這支獨立師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是之前中原軍區第一旅,中原突圍後被編為獨立師,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皮旅,他們的戰鬥力無需多言。

十縱改編為野戰軍後,首次參加大規模兵團作戰,在萊蕪戰役中,十縱雖然沒有取得重大的戰果,但他們的表現卻起到了積極作用。

28師一部在奪取錦陽關後,又與三團一營配合,全殲了大寨山的守敵。盡管駐紮在上莊以南的第107團在前往大寨山支援的過程中,因為大寨山已經失守而慌不擇路逃竄,但在呂公泉地區又遭遇了渤海軍區第14團的截擊。

王耀武在得知李仙洲集團被圍在萊蕪後,立即調遣96軍南下,其中暫12師一部經文廟南下,十縱28師3團配合獨立師在黑峪口、水淹洞一帶與敵人鏖戰5個多小時,成功擊退了暫12師。

雖然取得了這樣的戰果,但宋時輪對前線戰況的不滿意,卻表示了戰爭的無奈和復雜的特性,正如他所說,有的部隊當主角,有的當配角,有的只能跑跑龍套。

圖|毛主席華野為抓住李仙洲集團,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最終付出8800余人的代價,全殲李仙洲集團1個「綏靖」區前進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余人,連同南線及膠濟路東段的作戰,共殲國民黨軍7萬余人。

盡管宋時輪在這場戰役中覺得自己只是一名「跑龍套」的配角,但不可否認的是,十縱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粟裕後來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一文中,高度評價了十縱:「十縱及獨立師在萊蕪西北鉗制敵人援兵,使主力部隊在萊蕪周圍放手地殲滅敵人,功勞不菲。」

十縱的部隊來源主要是渤海軍區地方部隊,當時軍區主力大部份都去了東北,十縱成立之初戰鬥力較弱,但經過多次的整訓與作戰,成功錘煉出鋼鐵意誌,成為了一支敢打硬仗的隊伍。

在多次大規模作戰中,十縱都是負責阻援任務。

宋時輪統帥的十縱,曾多次擔任阻援任務,這無疑是一項艱巨而困難的任務。阻援任務並不像圍殲作戰那樣可以繳獲敵人的物資,相反,傷亡率往往較高。

如果敵人見勢不妙主動撤退,阻援部隊或許能有些收獲,但如果自己主動撤退,最終只能一無所獲。盡管困難重重,但十縱依然出色地完成了阻援任務,給國民黨軍將領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譽為我軍中最擅長打阻擊作戰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