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鄧遭20萬敵軍圍困,毛主席三次拿筆掉落,見人進屋怒吼我沒有病

2024-01-28歷史

說到人們所熟知的戰爭戰役,大家或許馬上想到淮海戰役。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挺進大別山同樣舉足輕重。1947年,在劉伯承元帥及鄧小平同誌領導之下,十二萬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遠距離挺進大別山的壯舉,直指國民政府核心區域南京和武漢。這一舉措改變了戰爭局勢,使我軍由防守轉入進攻,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然而很少人了解的是,這場戰鬥極其艱辛,士兵傷亡重大。在整個過程中,包括兩位軍事領袖以及毛主席在內的領導者們曾有過整整兩個月的艱難決策與思想鬥爭。

深入敵後進行剖析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際,蔣介石表面上緩和關系,與毛澤東簽署了【雙十協定】以便爭取時間在物資排程上取得優勢並在社會輿論中占據話語權。盡管總理以誠懇赴會的態度識破了對方的策略,但是國民政府已經有足夠的時間準備一場規模宏大的國內戰爭。

因此在1946年,國民黨軍隊率先對我山東解放區和延安革命根據地發動攻擊,揭開了內戰序幕。等到1947年上半年,彭德懷元帥帶領的西北野戰軍透過多次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隊數萬人,堅決抵擋住了胡宗南對陜甘寧邊區的侵襲。

然而此時,我們仍然處於被動狀態,尋求改善局面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仔細思考過後,主席意識到利用國軍在中原防線薄弱之機進行集中式主攻,無需完全粉碎敵軍戰略進攻或等待解放軍的數量超過對手,就能迅速搶占戰略主導權。

事實上,這樣的戰略計劃恰恰反映了毛澤東先生一如既往的策略——善於巧妙轉換戰場,很少與敵方硬碰硬。這樣做不僅能降低我軍因實力相對較弱而可能遭受的損失,而且更符合我們的初衷。唯有以戰略視角做出部署,才能將劣勢轉為優勢,從而找到最好的獲勝之道。

在確立了主要戰略之後,便需著手細節策劃。經過嚴密思考後,中央軍委決定出奇招,派遣大軍從中原地區出發,挺進大別山。

大別山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向東可直達南京、上海,向南則直達武漢,如同一把尖刀,可以隨時插入敵人的心臟. 此外,該地作為革命根據地,我軍在此已有廣大的群眾支持基礎。

更為關鍵的是,大別山區地勢險峻,對圍剿我軍絕對構成阻力。基於這些因素,中央軍委最終決定將進攻的焦點放在大別山上。

從地理角度看,相比任一一支野戰軍,大別山更靠近華東野戰軍所在區域。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此時國民黨軍隊正全線進攻山東解放區,華東野戰軍不堪重負,實在抽不出額外的兵力執行這項任務。無奈之下,中原野戰軍成為最佳選擇。

正當劉鄧大軍在魯西南頑強抵抗國民黨軍隊時,蔣介石將前方之敵調往山東正面,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壓力,於是,中原野戰軍就成為了肩負挺進大別山重任的不二之選。

接到毛主席關於挺進大別山的指示後,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雖然有所擔憂,卻立刻決定帶兵前進。毛主席強調,這是最高級別的緊急命令,必須盡快執行,而若未能成功挺進大別山,率領胡宗南的部隊西進的任務就無法完成,那麽陜北地區就岌岌可危了。

盡管開進大別山充滿誘惑,但實際上執行過程仍充滿風險。國民黨主力分布在魯西南至大別山之間的兩側,形成包圍之勢。雖然如此,劉鄧兩位領導還是堅定地領著12萬大軍啟程了。

面對危機重重的形勢,劉伯承、鄧小平同誌毫不猶豫地準備南下,積極應對。在隨後的日子裏,他們的部隊在長達300裏的黃河之上來回穿梭,順利度過了蔣介石譽為「四十萬大軍難以拆除」的黃河天險。

這標誌著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正式開啟。成功渡江後,劉鄧大軍繼續向前推進,連克敵軍五萬多人,形成深入敵人後方的局勢。此舉讓蔣介石大為吃驚,他親自飛往開封指導作戰,並從陜西、山東等地調配了7個整編師的兵力馳援魯西南。這正好迎合了毛澤東同誌的策略。

接著,毛澤東同誌指示陳賡和謝富治兩位將軍向河南西部邁進,另外命令陳毅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也向魯西南挺進,以配合劉鄧大軍的行動。

在友軍的協助下,劉鄧大軍擺脫國民黨軍的包圍,一路加速向南方進軍,直接指向大別山區。毛澤東同誌對這次行動的命運進行了預測,他認為會有以下三種可能性:要麽暫時失去優勢,然後再重新立足;要麽損失慘重,但能堅持保衛作戰;要麽受傷,能夠站穩陣腳。

因此,毛澤東同誌深知這次任務的艱難程度,知道解放軍一定會受到敵軍的攻擊,傷亡會相當大。毛澤東同誌早已準備好應對最糟糕的情況。

然而讓人振奮的是,劉鄧大軍克服了無數困難,順利達成了預期效果。他們的行進路線布滿河流,還有廣闊的黃泛區,給部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重型武器的運輸變得非常困難,劉鄧同誌甚至無奈選擇丟掉我軍僅有的美式榴彈炮等重要裝備。

畢竟,比起所有的犧牲,勝利的信念更加堅定。如此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我軍的行軍速度反而加快了許多,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去應付20萬敵軍,從容應對,次次化險為夷。

蔣介石發現他的軍隊無法追上劉鄧大軍,便派出58旅在汝河南岸實施阻擊。現在,劉鄧大軍陷入了前後夾擊的困境,想要繼續前進,必須要跨過汝河。處於絕境的他們只能逆勢而上,一邊搭建橋梁,一邊向58旅發起猛烈沖鋒。雙方展開了激戰,河面上布滿了橫飛的子彈和炸裂的水花,我軍戰士雖然身處困境,卻依然鬥誌昂揚。他們堅守陣地,成功掩護大部隊沖鋒到對岸。最終,我軍成功跨越了汝河。

經過數日驚心動魄後,飽經風霜的劉鄧大軍,終於順利渡過了淮河。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我軍戰士才剛剛涉足彼岸,水位就突然上漲,硬生生地將追擊之敵隔在了對岸。

對此,鄧小平同誌感慨萬分,贊嘆道:「我們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剛剛過去水面就漲潮,這豈非上天助我們一臂之力?」

然而,盡管暫時解圍, 劉鄧大軍面臨的困難仍未結束,他們仍然需要面對諸多挑戰,能否承擔起黨中央交付的重任,尚且未知。

成功熔鑄

當劉鄧兩位將領憂慮萬分之時,身處延安的毛澤東同樣焦灼不安。得知劉鄧大軍陷入國民黨重兵包圍,他夜不能寐。長期精神壓力過大以及生活無序,使毛澤東身體承受不住,手部浮腫嚴重,連寫字都費力。

見到此狀,領導人紛紛關註毛主席的健康狀況,並請醫務室的醫生前來診治。然而,當這位醫生拿著藥品走進窯洞時,毛澤東卻激動地拍桌怒斥:「你們說我有病!我哪裏有病啊?」醫生嚇得手足無措。

任弼時察覺氣氛異常,走入書房詢問緣由。只見毛主席氣憤地踱來踱去並不作答。然而本次事件讓任弼時明白,毛主席應該好好冷靜一下。於是他靜靜站在原地等候。

經過片刻斟酌,毛澤東用平靜的語氣對任弼時說:「你去把醫生叫進來,我應向他道歉。」接著,他誠懇地向醫生致歉,以求內心的安定。然而,直到劉鄧大軍橫渡大別山的訊息傳至延安的那一刻,毛澤東懸著的心才稍微舒緩些許。

就在幾天之後,軍情報員遞上緊急戰況,赫然寫明劉鄧大軍已於八月底成功突圍進入大別山。長達兩個月的漫長等待終於換來喜訊,毛澤東歡喜滿面,似乎如釋重負。

盡管如此,劉鄧大軍雖然成功挺進大別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但戰局尚未明朗,遠不足以稱頌為全面勝利。

白崇禧首領仍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其中包含了對我們部隊的圍攻和地方土匪的聯合,以此想要阻擋我方前進的步伐。此外,他還采取了連帶責任政策施壓,從而控制我們無法獲得補給物資。雖然這種做法確實對我們的行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但是並沒有顛覆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的戰略部署。然而,僅僅幾個月之後,鄧小平同誌主張不得不撤出大別山,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

那麽毛主席為何會轉變主意?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們的部隊成功阻擊了數十萬的國民黨軍隊;其次,由於巨大的人員傷亡,部隊現在只剩不到五萬人,無法維持長期的戰鬥。如果堅持在這裏,只會增加更多的損失,甚至可能引起敵國的激烈回擊。據此,劉鄧大軍在1948年的3月份完全撤離了大別山,雖然這時戰爭的主導權已經到了我們手上。

千裏挺進大別山,無疑是一項極其成功的戰略計劃。主席運用「中央突破、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策略,讓蔣介石陷入恐慌。劉鄧大軍和陳粟及陳謝兩路大軍共消滅20萬敵軍,解放了140多個縣市,重新成立了中原根據地,成功實作了主席的戰略目標,使我們把握住了戰爭的主導權。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他的作品【中國震撼世界】中贊譽道:「這場戰役是史上最為精妙的作戰手段之一,毛澤東在用兵之道上是真正的大師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