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備伐吳,本是覆寫歷史的驚天謀劃,卻因一場意外而葬送

2024-02-27歷史

提到夷陵之戰,說劉備一意孤行者有之,說劉備安營紮寨欠妥者有之,說劉備感情用事者有之,說劉備謀略不足者有之……

總之,只因劉備是一個失敗者,幾乎眾口一詞的都是貶毀之意。而反過來,又因陸遜是一個勝利,幾乎眾口一詞的都是贊譽之意。

其實,無論是導致劉備的大敗,還是陸遜的大功,若非一場意外,這一切很可能都不會發生。

而這場意外,就是張飛的突然遇刺身亡。

張飛的突然身亡,至少毀掉了劉備驚天謀略的一半成功機率

公元219年末,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

公元221年,劉備決定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實為借此圖謀「劃江而治」得「二分天下」。

於是,劉備下令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出發,與劉備於江州會師。其目的,就是為了水陸兩路出兵,一同伐吳,即:一路由張飛率領水軍,從江州順流而下,目標直指孫權新取荊州之地;另一路,由劉備率領,從陸路出發,經峽口、過巫地(今湖北巴東)、破秭歸、占夷道,然後兵鋒直指東吳國都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劉備劇照

當時,由於劉備曾對荊州統治多年,影響力頗大。雖然,孫權成功襲取荊州,但因是新取之地,又有劉備統治時期的影響力,民心並不穩,加之 「春秋方壯,威名未著」 的陸遜從呂蒙手中接過鎮守荊州重任的時間不長。一旦,張飛兵臨荊州,必然內外交困,陸遜處理起來,也將極為棘手。

再說,劉備的伐吳策略,復制的本就是由荊州水陸兩路大軍入川的成功策略,而其中的水路之軍,便是由張飛獨領。

也就是說,張飛率領水軍,由江州攻入荊州,不但是順流而下,而且還是熟門熟路。

同時,劉備已派馬良說動五溪蠻相助,而五溪蠻又與荊州相鄰。因此,其目的,就是為了相助張飛攻打荊州。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張飛獨領一軍入川之能,就算不能奪取荊州,也有很大機率將陸遜牽制在荊州一段時間,而無陸遜的東吳,似乎並無一人是劉備的對手。

這一點,從劉備伐吳初期,孫權接連遺失峽口、(巫)地、秭歸等戰略要地,一邊向劉備求和,一邊修書向曹丕稱臣的舉動,便能看出孫權心中的惶恐。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這才啟用了陸遜。

同時,最為關鍵的是,由於殺害張飛的兇手張達和範強(【三國演義】上是範疆)投降孫權,自然也就泄漏了劉備的伐吳策略,並讓孫權有了充足的應戰準備。

所以,若非張飛意外身亡,夷陵之戰很可能就不會發生,劉備的大軍便可直接兵臨武昌城下。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張飛的突然身亡,劉備便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人生中的最大克星陸遜。

所以說,劉備伐吳之策,並非人生最大失誤,而是實為奪取天下的驚天之策,只可惜被張飛這個意外所葬送。

諸葛亮、趙雲等群臣的勸諫,反將劉備逼上了無法回頭的伐吳之路

如果說,張飛的意外身亡,是導致劉備驚天謀劃失敗的主要因素。

那麽,諸葛亮、趙雲等群臣的勸諫,則是將劉備逼上伐吳之路而無法回頭的禍首。

對此,可能有人會問,明明就是勸諫,咋就反成了「逼」呢?

其實,有這樣的疑問也很正常。畢竟,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諸葛亮、趙雲等群臣,確實是在勸諫。但是,隨著張飛的死,這種勸諫卻因環境的不同,而變成了相「逼」。

當劉備提出為關羽報仇討伐孫權時,除諸葛亮等群臣外,尤以趙雲的上諫義正言辭。當時,他於大殿上當著群臣的面,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應先滅魏,孫權自然臣服。況且,曹操已死,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已引起公憤。所以,可以利用民憤,先攻關中,再占據黃河、渭水上遊,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結果,被憤怒的劉備所拒,並留趙雲都督江州。

然而,不久便傳來了張飛的死訊,於是劉備驚聲大叫: 「噫!(張)飛死矣。」

▲張飛劇照

對於張飛的意外身亡,劉備在無奈哀嘆的同時,一生征戰的他,不可能不清楚失去張飛這張王牌後,伐吳的難度有多大。但是,由於他已在群臣極力勸諫的情況下表達了伐吳的決心,而張飛死後,又再無人勸諫,並給予台階下,就算明明清楚伐吳的道路充滿了荊棘與艱險,也無法出爾反爾,自己打自己的臉,只能硬著頭皮伐吳了。

所以說,若無諸葛亮、趙雲等群臣的勸諫,或許劉備也能放下面子接受東吳的求和,而不是死磕。不過,在張飛死後,諸葛亮、趙雲等群臣,若能再次進行勸諫,以劉備的梟雄心態,又怎麽會分不清孰輕孰重,很大可能會順桿而爬放棄伐吳。

可惜,當時並無相勸之人。

張飛的突然身亡,既挽救了孫權滅亡的命運,又締造了陸遜輝煌的人生傳奇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在無人給台階下的情況下,劉備只好親率大軍沿江東進伐吳,並令丞相諸葛亮留守成都,上將趙雲都督江州為救應後軍。

如此做法,相當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屬不智也。

同時,劉備又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既可抵擋江北的吳軍,也可監視魏軍的動向,以防魏軍的襲擊。

可以說,劉備的戰略布局,不可謂不周密。

那麽,面對劉備的征伐,當時的東吳和曹魏都有哪些舉動呢?

▲陸遜劇照

蜀吳戰爭初期,孫權因接連失地,只好向劉備求和,在遭到劉備拒絕後,只好一邊向曹丕稱臣,一邊應群臣勸諫,呼叫陸遜前往迎戰劉備。

所以說,若非張飛的意外身亡,陸遜還有機會迎戰劉備嗎?更不要說夷陵之戰了。

雖然,陸遜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大勝,但他在夷陵之戰之時,卻曾對孫權說: 「劉備帶兵作戰以來,總是勝少敗多,並沒有什麽令人擔憂的!不過,臣起初很是擔心他水陸並進。如今,他專以步兵作戰,處處紮營相連,臣觀察他的軍事部署,肯定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希望陛下高枕無憂,不必掛念。」

正所謂: 「英雄所見略同!」 劉備能看到水陸並進的優勢,陸遜也能看到蜀軍水陸並進的危害。所以,若非張飛的意外身亡,陸遜的人生軌跡和三國歷史的軌跡,可能都會改變。

同時,在關羽死後,曹魏侍中劉曄就已預測到蜀吳必有一場大戰,並建議曹丕趁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劉備,國內空虛之時,出兵攻擊東吳,以絕後患。

雖然,曹丕並沒有同意,但他卻表示「坐山觀虎鬥」,以待戰局明朗,再行出兵。

如果,若非張飛意外身亡,蜀軍又能一路高歌猛進,曹魏必然「趁火打劫」,東吳又豈能不亡。

所以,因張飛的意外身亡,既挽救了孫權滅亡的命運,又締造了陸遜輝煌的人生傳奇,更是曹魏喪失一統天下的大好良機。因此,也有人說:「張飛不死,夷陵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