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美韓阻撓,蔣介石作梗,最後1.4萬余誌願軍戰俘「自願」遣返台灣

2024-04-16歷史

1954年1月,距離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已經過去半年時間。中國在同美國經過重重交涉後,被俘的誌願軍終於得以分批回國。

但這些被遣返回國的誌願軍中,卻有1.4萬余人被送往台灣,他們身著國軍軍裝,表情說不出是喜悅還是悲愴。

戰俘問題談判膠著

1950年6月25日,北韓南韓邊境線連續爆發的糾紛沖突最終升級為大規模的武裝沖突,至此「韓戰」正式爆發。

然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南北韓戰爭所涉及到的絕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利益沖突。

在聯合國,美國以北韓侵害美韓軍事同盟條約為借口,提出要建立「聯合國軍」來恢復北韓半島的安定與和平。

當然,了解老美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維護和平與安定」不過是美國以武力幹涉別國內政和入侵他國的一貫借口。

不管是北韓的援助請求,還是美軍對中國安全的威脅,我軍都必須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越鴨綠江,火速奔赴北韓戰場,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

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1953年7月,中朝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訂【北韓停戰協定】,標誌著抗美援朝的結束。

有戰爭,也必然會有犧牲和俘虜。

而在交戰雙方戰俘遣返的問題上,兩邊進行了多次談判也未能達成一致,談判一度陷入到膠著狀態。

韓戰的停戰談判曾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最艱難的談判之一」。

雖然韓戰結束於1953年,但早在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已經表達出談判意向了。

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美國錯誤低估了誌願軍的戰鬥力與戰鬥意誌,使得戰線持續穩定於「三八」線附近,「聯合國軍」入侵北韓的計劃也面臨崩解。

為了避免陷入韓戰的泥潭,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美國開始提出停戰談判的相關建議,而中朝雙方也對此積極響應。

那既然雙方都在停戰談判上十分積極,為什麽這談判卻會一直拖到兩年後呢?

戰俘遣返問題無疑是影響停戰談判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1953年12月11日,談判雙方就戰俘遣返問題開始談判。

戰俘遣返問題本來很簡單,【日內瓦公約】第118條規定:「交戰雙方的實際戰爭停止後,應當對戰俘予以釋放並遣返,不得遲延。」

即便按照國際慣例來說,實際的戰爭行動結束了,抓的戰俘也就該釋放了。但對於美國來說,他們並不願意直接遣返全部的戰俘。

事實上,美國與南韓在韓戰尹始,就曾宣布過要遵守【日內瓦公約】。但當真正談到戰俘遣返問題時,他們又虛與委蛇,導致談判問題拖了一年半有余。

談判開始時,我方就提出了關於戰俘遣返的五項原則。簡單總結就是:簽訂停戰協定後就趕緊釋放戰俘,你們要是答應了,我們就和你們交換戰俘名單。

但反觀美國這邊,他們卻有些不太同意,他們提出要先交換戰俘名單,還要紅十字派人去雙方戰俘營存取。

看似沒有直接拒絕我方的要求,實則是在拖延,美方的真正意願在於先了解我軍有多少「聯合國軍」戰俘,再制定下一步的政策。

顯然,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誠心談戰俘問題。

見美國如此,我方覺得那就把名單給你,看你還能找什麽借口。但美國這邊本來就不是真心談事的,拿到名單後又挑了不少刺。

一周後的12月18日,我方與美方交換了戰俘名單。

我方這邊的名單顯示目前戰俘共有11551人,包括美軍3193人,韓軍7142人,其余「聯合國軍」的戰俘1216人。

而美國這邊的資料顯示他們共有戰俘132474人,其中朝軍111754人,誌願軍20720人。

這裏不得不說說我方與美方戰俘數量上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單看戰俘名單,似乎我軍僅有1萬余名戰俘,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我軍也俘虜了數萬「聯合國軍」士兵。但由於經驗有限且出於人道主義,我軍在對這些戰俘進行教育改造後便都盡數釋放了。

再說回正題。戰俘名單一經交換,美方立馬就跳腳了,聲稱我方提供的名單存在問題,隱瞞了許多戰俘未有上報,還對這份名單上的戰俘數量「感到震驚」。

對此的依據是戰爭期間美方共有1萬余人失蹤,南韓那邊也有8萬多人失蹤,但名單上的戰俘數量要比總失蹤人數少得多。

對於這種質疑我方頗為無奈。雖然美方將失蹤人數與被俘上數劃上等號是胡攪蠻纏,但我方還是做出了相關解釋,表示有些戰俘在亂中因各種原因死去,也有數萬南韓士兵加入了北韓軍隊。

美國還是不樂意,我方便反過來質問戰爭期間我們也失蹤了18萬余人,可你們的名單上僅有13萬余人。

此外,美軍的名單也相當「糊弄人」,全部人名都用英文書寫,根本難以對照。

直到次年的1月,美方才補交了一份較為完整、詳實的戰俘名單。但關於戰俘遣返問題的爭執,其實才剛剛開始。

美國的「自願遣返」政策

這裏不得不提到美國的對待戰俘的「自願遣返」政策,這一政策最初在1951年年初被提出。那啥是自願遣返?

簡單來說就是雙方先進行「一對一」的交換,至於最後多出來的戰俘,他們想到哪就到哪去。

這樣的遣返政策看似符合人道主義,但這只是美方的偽裝而已。

首先,我方戰俘數量遠高於「聯合國軍」,直接一對一的交換勢必會多出許多戰俘,但這些戰俘美方會如願讓他們歸國嗎?

顯然不可能,美方的真正意圖其實是讓這些所謂「自願遣返」的戰俘在他們的幹擾下前往台灣,加入到蔣介石所率領的國民黨隊伍中去。

美方於1952年1月初向我方提出所謂的「自願遣返」政策,但這所謂的「自願遣返」政策與【日內瓦公約】相沖突,我方並不接受,仍然堅持「全部遣返」政策。

而這樣一來,就有了之後歷時一年多的談判,由於難以達成一致,戰爭行動又得繼續,便出現了「邊打邊談」的情況。

那麽美方為什麽要固執已見,堅持「自願遣返」政策呢?

這當然也是為了達成他們的政治目的。「自願遣返」政策的提出之初,美其名曰是保護那些可能會在回國後「遭遇不測」的戰俘。

這是因為誌願軍戰俘中有一部份曾隸屬於國民黨,還有一部份是自願投降的士兵,有人便認為這些人在回到中國大陸後會遭到審判和定罪,所以為了保護他們,就應該「自願遣返」。

看起來還挺人道的對吧?

但事實上,這些人只占誌願軍的一少部份,美方更主要的目的在於阻止這批誌願軍戰俘回到中國大陸,以補充我軍的有生力量。

否則,他們也不會提出「遣返的戰俘不能再進行戰爭行動」的條件。

此外,美方還想建立一個違反【日內瓦公約】的先例,以便之後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耍流氓」。

當然,他們心裏是這樣想的,表面上卻稱「避免這些原屬國民黨的戰俘死亡」是在遵守【日內瓦公約】,不可謂不雙標了。

但美國的雙標行為還不止於此,對待台灣問題上,美方向來態度曖昧。但當他們打算將大批誌願軍戰俘遣返回台灣時,美方又聲稱「台灣是中國的省份之一」,所以將這批戰俘遣返到台灣也是遣返回中國。

當然,台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不爭的事實,但美方出於利益而不斷改變說辭的行為實在有些不太地道。

有意思的是,美方在是否實施「自願遣返」政策上,其實一開始並未達成一致。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表示這項政策會對聯合國軍與南韓軍隊戰俘的遣返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這批戰俘在戰俘營中的待遇。

出於多方考慮,他建議美方應該將我方的戰俘全部遣返,而且越快越好。而對於那些在回到中國大陸後可能遭到審判的戰俘,可以酌情給予特殊待遇。

除了艾奇遜外,「聯合國軍」的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也覺得這樣的遣返政策會影響到「聯合國軍」戰俘與南韓戰俘的釋放遣返,而這一點是他們的主要目的。

除了上述這二人以外,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都表現出了遣返全部戰俘的傾向,但有一人的態度也至為關鍵,那就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

他認為雙方戰俘的數量的差距過大,直接全部遣返他們無疑是「吃虧」的,而且他也不想坐視那些曾經與他們合作過或者自願投降的士兵死去。

當然,他是否真的在乎這少部份人的死活還兩說,但顯然他很在意美國在此事上的得失。

最終杜魯門做出了相關指示,他強調談判人員要堅持「一對一交換」和「自願遣返」的政策。總體來說,美方就是想盡辦法從中攫取政治利益,順便惡心中國。

但口口聲聲要奉行人道主義的美方,在對待誌願軍與北韓人民軍戰俘上,卻又與他們所謂的「民主、人道」形象大相徑庭。

差距懸殊的戰俘待遇

說起雙方戰俘的待遇差距,那真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南韓的第二大島——巨濟島上,曾先後關押過17萬名中朝戰俘。被關押的誌願軍戰俘主要集中在71號、72號以及86號戰俘營裏,在這裏他們不僅要面對各種嚴苛的規定,還要承受各種殘酷的懲罰。

他們通常要幾十人擠在一個營帳裏,一張破草席就是全部家當。

至於吃的,他們每天往往只能領到小半碗稀飯,平時連幹凈的水都難以喝上。

而在精神上,他們還要接受美方派出的一些神父的洗腦,以及蔣介石派來的特務的策反。

這些特務們偽裝成戰俘營的戰俘,與不少原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取得聯系,形成有組織的反共團伙。

更有不少誌願軍戰俘背上被刺下了反對中國共產黨的紋身。而這些特務的策反與挑撥也是之後那1.4萬余名誌願軍「自願前往」台灣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對敵人的殘酷折磨,有血性的誌願軍也曾做出過抵抗,但均遭遇殘酷鎮壓,被變本加厲地虐待。

但反觀我方,聯合國軍與南韓戰俘的待遇實在是好得過分。

為了顧及到這些外國戰俘的飲食習慣,我軍讓這些戰俘自行選舉出管理夥食的相關人員。

由他們根據平時的飲食習慣制定夥食內容,還貼心卻給他們送去了烤箱、炒鍋等烹飪工具。

這些戰俘的夥食標準甚至要比不少誌願軍幹部都高出許多,並且這些戰俘的精神生活也相當豐富,各種文化體育活動層出不窮,甚至還在1952年的11月舉辦了一場戰俘營內的「運動會」。

在我軍戰俘營內的戰俘所受到的種種待遇,無不突顯出我軍的人文關懷和對人道主義的重視。

而反現美方,對待戰俘的態度實在是惡劣至極。不少誌願軍戰俘都一心期盼能夠早日回國,那麽,他們最終得償所願了嗎?

遣俘政策終敲定

由於關於戰俘遣返的相關談判一直呈現膠著狀態,在巨濟島戰俘營內,誌願軍戰俘們的意識形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在當時,一心要遣返至台灣的戰俘只占據少數,但國民黨的特務們卻並不希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他們在後期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策反運動。

而美方在默許了這些國民黨特務策反行動的同時,還大肆屠殺過幾批誌願軍戰俘,先後有700余名誌願軍戰俘死傷。

巨濟島戰俘營裏誌願軍戰俘所經歷的一切很快被公之於眾,各國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道並對美方予以譴責。

這樣一來,美方便在國際輿論形勢上吃了大虧。他們在國際上一貫以「民主」、「人道」來進行標榜,聲稱自己對待戰俘十分友好。

但當戰俘營內的真相大白於天下時,美方立即招致世界各國的譴責與聲討,形勢開始有利於我方。

但光靠輿論優勢還是不夠的,要想讓美國做出讓步,我方必須得拿出相應實力。

對於美國來說,如果遣返全部的戰俘,這無疑是承認了中朝兩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合法地位,也損害了他們一心扶持的南韓與台灣政權之利益,杜魯門還擔心影響自己的總統競選,因為1952年正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

但之後爆發的「上甘嶺戰役」,卻讓美國重新開始思考起自己堅持「自願遣返」戰俘的原則是否足夠明智。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以我軍的勝利為告終,期間誌願軍共擊退了900余次「聯合國軍」的沖鋒,殺傷「聯合國軍」與韓軍1.5萬余人。

這對美方來說,又是一次沈重的打擊,他們意識到戰爭拖的越久,對於他們就越不利。

到了1953年1月,影響遣俘政策的關鍵人物杜魯門下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二戰中立過赫赫戰功的艾森豪。

艾森豪上台前曾許諾民眾「要盡快結束韓戰」,而想要盡快結束戰爭,戰俘遣返的談判就必須提上日程。

1953年2月,克拉克代表美方展示出願意恢復談判的意向。3月28日,我方給予了克拉克回復,雙方在兩日後達成一致,同意先交換傷病戰俘。

4月22日,雙方開始交換傷病戰俘。同年6月,由於此前3月史達林的突然去世引起國際形勢的變化與北韓政府迫切希望戰爭盡快結束,因此中美雙方就「立即釋放有遣返意願戰俘」的協定達成一致。

到了7月,雙方終於在南韓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此地也因此而聞名於世。

到了8月,我方將戰俘遣返了大半,而美方這邊遣返的戰俘卻只有7萬余人,其中誌願軍戰俘約有5000多人,還剩下大約1.4萬余人。

而這剩下的1.4萬余人,有的被國民黨特務成功策反,有的被美方慫恿、欺騙,也有的僅僅是隨波逐流,跟隨其他人的腳步。

總之他們都有同一個目的,那就是前往台灣。

那麽,他們到台灣後的結局如何呢?當運載著這批誌願軍戰俘的戰艦抵達台灣後,他們一下船便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他們被稱為「反共義士」,這樣荒謬的稱呼顯然是蔣介石的陰謀所致。

之後,這批戰俘被蔣介石安排進入到國民黨軍隊中,但他們卻很難真正融入其中。

並且,這批誌願軍戰俘很多都是被「連坑帶騙」送到台灣的,蔣介石對他們也不夠信任,只讓他們從事最艱辛的工作,他們大多只能孤獨終老,無法落葉歸根。

點評

一直將打壓社會主義國家為主要目的的美方,最終也未真正得償所願,他們「自願遣返」的戰俘政策並未得以完全實施,這對我方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鬥爭經驗,整體上也算差強人意。

參考文獻

[1]陳卓.韓戰時期誌願軍俘虜遣台背景考.[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0(01)

[2]徐躍華,練繽艷.試論美國在誌願軍戰俘遣返問題上的政策出台[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00(03)

[3]孫學寶.試論抗美援朝時期中朝與美國在「遣俘」問題上的鬥爭.[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00(03)