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嬴秦人源於山東,初居費縣,始封萊蕪,避於範縣,遷徙至陜甘地區

2024-01-27歷史

關於秦人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秦人來自東方,二是秦人來自西方。蒙文通、呂振羽、王國維等人透過對歷史文獻研究,認為「秦之祖先,起於戎狄」,但範文瀾、郭沫若、林劍鳴等大多數史學家認為秦人來自東方。

西戎說的主要根據是:【史記】借申侯說,秦祖先戎胥軒娶申侯之先(驪山之女)為妻,以示秦父系和母系皆為戎,秦之同族趙亦為戎。秦與驪山氏都是犬戎。秦人祭祀用馬,祭祀物件繁雜,兼及草木、山川、禽獸,風俗與戎狄同。屈肢葬、鏟腳袋足鬲、洞室墓、圍溝墓是秦文化傳統特征,這些文化因素來源於羌戎文化,或曰秦文化源於甘青地區的辛店文化。

我以為嬴秦人起於古東夷,經過幾次大規模遷徙,最終長期居住西域,並以陜甘地區為根據地,早期與西戎血拼爭奪生存空間,後期不斷蠶食鯨吞東方列國,直至一統天下。

嬴秦部族源於古東夷

追溯秦之先祖,應從華胥氏開始說起。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配女媧,生少典;少典生二子:長子炎帝、次子黃帝;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表明秦人是帝顓頊的後代。顓頊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氏。顓頊為有虞氏首領,主要生活在豫東及魯西南一帶,豫魯交界的濮陽號稱「顓頊之虛」,古今無異辭。【索隱】說:「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也。」這是按母系世族而不是父系世族追溯的。

司馬遷之說,得到了考古發現證明。80年代在風翔的秦都雍城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秦景公的石磬有「高陽又靈,四方以鼏平」的銘文。帝顓頊號稱高陽氏,景公石磬這句銘文是說,祖先神高陽在天顯靈,秦境內四方得以安定,像鼎的蓋子一樣平坦。

顓頊屬東方民族,都城在帝丘,即河南濮陽。

【索隱】曰:「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少昊,皇帝之子。炎黃二帝聯手打敗蚩尤後,黃帝命少昊管理東夷集團,在今山東曲阜一帶。秦人也認為少昊是其先祖。這是按照父系來算的。

【史記•封禪書】記載,秦襄公立國以後,建西疇,「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自認為祖先是少昊神,少昊就是白帝。襄公之後,文公、獻公等按祖制祭祀少昊。

秦人既出於顓頊族,又主少昊之神,正好是其先祖母族和父族分別來自少昊五鳥氏中玄鳥顓頊族和伯趙少昊氏族,這兩個氏族可能就是上古相互世代通婚的對偶部族。所以,秦人母系源出玄鳥氏顓頊族,父系源出伯趙氏少昊族,這兩個部族其同孕育了秦人先祖。

有學者說,少昊陽鳥族群歸屬蒙古利亞人種太平洋支的東方民族,古稱「東夷」。若以象形考釋,「東」,出日在木中,春分、秋分日中之象;「夷」,大人登壇,以羊祭太陽神。東夷,即上古東方崇日民族之總稱。老秦人源出少昊鷞鳩氏,當然是古東夷人。

五帝時代前期,在黃河流域存在著相互發生關系的三大集團。他們是西部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中部以蚩尤為代表的黎苗集團以及東部以少昊為代表的東夷集團。少昊主要活動於今山東曲阜一帶。

少昊,有說是黃帝長子的,有說是炎帝後裔的。據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期間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最後被東夷新崛起的臯陶、伯益等政權實體所取代。

據【路史•國名紀】記載,少昊後裔先後有103國,其中嬴姓占57國,有人認為少昊後裔偃姓實際也是嬴姓,偃姓有22國,兩項合計共有79國,占我們所知少昊後裔103國的2/3以上。
臯陶為偃姓之祖,以臯雞為圖騰,伯益為嬴姓之祖,以玄鳥為圖騰,皆為鳥圖騰,且上古音中偃與嬴之音相近而可直接為其聲。但實際上,偃姓與嬴姓並不是同一部族,只是地域、文化相近,同屬東夷集團的支族,關系比較緊密。

伯益之名的由來與玄鳥圖騰崇拜有關。【呂氏春秋●音初】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殷契的母親簡狄還是姑娘的時候,上帝派一只燕子去看她,簡狄十分見燕喜愛,後來燕子遺下卵就飛走了,從此不再回來。在這個記載中,說這只探望簡狄的燕子發出「嗌嗌」之聲,「嗌「」與「益」在古代是通用的,秦人的祖先稱為伯益,可能與燕鳴的聲音「嗌嗌」有關系。而在古代中國東部地區的一些部落,正是把燕直呼為「益」或「乙」的。【說文】中有:「乙乙,玄鳥也,齊魯之間謂之乙乙,取其名自呼。」從【左傳】記載中,也可知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早期可能生活在山東即齊魯一帶。這些都說明秦的祖先由對玄鳥的崇拜而自稱為「益」,而且生活在中國古代東方。

嬴秦人源自東夷之說,從商部族的歷史也可印證。商人子姓,帝嚳之後,始居黃河以東北,其玄鳥圖騰、墓制葬俗、獨特器物與嬴秦部族相同。

嬴秦人初居費地

【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以「姚姓之玉女」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伯益,秦之先祖,【史記】曰大費。伯,長、大之意。費是國名,【竹書紀年】雲「費侯伯益」。嗣後費氏、費昌、費(蜚)廉為其後裔。

秦人的氏名有三:一是以字命氏,主要是祖父字,也有以父字命名的。如秦祖伯益字大費,其一支稱費氏。二是世官,則其族以官為氏。如秦人世為三代之鳥獸官,因而其一支便稱鳥俗氏。三是以國(邑)為氏,其實就是以地為氏。如秦祖非子封於秦,以秦為氏,稱秦氏。至少從商末蜚廉或更早期,秦人稱蜚氏,一直到非子,才改蜚(非)為秦,以地名秦為氏。

在帝舜賜伯益土、姓之前,以伯益為首領的嬴秦部族是東方土著,居費地,亦即今山東費縣一帶,所以稱伯益為大費,其後伯益之子若木一支,無論居於費地還是流轉遷徙各地,一直稱費氏。

嬴秦人始封於嬴地

堯統治時,選賢任能,但並未分職,舜執政後,進一步設立管理部落聯盟的官職,選任能人如禹、棄、契、臯陶、益、垂等分職管理各項事務,舜對其三歲一考績,考核三次後獎優罰劣,結果臯陶、棄、契、益、垂等都在各自官位上做出了成績。

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其皂遊(黑色的旗幟上的飄帶),說伯益的後代將興旺發達,伯益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贏氏。

嬴姓與秦人對玄鳥的圖騰崇拜有關。玄鳥即為燕,燕、嬴實為同類雙音,燕就是嬴,燕姓即為嬴姓。把祖先崇拜的圖騰名稱作為自己的姓,這是中國姓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史書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為舜馴服鳥獸」,「虞人之官始於伯益,周官職屬春官」等記載。

嬴地在今山東萊蕪一帶,是嬴姓部族的始封之地,遠古時姓與氏、姓名與地名是同一的。【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註:「有土嘉之曰襃,無土建國曰封。」或許,廣義的費地即為萊蕪一帶,帝舜只是賜姓和襃,屬於有土嘉之。

大禹治水後分九州,大概臯陶和伯益統領徐州,即大致相當於今天泰山以南東抵黃海的山東南部,以及淮河以北的江蘇北部一帶。臯陶和伯益在舜、禹時為重臣,並未就國,但仍為東夷偃姓部族和嬴姓部族的首領。

嬴秦人避於秦地

【史記】載:堯死舜立,舜死禹立, 「帝禹立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而臯陶卒。封臯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在禹年邁時,他也按照禪讓制的傳統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推薦了東夷偃姓部族首領臯陶作繼承人,可是不久臯陶死了。禹封臯陶之後於安徽六安及其以西之地,或許封在今河南許昌,後為有鬲氏。故史書說,有鬲是臯陶之後,偃姓之國,江淮之間、河南許昌、山東德州一帶偃姓之國甚眾。

臯陶死後,大禹「舉益,任之政」,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箕山之陽即秦地,今河南與山東交界的範縣一帶。

禹死後,其子啟與伯益爭奪最高權力,伯益死,「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伯益的後世孫費昌在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嬴姓氏族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嬴秦人遷徙至陜甘

嬴秦族大規模西遷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夏末商初,伴隨著商夷聯軍西征主動進發到晉陜一帶;一次是商末周初,在周公旦東征後被動遷徙到關隴一帶。

地名遷徙也可詮釋嬴秦人來自東方。根據【史記】記載,至少從秦人先祖大駱開始,犬丘便成為大駱一支的根據地,非子作為大駱的庶子,起初也生活在犬丘,後居於西犬丘。

犬丘是先秦時期的地名稱謂,見諸史籍的犬丘至少有四個,分別是東方的宋國犬丘(今山東曹縣)、衛國犬丘(今河南永城)和西方的關隴地區的犬丘(今陜西興平市)、西犬丘(甘肅禮縣)。東夷分為九夷,嬴秦部族屬畎夷。

段連勤先生曾在【關於夷族的西遷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屬問題】一文中作過精辟論述:「地名有丘字,是中國東方夷人居住區所特有的……關中的兩犬丘,顯然不是本地人的居址,而是畎夷遷入關中時從東方帶來的(歷史地理稱之為地名遷移)。由山東曹縣、河南永城的犬丘,到陜西興平、甘肅的犬丘,這正是畎夷從東方移至西方所走過的足跡。」

西域之秦,也是地名遷徙曰秦。 周孝王聽說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便召非子在汧渭之間主持馬政,因為「馬大蕃息」,成效顯著,受到周孝王賞識,遂被周孝王封於秦邑(甘肅清水)為附庸,並獲賜嬴姓,「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此時秦族成員至少已經在西方戎狄區域生活了二百多年。從此,非子一支秦人居於秦,而作為大駱嫡系子孫的成一支則長期居於犬丘。

【史記·秦本紀】載:「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犬丘大駱之族被西戎滅掉,秦人力量只剩下非子一支。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在位23年),秦為捍衛周王室同西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討伐西戎,但出師不利,最後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喪命。秦仲死後,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兒子莊公昆弟五人領兵七千同西戎作戰。這一次取得很大勝利,奪回了被西戎占領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時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於附庸,並將原大駱地犬丘一並封給莊公,秦在周王室衰落中開始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