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鄧大軍有42萬人,而挺進大別山只有七萬?

2024-03-04歷史

劉鄧大軍有42萬人,而挺進大別山只有七萬?雖然我軍捷報頻頻,但仍舊面臨嚴峻的挑戰。
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人民解放軍憑借靈活的作戰策略和國民黨多方周旋,屢次突破危機。

緊接著,山東和陜北成為國民黨主要進攻目標,劉伯承、鄧小平帶領晉冀魯豫軍區戰士和國民黨進行頑抗,勢必要打破敵方的圍堵。

劉鄧兩位優秀將帥制定了「外線殲敵」策略,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劉鄧大軍的前身是129師,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在劉伯承將軍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廣納精英人才,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了4倍,抗戰結束時期竟達到了42萬人。

劉鄧大軍在多年的作戰中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更有基層武裝優勢,比很多正規軍隊伍更有實力,也被稱為野戰軍。

1946年,解放戰爭正式打響,蔣介石憑借著兵力優勢,又有美國先進武器裝備的支援,因此態度十分傲慢,但在解放戰爭的第一年,就被我軍狠狠打擊,傷亡人數突破百萬。

國民黨軍隊空有花架子,但軍隊品質堪憂,遭遇打擊後軍隊更是士氣低落,一部份人表現出繳械投降的頹勢,因此即便當時敵強我弱,我軍仍舊信心滿滿。

但解放軍隊伍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1947年太行山附近發生了大量火災,緊接著旱災頻發,顆粒無收,即便我軍捷報頻傳,但邊區的人民和解放軍也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僅僅一年時間,這裏的雞鴨等家禽數量銳減。

劉伯承、鄧小平開始對隊伍緊急做出修整。

先是調整了作戰策略,把主力打到外線,在國民黨的區域內戰鬥。

他們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躍進大別山,這樣一來既減少了我軍後方的戰爭損耗,又能為華東戰區轉移炮火。

這項決定算得上一步險棋,很多士兵表示不理解,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之下,我軍果斷南下跨越大別山,也讓蔣介石誤以為我軍隊伍遭遇重創。

殊不知是劉鄧兩位大將率領7萬精銳戰士故意與之周旋。

經過20多天的跋涉,在軍隊從開封轉移的過程中與國民黨的數十萬軍隊碰面,經過激烈搏鬥,我軍將敵軍一舉擊潰,蔣介石頓時亂了陣腳,針對陜北、山東的進攻也受到了影響。

1947年8月,在劉鄧大軍的配合下,西北軍打響了玉林戰役,國民黨對陜北的進攻也就此覆滅。

可以說,挺進大別山的七萬戰士是劉鄧大軍精神的凝結,他們抱著必勝的決心拿下了最後的勝利。

剩下的35萬士兵中除了犧牲的烈士,還有一部份聽從安排留在了已經解放了的縣城,做好最後的保衛和鞏固工作,以防敵方力量卷土重來,幫助當地百姓恢復生產,也能看出劉鄧兩人思慮周全、心系百姓。


同時,劉鄧麾下的陳賡在作戰中屢破奇功。

大別山行軍過程中隊伍不斷擴大,於是陳賡便聽從組織安排,帶領一部份戰士重新組建了一個獨立的團,把劉鄧大軍的隊伍優勢再次擴大,並積極與其他野戰軍合作共贏。

楊得誌則被分派到了華北,和當地軍隊進行了整合,楊得誌在華北的多場戰役中繼續發揮指揮才能,憑借著出色的作戰技巧也成為了日後響當當的英雄人物。

劉鄧大軍42萬人在挺進大別山的隊伍中,透過不斷的調整、融合、分流、精簡,最後留下了最精銳的7萬人,他們就像是插進敵人心臟的尖刀,帶著銳不可當的霸氣拿下了最後的勝利,大別山一戰也成了解放戰爭中的裏程碑,值得後人永遠紀念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