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碧血千秋:抗日戰爭最重要的幾個節點

2024-01-08歷史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郊外沈沈的夜色中,盧溝橋事變爆發,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筒點燃了引線,日本全面侵華由此開始,中國軍民八年抗戰序幕隨之拉開。

以下這些日子,值得我們牢記!

驚變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

國恥日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占),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史海鉤沈:

1931年5月,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到中國興安嶺調查地形,被東北軍逮捕並槍殺、焚屍滅跡,這對日本人刺激很大,加快了關東軍密謀軍事行動的速度。4個月後,關東軍未等日本政府同意,私自發動九·一八事變,以閃電速度侵占了東三省。

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

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

1932年1月18日,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副武官田中隆吉,密令一夥流氓,當街打死一名日本僑民、打傷三名。事後,日本軍部操縱日本媒體,說「中國人殘害日僑、打死日本和尚」,並以此為借口,於1月28日對上海的中國守軍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此即「一·二八淞滬抗戰」。

史海鉤沈:

關於淞滬抗戰,提到最多的是十九路軍率先打響保國抗日第一槍。不過,淞滬血戰中還有一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直屬宋子文的稅警團。抗戰爆發後,宋子文當即決定讓駐紮在閘北和南翔的兩個稅警團參戰,並把指揮權交給第十九路軍。 作戰中,稅警團極其勇敢,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稅警總團防守陣地、死戰不退,稅警總團第二團幾乎全軍覆滅,7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使進攻稅警總團防守陣地的日軍付出了極大的傷亡。

由於宋子文擔心以稅警團名義參戰,會引起八國銀行團的不滿,停止撥款,因此才以十九路軍名義參戰。淞滬抗戰,稅警團成了無名英雄,報刊電台自始至終沒有報道。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

一夕風雲急,百載天地轉

沒有九一八事變,就不會有張學良的出走西北,也就不會有西安事變——歷史,就極有可能被覆寫。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劫持了蔣介石。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此次事變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史海鉤沈:

東北淪陷後,張學良被國民黨派到西北,認為此舉實為削弱自己實力。為保存實力,也為打回東北老家,張學良萌發了爭取蘇聯援助、繼而在西北「獨立」的想法。在未獲蘇聯明確答復下,張學良劫持蔣介石為投名狀。然而蘇聯為促成中日大戰,反對捉蔣行為,亦不支持張的「西北國防政府」計劃。

當時除陜西外,社會各界亦不予以支持。聞一多、胡適等人都怒批張學良,聞一多說:" 真是胡鬧,國家的元首也可以武力劫持,這還成何國家,我要嚴厲責備那些叛徒,你們這樣做是害了中國。" 胡適致電張學良:" 介公負國家之重,若遭危害,國家事業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應念國難家仇,懸崖勒馬,護送介公出險。"

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9日)

日本野心盈天,中國終獲強援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英國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史海鉤沈:

1937年7月16日,國民政府討論宣戰問題。由於軍需品有相當一部份需要外國輸送,宣戰後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戰國的身份,照會各國禁止軍需品輸入中國;日本海軍遠強於中國海軍,中國沒有能力保護海上輸入的援華物資,也沒有能力保護在日僑民。綜合以上,決定對日不宣戰,不斷交。日本政府也曾召開會議,認為宣戰問題極端錯綜復雜,研究結果是先擱置。日本占領南京後,發表「今後不以國民黨政府為對手」聲明,不承認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之後推出汪精衛政權,並與之建立「外交關系」。日本政府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向英美宣戰時也沒有對中國宣戰。

血戰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八年間,國民革命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犧牲的國民革命軍將軍達200余人。今遴選部份著名戰役如下。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1日)

共赴國難,死得其所

1937年10月至11月,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進行的大規模戰略性防禦戰役,創華北殲滅日軍最高紀錄。日軍參戰4個半師團14萬人,傷亡3萬;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28萬人,傷亡10萬。八路軍有配合國軍作戰。

史海鉤沈: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在前線督戰時中彈,倒下後仍高呼殺敵報國,壯烈犧牲,年僅39歲,成為中國軍隊犧牲的第一位將軍。戰役前夕,郝夢齡給妻子寫信:「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後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成功即成仁,余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

2014年,台灣原「行政院長」郝柏村到訪大陸,特意來到郝夢齡陣亡處,發現那裏竟然連一塊碑石都沒有,倍感遺憾。在多方推動下,2015年4月,紀念碑落成。

台兒莊大捷

(1938年3月16日)

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

台兒莊戰役用正面戰場的首次大捷終結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來的接連失利,「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一掃而空」。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等將領指揮。蔣介石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是在台兒莊戰鬥最激烈時親赴台兒莊南站觀戰,前線將士士氣大振。

台兒莊不僅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之地,為抗戰力量內遷爭取了寶貴時間,還從國際輿論上贏得了支持。

史海鉤沈:

駐守台兒莊的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向死守的師長池峰城下達了死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危急之下,池峰城炸毀與城外唯一的聯系通道—— 運河上的浮橋,誓與古城共存亡,「台兒莊就是31師的墳墓!」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

一句守土有責,喋血三湘大地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二戰中,長沙是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十四年抗戰中日雙方出兵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100余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會戰。日軍受到沈重打擊,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傷亡13萬人。

史海鉤沈:

長沙大火又名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3日淩晨發生。因日軍進犯,國民黨當局奉蔣介石密令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計劃,但在計劃實施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導致3000多人喪生,90%以上房屋被毀,經濟損失10億元。長沙與史達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決勝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

對日作戰 最後通牒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7月26日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征得了蔣介石的同意。蘇聯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並且規定日本投降以後的處理事宜。同時,【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

史海鉤沈:

7月27日東京時間早6時,日本廣播電台收聽了【公告】,引起統治集體內部的混亂。當天,首相鈴木主持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用一整天時間討論對【公告】的立場問題。軍方認為,為不影響軍隊決戰士氣,不要公布【公告】,真要公布也應附上一項聲明,表示堅決反對。爭論的結果,鈴木屈服了軍方的壓力,雙方達成協定,決定向外界公布一份經過刪改的公告文本,日本政府對此不作評論。日本拒絕【公告】的結果,一是招致美國投放原子彈,二是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漫長的抗戰史,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國人付出巨大犧牲,其中的歷史教訓,永遠值得每個國人銘記與借鑒。

面對死難者的在天之靈,把我們的頭顱低下來,承受靈魂的煎熬,錘煉理智的情感,惟其如此,才可以慢慢鍛造出一個成熟的民族和國家!

1840年以來的所有沖突,不僅僅更是國力、軍事的較量,更是國家體制以及背後思想的較量,王人博老師在【1840年以來的中國】一書闡述道:「基於現代性價值的立憲,是一個國家完成現代國家能力轉型的唯一途徑。」這是近代史的真問題,也是抗戰結束75年後我們反思歷史的真問題。然而,這也是一直被遮蔽的問題。

為此,我們力薦王人 博老師這本【1840年以來的中國】,剝掉外層政治、軍事層面紛繁復雜的雜質,直抵近代歷史中最耐人尋味的核心——立憲以及背後的國家轉型問題。這是一本視角獨特,融史學家的洞察、哲學家的智慧、法學家的嚴謹於一書。

您可點選下方商品卡,進一步了解圖書詳情。

【簽名版】王人博【1840年以來的中國】:羅輯思維得到APP讀書節年度書單;羅翔推薦
¥128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