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遼沈大戰前夕,毛澤東運籌帷幄,在東北圍困十萬國軍

2024-02-01歷史

1948年初,正當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北部地區展開如火如荼的冬季攻勢時,坐鎮西柏坡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毛澤東審時度勢,最終提出了「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構想,並指示東野部隊在短暫休整之後立即揮師南下。

作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認為此時國民黨軍雖已被分割在沈陽、長春、錦州等幾個孤立的據點,但由於我軍長期在北部作戰,所以糧草、兵力基本都集中在長春、四平一帶,南下作戰難度較大,於是制定了攻取長春的計劃。

然而,由於長春城城防堅固、工事完備,東野部隊於1948年5月下旬展開的清除長春外圍據點的戰事並未取得預想效果。林彪等人又提出了圍城打援的戰略方針,計劃以9個縱隊重兵圍困長春,然後相機消滅由沈陽出兵救援的國民黨衛立煌部。

然而,固守沈陽的衛立煌卻堅決不出兵救援長春,使得我軍打援部隊根本無法展開。由此林彪不得不放棄圍城打援的方針,同意中央軍委提出的南下作戰方案,只留下部份兵力監視長春、沈陽。

為了配合東北野戰軍南下,我晉察冀部隊楊得誌、楊成武部於當年7月接連在保北、熱西、冀東等地發起戰鬥,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部拖在華北地區,使其無暇顧及東北友鄰,為我軍南下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正式打響。從7月下旬保北戰役至9月中旬第三次解放昌黎近兩個月的時間裏,國共兩黨部隊是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的?

一、華北野戰軍進軍綏遠

保北戰役剛剛結束,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就收到了來自中央軍委的電報,要求其在部隊整頓後立即與聶榮臻一起到西柏坡接受新任務。

8月3日下午,楊、聶二人在周恩來的引領下來到毛主席的住處,

剛落座,主席就隨手拿起了放在桌上的一封電報,遞給了聶榮臻。

這是此前中央軍委發給林彪、羅榮桓等人的電報,要求東野於8月南下北寧、平承、平張線一帶作戰。隨後,主席征詢二人的意見,聶、楊均表示同意。

接著,毛主席又遞給他們第二封電報,是5天前中央軍委發給東野關於下一步作戰計劃的復電。電報中明確指出東北野戰軍應首先攻打錦州和唐山,從而將國民黨範漢傑集團盡數消滅,而後向承德、張家口一帶進擊,攻打傅作義部。

讀完這兩封電報後,聶、楊二人終於明白了毛主席此次召集他們前來的目的:指揮部隊配合東野攻取錦州。

毛澤東隨即命令楊成武立即率領第三兵團向綏遠挺進,他還特別強調不但要占領綏遠,還要做好長期駐守綏遠的準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牽制傅作義部的目的。

這樣一來,傅作義部主力就會被拖在平綏線一帶,並不斷向歸綏一帶轉移,拱衛自己經營了20多年的老巢,就能達到使華北的敵人不出關或少出關的目的。

而楊得誌的第二兵團則兵分兩路向冀東進擊,一路在承德、北平展開戰事,配合東野作戰,另一路則在北平、張家口一帶發動攻勢,配合三兵團挺進綏遠。

而徐向前的第一兵團則繼續留在山西,對付閻老西。

說到這裏,毛澤東看了看坐在對面的聶榮臻和楊成武,問道:「給你們20天的準備時間怎麽樣?」

楊成武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問題,保證完成中央交給的任務。」

毛澤東聽了楊的回答,笑著說:「此次出兵綏遠,面臨著諸多困難。」

接下來,毛主席給出了其中原因:一是綏遠作為傅作義苦心經營20多年的老巢,當地群眾深受國民黨反動派欺騙宣傳的毒害,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不太了解,最重要的是那裏缺少糧食,征糧很困難;二是傅作義將自己的嫡系孫蘭峰和董其武部陳兵平綏線一帶,進軍綏遠的戰鬥可能不太順利。

進軍綏遠確實困難重重,抗戰勝利後,我軍曾兩次向綏遠進軍,均因糧食供給不足被迫放棄。

為了讓大家對此次進軍綏遠的困難有足夠的認識,毛澤東強調說:「傅作義的全部家當都在綏遠,你要吃掉他的老本,那他必定會和你拼!」

說到這裏,毛澤東轉過身,對坐在一旁的周恩來說:「恩來,你跟薄一波同誌交代一下,讓他拿出10萬現洋給三兵團,讓他們揭不開鍋的時候買糧食。」

周恩來聽了點點頭,說:「我馬上通知薄一波同誌,讓他抓緊籌款。」

聽到有這麽多現洋,楊成武有些「坐不住」了,連忙說道:「10萬現洋那得多少人挑啊,我們怎麽能帶得動!」

此時,一直沈默不語的朱德總司令笑著對楊成武說:「你們可以利用紅軍時期的老辦法,將這些現洋都分發到各部隊,營長背50塊、連長背50塊,到時候沒吃的了,就拿現洋換小米、馬鈴薯。」

楊成武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當天晚上,聶、楊就住在了西柏坡,剛剛接到新任務的二人徹夜研究綏遠局勢和兵力部署,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聶榮臻和楊成武就動身返回了駐地。

在經過的整修準備、籌措糧草後,第三兵團主力於8月21日由河北易縣、淶源一帶出發,兵分兩路向雁北地區進發,隨後在山陰、代縣地區集結。

這時候,先行出發的先遣支隊由前方傳來他們偵查得到的情報:綏遠境內只有敵1個軍一部共五六萬人馬,整個綏遠敵後方非常空虛。

9月4日,楊成武部繼續向綏遠進軍,各路縱隊分別向集寧、歸綏等地集結。為了不打草驚蛇,我軍晝宿夜行,戰士們頂著雁北瑟瑟秋風,扛著七八十斤的負重,向綏遠跋涉。

由於綏遠地區人煙稀少、村落稀疏,部隊不得不在草堆、街頭過夜。

為了掩護第三兵團向綏遠進軍,楊得誌、羅瑞卿率領第二兵團一部於9月8日在平綏線東段發動攻勢,隨後攻占懷柔、延慶等地,直接威脅北平,傅作義慌忙調集重兵拱衛。

而第二兵團余部在冀東地區的行動則直接切斷了國民黨華北與東北各部直接的聯系。

華北野戰軍在冀東、平綏線東段等地的頻繁襲擾,讓傅作義部應接不暇,如無頭蒼蠅般四處奔波馳援,最大程度地牽制了國民黨在華北的兵力,很多地支援了我軍在東北地區的戰事。

二、國民黨內部爭論不休

就在我軍各部隊積極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采取行動時,盤踞在東北的國民黨軍卻鮮有動作。

沈陽城內的國民黨報刊依舊在四處宣揚著諸如「沈寂半年來之東北戰局,最危急的時期已經過去」和「沈陽城防固若金湯,國軍絕不放棄東北」的陳詞濫調。

表面上看,被孤立在東北地區幾個大城市的國民黨軍未采取措施,是因為他們認為那裏的完備的防禦工事和堅固的城防足以抵擋我軍的進攻,實際上卻是因為蔣介石與衛立煌之間始終未就是戰、還是守、亦或是撤達成一致。

其實早在上半年,國民黨軍在東北地區的處境就已經相當艱難了。當時的蔣介石可以選擇繼續固守長春、沈陽、錦州等大城市,也可以選擇放棄東北,將數十萬大軍悉數撤至關內,但是這樣一來就等於將整個東北白白拱手讓人。

3月,鑒於當時東北的危急形勢,憂心忡忡的駐華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向蔣介石提議,應該充分利用我軍兵力大部用於在北部開展冬季攻勢,沈陽、錦州一帶兵力空虛的大好機會,將部隊撤出東北。

然而,蔣介石卻有自己的全盤考慮。他認為這時候要想控制東北戰局已經完全沒有可能了,但是守住幾個重要據點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國家力量在全國版圖的存在。

就這樣國民黨軍失去了撤出東北的最佳時機。

1948年5月,負責固守東北的國民黨軍各部主將廖耀湘、趙家驤等人紛紛飛赴南京,與蔣介石商討對策。

為了穩固軍心,蔣介石給這些高級將領吃了一顆定心丸:一定會全力支援東北。

此時負責駐守錦州的是範漢傑部15萬大軍,蔣介石於6月親自致電範漢傑,命令他一定要死守錦州至山海關一帶。因為當時的東北局勢已經不容許他們有一城一池的損失,只有固守東北牽扯住我東野大軍,才有利於華北地區的傅作義部作戰。

直到8月初,我華北野戰軍開始西進時,蔣介石依舊堅持「固守東北,徹底集中兵力,確保遼東、熱河,以鞏固華北」的方針。

其實此時的蔣介石內心是慌亂的,他早已意識到數十萬大軍駐守在幾個孤立的大城市根本不可能守住東北,也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他認為當前溝幫子、新立屯等重要據點相繼失守,我軍緊逼錦州,使得沈陽成為了一座孤城,如果國軍不能主動出擊,那衛立煌部20萬兵力將成為甕中之鱉。

在此擔憂之下,蔣介石之所以選擇固守東北,必然有很多政治方面的考量,而拋開政治因素不談,以下兩個因素是影響其做出這一決策的最重要原因。

其一便是蔣介石始終認為東北是華北的重要屏障,要想守住東北,就必須確保東北;一旦東北失守,華北也將易手,南京也就會步其後塵。

而如果能守住東北,即使是固守沈陽、長春幾個大的據點,也能牽制我東北野戰軍,這樣一來必定有利於傅作義在華北的戰事。待關內局勢好轉以後,再出兵增援東北,這樣華北、東北就都守住了。

第二個原因是蔣介石對自己的心腹愛將衛立煌十分有信心。他堅信作為自己麾下的「五虎上將」之一,衛立煌可以憑借著手中的55萬大軍抵擋住我軍的進攻,直到華北戰局緩解。

況且當時我軍並沒有強攻大城市的經驗,也沒有強大的炮火破除沈陽、長春等地堅固的城防。

然而在如何固守東北的問題上,蔣介石和衛立煌等人一直存在分歧,始終未達成一致。

原本一開始蔣介石表示會全力支持衛立煌保全東北,但是,當他意識到我軍可能會首先攻取錦州後,就立即命令衛立煌將駐守沈陽地區的主力第九兵團交由廖耀湘指揮,迅速向錦州一帶靠攏。

對於蔣介石提出的增援錦州方案,衛立煌等人並不贊同。他們認為只有合兵一處才能取得攻守上的靈活,一旦分兵則攻守都不成。

因為當時我軍已經占領了錦州至沈陽之間的重要據點溝幫子,所以第九兵團要想馳援錦州,必須經過遼陽等地,部隊長途奔襲,極有可能會被我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況且當時東北地區已經轉暖,原本封凍的土地開始解凍,不利於機動部隊行軍。

因此,衛立煌認為此時固守東北的最佳方案就是合兵一處堅守沈陽,加緊整訓部隊,然後伺機出兵主動進攻,才有扭轉東北戰局的可能。

其實,早在當年2月的時候,蔣介石就曾向衛立煌傳達了撤出沈陽主力以馳援錦州的意見,被衛回絕了。

隨後衛立煌派鄭洞國飛赴南京面見蔣介石,希望蔣能夠放棄此方案。但是,無論鄭洞國如何曉以利害,蔣介石卻始終不為所動,要求衛立煌立即執行「打通沈錦線,將沈陽主力撤至錦州」的方案。

衛立煌見蔣介石沒有改變主意,便再次派出趙家驤和羅又倫前去勸說。

直到4月蔣介石仍然沒有說動衛立煌,無奈之下只好同意東北暫時保持現狀。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月,蔣介石便再次電令衛立煌,要求其立即出兵打通沈錦線。

衛立煌並沒有出兵,而是派廖耀湘、趙家驤、羅又倫飛赴南京面見蔣介石。

在8月舉行的軍事檢討會上,衛立煌依舊選擇按兵不動。他預計我軍將於10月發起進攻,重點目標必定是錦州,對沈陽則采取圍困的辦法。

以此同時,衛立煌表示將不放棄打通沈錦線的意圖,但也不可輕舉妄動,應以應付我軍10月攻勢為要。

9月初,廖耀湘提出了一個經營口逐步撤出東北的計劃:(1)放棄錦州,重點防守錦西以西地區;(2)拆除沈錦段鐵路,將駐守錦州的範漢傑部調至沈陽;(3)打通營口海口,接長春鄭洞國部回沈陽。

可是,直到9月中旬我軍揮師南下進至北寧線一帶發動攻勢,揭開遼沈戰役的序幕,國民黨內部依舊沒有就如何固守東北達成共識。

三、東北野戰軍主力揮師南下

自1948年7月中旬開始,林彪等人就決定執行中央軍委關於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南下作戰的計劃,然而直到9月中旬才開始展開對北寧線一帶敵軍的攻勢。

在這中間的兩個月時間裏,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不斷細化南下作戰的實施方案,以將毛澤東提出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思想融入到具體的作戰方案中。

在此期間,作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曾對南下作戰多次表現出猶豫,因此戰略決策一再變化。

7月30日,中央軍委致電東野諸將,指示他們應該首先考慮對錦州和唐山的戰鬥,殲滅盤踞在那裏的範漢傑集團,而後考慮向承德、張家口等地發展,消滅傅作義部。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強調,如果不打範漢傑而先打傅作義,那麽衛立煌必定會調集重兵於錦唐線,與範漢傑合力馳援傅作義,到那時東野的處境將十分困難。

林彪等人不得不慎重考慮中央的意見。在反復斟酌、深入思考後,東野領導人提出了具體的作戰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進攻目標。

首先派出3個縱隊采取奔襲的手段,迅速包圍由範漢傑集團駐守的義縣、錦西、興城等地,隨後會同主力部隊逐一殲滅守城之敵。之後根據戰局形勢,再決定進攻承德或唐山。為了監視長春守軍或伺機殲滅撤退之敵,林彪決定以3個縱隊的兵力監視鄭洞國部。

然而此時的林彪並沒有下定決心南下作戰,因此在決策時顯得很猶豫。身在西柏坡指揮全域的毛澤東為了協調好華北及東北兩地作戰,多次敦促林彪盡快確定南下北寧線的具體時間,而林彪卻遲遲未作出決定。

8月3日毛澤東電告林彪楊成武第三兵團將在20日左右做好西進綏遠的準備,並要求其報告東野主力南下錦榆線的時間。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封回電中,林彪對作戰時間只字未提。他先是建議楊成武部先行進軍綏遠,迫使傅作義派兵向西增援,然後東野主力在南下,至於時間則由楊成武兵團的行動決定。

後來,林彪又提出部隊南下作戰的糧草、道路等問題還未解決,所以無法給出具體行動時間。

林彪等人關於南下作戰時間的遲遲未決,令毛澤東十分不滿,並在8月9日的復電中嚴厲指出,東野應迅速決定並立即展開行動,而不應受楊成武部行動的影響。

三天之後,毛澤東再次發來電報,言辭相當嚴厲:試問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而令楊成武部孤軍早出,對於戰局有何益處。

在毛澤東的一再催促下,8月24日東野主力南下作戰時間終於確定:待鐵路橋梁修好後,以三天時間將糧草運抵阜新一帶;主力部隊則在8月底至9月初開動,並在9月6日前後打響對北寧線一帶的戰鬥。

9月5日,毛澤東再次致電,要求林彪等人以衛立煌、範漢傑集團為重點目標,並預先設想對錦州、山海關、唐山的戰事。

次日中午,林彪在回電中明確表示:如果此次奔襲,盤踞在義縣、高橋、興城等地的敵人未撤至錦州,那錦州將會是東野下一個進攻目標。

隨後,東北野戰軍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首先以奔襲手段殲滅北寧線一帶敵軍,切斷關內和關外國民黨軍的聯系;然後集中兵力攻取錦州和打增援之敵。

9月11日,中央軍委批準了上述作戰方案。次日,程子華率領十一縱隊進駐昌黎至興城一線,並於兩天之後第三次解放昌黎。

遼沈戰役的帷幕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