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近代日本的侵華計劃書:台灣番地征戰要略,成為日本侵華的第一步

2024-05-10歷史

近代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實作強大,對於日本來說,想要發展資本主義,對外擴張也成了必經之路。所以日本決定把擴張的初步苗頭對準東亞大陸。

當然按照日本人的野心,日本的擴張目標,第一步是東亞大陸和周邊島嶼(比如中國的台灣),第二步就是橫掃東南亞和南亞(日本對印度也垂涎三尺),實際上日本也有征服歐美的魔幻野心。

在日本人的擴張計劃細節裏,關於第一步對哪個方向擴張,在明治朝廷高層也一度引發爭議:有征韓派認為,日本首先應該征服韓半島,而後以韓半島為彈板,進攻清朝本土,並占領清朝的土地。也有征台派,認為清朝統治的台灣島,可以成為日本的「實驗品」:即日本可以透過進攻台灣島,來試探清廷的實力和態度,並根據這些,制定更加貼切且適合日本的征服方案。

在這個背景下,有日本官員編撰了【台灣番地征戰要略】,其內容主要是探討如何透過武裝占領手段,征服中國的台灣地區。

最終,當時的日本天皇認為和征韓理論相比,征台更適合日本當時的情況,於是明治天皇選擇了征台模式。

1、日本攻台

中華帝國幾千年來都是遠東的霸主——註意,是遠東的霸主,而非東亞。以清朝乾隆時期為例,這時候,東南亞各國臣服於大清(比如暹羅、越南),西亞的阿富汗也一度臣服於清朝,南亞的廓爾喀更是清朝的附屬國。所以日本雖然明治維新,但也擔心如果輕易冒犯清朝,會不會遭遇清朝的打擊報復?

其實伊藤博文跟李鴻章後來也提過,日本和南韓都是窮國,論富有,是比不得中國的。

所以日本認為,如果攻取台灣,可以看看清廷的反應態度。但如果吞並韓半島,則意味著日本軍距離北京很近,一旦清廷的打擊報復日本承受不了,那麽對日本來說,也將失去回旋余地。

2、清朝的軟弱

當時有琉球漁民在台灣被當地的原住民殺死。本來這是琉球人的事情,和日本無關。但是日本還是選擇透過這個事件做文章,表示要給琉球漁民出頭,於是派遣近四千士兵在台灣登陸。還在台灣成立台灣都督府——日本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吞並台灣。

此時清廷受制於英法等西方列強,所以也不想和日本貿然開打,所以起初清廷對日本軍登陸台灣表示抗議。但隨著日本成立台灣都督府的訊息傳來以後,清廷也明白了日本人的意圖。於是清廷派遣沈葆楨帶兵去台灣。不過,清廷要求沈葆楨在日本軍隊附近搞軍事演習就可以,不要輕易和日本軍爆發武裝沖突。從這不難看出晚清的軟弱性——要知道,當時日本還算不得列強,頂多算個列弱。被英法列強壓制,可以理解成清朝實力不足,但對於日本都不敢動武,可想而知清廷的軟弱,已經沒了底線。

所以多年後,大韓帝國成立,南韓人也打算越過鴨綠江、圖們江,占領我東北地區。根本原因就在於,南韓人也覺得清朝太窩囊。

3、日本軍被迫撤退

清軍的軍事演習,並沒有嚇住日本人,反倒是讓日本人看出了清朝的軟弱。本來日本軍打算借此占領全台,但是,因為日本軍在台灣水土不服,這就導致了因為疾病而出現了大範圍減員的現象。所以明治天皇只好就坡下驢,派人去北京和同治帝談判,並借此勒索走大量錢財。同時,還哄騙清廷預設日本有吞並琉球的權利。而這也給後來日本吞並琉球,提供了依據。

雖然此次日本軍沒有占領台灣,但也摸清楚了清朝的底線,這也讓日本有了對東亞繼續擴張的「財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